第十章 服務創新(2 / 3)

他所說的這句話,一直被這一行業的人奉為金科玉律,他的公司也以此話作為宗旨,在開拓各項旅遊業務的同時,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層次顧客的要求。

也許由於他自小就在外麵流浪奔波,對出門遠行者的心情了解得特別透徹。在他們生活起居方麵,即使最小的地方,他也照顧得很周到。他常說:"出遠門旅行的人,都跟小孩子差不多,需要特別的照顧和關懷。"

經營旅遊代理業務稍具規模之後,寇克辭去了傳教士工作,成立了定克父子公司,專心開拓他的旅行事業。

1851年,正值在倫敦水晶宮舉行世界博覽會,寇克抓住這個機會,想大大的做一筆生意,隻是感到人手不夠,於是寇克就讓兒子充當他的得力助手。這次的博覽會,寇克父子公司總共帶去王5.6萬多名參觀者。他兒子負責在倫敦的接待工作,替客人安排交通工具、住宿,做得有條不紊,使客人感到沒有一點不方便的地方。每批客人在去博覽會之前,小寇克都扼要地把值得看的東西說明一遍,而且把參觀路線印成小冊子,每位遊客發一本,好讓他們在參觀時"膠圖索駐"。另外,小寇克為每位遊客準備一頓廉價的午餐,以減輕他們的負擔。因為博覽會裏麵的飲食貴得嚇死人,雖然去的人並不一定在乎,但能省錢總是令人高興的。

這些服務,對現代的旅行社來說,已算不得什麼特別措施,但在那個保守的時代,這些措施是很新的創舉,而且也符合了寇克的經營原則:"盡可能地使客人方便舒適;盡可能地替客人省錢。"

4年之後,博覽會在巴黎舉行,寇克一次買下了鞠萬張票,後來遊客太多,他又增訂10萬張。僅僅4年的時間,他代理的遊客增加了三倍還多,這一增長率實在是夠驚人的。

此時寇克感覺公司的事務不需要他操心了,於是,他想出另外一個花樣:組織旅行團,到有"世界花園"之稱的瑞士去觀光旅遊。在出發之前,寇克先派人出去打前站,安排茶水和休息吃飯的地方。

這是一次很別致的旅行,"這次旅行,好像又使我們回複到兒童時代,它跟學生們郊遊野餐的情調完全一樣。"這是這次旅行者的共同感受。這次別開生麵的旅行,一共花了21天,每人的費用才100美金。

也許由於這次旅行辦得很成功,旅客的反應非常好,所以寇克公司以後的業務中,組織特殊性質的旅行團,成了他們一個重要服務目標,也成了該公司的特色。

寇克64歲時,身體仍很健壯,精力過人。當他在美國考察完後,認為在美國發展旅遊事業比英國更有前途。於是,他把寇克總公司遷到紐約,並以此為基點,向世界各地拓展,使公司在國際上的名聲也日益壯大。

寇克父子公司所組織的幾個特殊性質的旅行團,最為人們所樂道,例如創辦百慕大蜜月旅行、巴厘島觀光等,都是很吸引人的旅遊活動。

"經營旅行觀光事業,不僅帶別人去遊山玩水,更是探求新知識、新事物的先鋒隊"。這是老寇克的理想。因此,在他的子孫手裏,寇克公司提供了不少很特別的服務,如:①每年組織一個探險隊去非洲探險;③提供水上旅遊活動;③為未來的月球旅行預作安排,而且現在已開始受理訂票。子孫們這種"猛著先鞭"的競爭精神,頗有乃祖之風。

當年老寇克以一個陌生人的身份,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聲勢,很快地取得美國旅遊事業的霸權,就是得力於他那種事事搶先,不怕冒險的創業精神。剛到美國時,由於內戰結束,美國人都在濟手眼足為建設國家而努力,很少人會想到享樂,所以參加旅行團的人,多半是為了到海外去尋找貿易機會。

寇克了解了這一事實,特別叮嚀公司裏替旅客服務的人員,要多了解前往地區的商務情形,隨時提供給那些希望知道的人。他告誡導遊:"除了使他們感到旅途舒適、招待親切之外,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客人多了解要去的地方的民情風俗和山水名勝。"

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寇充規定每一位導遊員,要在船上向旅客作幾次簡報式的介紹。就像說故事似的,有時還用圖表畫片作道具,加強旅客的印象。

由於寇克的做法處處都能使旅客感到新奇,不到幾年的時間,寇克父子公司不僅在美國聲名鵲起,就是在世界各地也逐漸建立起好的名聲。

寇克旅遊業的成功經驗顯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旅遊業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提高服務質量,關心旅客,不斷地推出新的旅遊業務,敢於開拓新的市場,作為一個旅遊公司的創始人,寇克從旅客的角度出發,替旅客考慮,為旅客著想,並訂立一係列服務原則作為公司服務的宗旨,堅持不斷地加以貫徹,從而使該公司在現今仍能在國際旅遊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寇克曾經說:"我們要把所有委托本公司代理的旅客都當作即將出遠門的朋友,隻要根據這種精神去做,寇克公司永遠不會被別人取代。"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公司要求員工要想方設法為旅客著想,給旅客提供滿意的服務,盡量使旅客在旅遊中感到快樂舒心。由於寇克的精心服務意識和不斷擴展業務的戰略,使得該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樹立起良好的名聲。寇克公司的這種狠抓服務質量的營銷戰略是現代旅業應該借鑒的。

3.IBM:一切為了用戶

IBM的鼎盛時代是靠大型電子計算機創造的。計算機生產商的售後服務對銷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開始IBM就十分注重對用戶租用設備的維護保養。但在沃森一世時期,IBM對用戶機器的維護保養是一種事後補救的製度,也就是用戶的設備出了故障,就盡快地派人去維修,排除故障。如果不出故障,或用戶不來報告,也就沒有必要操心了。湯姆·沃森在擔任了主管銷售的副總裁之後,認為事後補救的維修製度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要了,IBM應建立預防性的維護檢修製度,也就是對用戶使用的IBM的計算機,維修人員定期上門檢修。湯姆·沃森認為,這樣做雖然會增加IBM的支出費用,可在定期的檢查中,服務人員能及時地發現用戶使用的機器隱患,及時采取措施排除隱患,或及時做好預防工作,也就可以減少事故的發生,既防止小毛病惡化為大問題,又可以為IBM節省維修支出。綜合起來看,這種製度在經濟上可能更合理。另外,這種製度還給用戶提供了更可靠的服務,更加強了用戶與IBM的聯係。當湯姆·沃森在沃森一世的辦公室商量此事時,沃森一世卻認為,定期巡回檢修是在"修理沒壞的東西",純粹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因而不同意湯姆·沃森的主張,父子二人為此還產生了口角。湯姆·沃森離開之後,沃森一世冷靜下來一想,自己的看法也未必正確,打算聽聽主管促銷工作的傑克啃尼的意見。傑克啃尼雖然對機器維修一竅不通,可他看到一些汽車公司也在試行巡回檢修的做法,從中得到啟示:IBM的機器遠比一輛汽車複雜,更有必要實行定期維修檢查製度,以便給用戶提供機器使用保障。他也建議沃森一世考慮建立定期維修檢查製度。從那時起,IBM的定期巡回檢查維修製度也就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