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迂回誘導的言語策略
言語交際的過程中,有時為了就某個問題用自己的觀點勸服對方,或者在直言不能達到目的的時候,就往往采用迂回誘導的言語策略。所謂迂回誘導,就是先隱蔽自己的動機,從與交際意圖無關的話題談起,取得雙方的"心理相容"甚至意趣相投的融洽氣氛和精神共鳴之後,再和盤托出本意,從而一舉奪取交際的成功。從表麵看,"迂回誘導"的言語策略走的是"彎路",但由於它體現了避實就虛,乘虛而入,由虛而實的戰略戰術,所以在正麵強攻不下的情況下,往往是一種靈活有效的方法。在迂回的過程中,交談的內容雖然多種多樣,但起碼要能夠讓對方參與交流,最好是能引起對方的興趣,從而取得心理相容的效果。運用迂回誘導的言語策略,最關鍵的是,目標一定要明確,對迂回的路線一定要胸中有數,這樣才能步步為營,逐層向目標推進,從而達到目的。
1.寓理於情,情理交融
在與人進行交談並勸說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常常應以理服人,寓理於情。以情動人,從而達到別人接受自己觀點的目的。
例趙惠文王崩逝,由孝成王繼位。孝成王當時還年幼,就由他的母親威後攝政。
秦國趁機大舉攻趙。威後轉而向齊國求援。
齊國提出了嚴厲的條件。條件是:"一定要以長安君為人質,否則就不出兵。"
長安君是孝成王最小的弟弟,威後最小的兒子。狹隘的母愛,使威後變成了鐵心石腸。
威後堅決拒絕齊國要求,無論重臣們如何竭力勸諫都不答應:"如果再有人要我把長安君送去當人質,我就將口水吐到他的臉上。"然而,左師觸龍卻以迂回誘導的辦法,寓理於情,說服了威後。左師觸龍裝作若無其事地慢慢走了進去,首先抱歉地說:
"我的腳有點毛病,行走困難,所以許久未向您請安,但又擔心太後的健康狀況,所以前來竭見......"
"我都是以車代步。"
"......那飲食方麵呢?"
"都是吃粥。"
"我最近也是食欲不振,所以我每天要固定地散散步,以增加些食欲,也可以使身體健康些。"
"我可不能像你那樣。"
至此,威後的表情才稍稍緩和了下來。
觸龍又說:"我有個小兒子,名叫舒祺,非常不成材,真叫我感到困憂,我的年紀也大了,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向太後請求,給他個王宮衛士的差事,這是我一生的願望啊!"
"可以,他今年幾歲了?"
"15歲,或許太年輕了,但我希望能在生前將他的事情安排好......"
"看來父親也是疼愛小兒子的。"
"是啊,而且超過了做母親的。"
"不,母親才是特別疼愛小兒子的。"
觸龍以為小兒子舒祺謀事做借口,終於引出了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的話題了:"是嗎?我覺得太後比較疼愛長安君嫁到燕國的姐姐。"
"不,我最疼愛的是長安君。"
觸龍說:"如果疼愛孩子,一定會為他考慮到將來的事。當長安君的姐姐出嫁時,你因不忍離別而哭泣,之後又常常掛心她的安危而掉淚,每當有祭拜時,你一定祈求她'不要失寵而回趙國',而且希望她的子孫都能顯貴,繼承王位。"
"是啊,是這樣的。"
"那麼請您仔細想想看,至今為止有哪位封侯的地位能持續三代而不墜的?"
"沒有。"
"不止是趙國,其他的諸侯怎麼樣呢?"
"也沒有聽過這回事。"
"為什麼呢?所謂禍害近可及身,遠可殃及子孫,王族的子孫並非全是不肖者。但是他們沒有功績而居高位,沒有功勞而得到眾多的俸祿,其最終結果就是誤了自己。現在您賜給長安君崇高的地位、豐沃的封地,卻不給他建立功績的機會,萬一你將來出了什麼意外,長安君的地位能保得住嗎?所以我認為你並沒有考慮到長安君的將來,你所疼愛的是長安君的姐姐。"
威後被觸龍的情理說服了:"好吧!一切照你的意思去做。"
觸龍晉見趙太後的目的十分明確,要趙太後同意長安君作為人質去齊國換齊兵救趙。然而困難重重,其一正值大臣強諫不聽,太後盛怒且已有明令在先之時,若直言完全會被頂回去;其二太後隻從母親的角度考慮問題,不願長安君為人質,這是已經下了決心的,恐怕對觸龍的說服已做好了應付的準備。然而,觸龍老謀深算,他采用迂回誘導的方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第一步是以情動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謁見威後時,首先談的是生活起居,把關懷之情送進威後心中,造成了同病相憐的心理共容氛圍,這種做法與其年齡、身份相稱。因而使威後倍感親切;第二步是就事論理,以自己對小兒子的關心,引出威後對自己的小兒子長安君關心的話題,順勢將威後對燕後與長安君的態度作一比較,說明真正的母愛是以對子女作長遠打算為標準的;第三步是順題立論,即通過趙國及其他諸侯國取得封侯地位不能持續三世的事實,說明了無功受祿的危害,在更高意義上揭示了真正的母愛的重要性。在這曲盡其妙的誘導下,威後能不怦然心動,幡然醒悟嗎?而觸龍的言語交際策略--動之以情,就事論理,順題立論,也就一步一步推進並實現了說明的目的。
2.曲徑通幽,誘對方入套
在交談中,為了使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不首先談及該觀點,而是以其他的事情作為引入的話題,最終一步一步讓對方陷入自己設置的語言陷阱之中,使對方接受自己。
例1957年,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出席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黨的代表會議。會議前,中蘇領導人就"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的提法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爭論。毛澤東不同意把"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的理論寫進會議宣言。有一次,毛澤東與赫魯曉夫共同進餐。赫魯曉夫不失時機地想宣揚他的觀點,一上餐桌就拉開了話匣子。毛澤東並不直接回答赫魯曉夫的種種發問,轉而與他就另一個問題展開討論:"赫魯曉夫同誌,你對我們提出的'百花齊放'這個口號怎麼看?"
"赫魯曉夫摸一下亮晶晶的額頭,為難地眨眨眼,但目光仍不失敏銳。他早已請人捎話到北京,表示過對這個口號的憂慮。毛澤東現在還要這樣問,什麼意思呢?
"毛澤東同誌,我想,你們的本意可能是說在文化藝術中,要允許不同的傾向發展,允許不同的學術爭鳴......可是,花是有各種各樣的--有美麗的花,醜惡的花,甚至有毒的花,對於有毒的花就不能讓它開。"赫魯曉夫用手做了一個有力的掐掉的動作,"要掐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