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稱呼準確、得體(1 / 3)

第五章 稱呼準確、得體

在與人交談時,一般情況下首先要稱呼別人,這就要有一個能讓對方接受的恰當的稱呼,因為,這是啟開交談之門的一把鑰匙。

可是,在現實生活裏,我們有一些同誌卻忽視了這一點,這些同誌盡管出發點是好的,但由於一開口稱呼別人就不得體,無意識地傷害了對方,導致交談失敗的結果。

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待人接物中開口稱呼別人時,一定要認真對待,要講究方式方法,把握好稱呼應用中的一些特點,就會給雙方進一步的交談奠定一個良好的開端。

1.準確得體,恰如其份

稱呼別人時要準確、得體,否則對方認為你在惡作劇,可能不予理睬或者還以白眼,甚至以牙還牙,在特定環境下還可能招致禍端。

例不準確的稱呼釀成了一場悲劇

文革軍管時期,某偏僻山區小且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一農民的兒子應征入伍,這位農民在送子參軍與接新兵的部隊首長見麵時,把部隊首長誤稱為"老總",而老總一般是舊社會老百姓對國民黨士兵的稱呼,當時人們不容分辯就說這位農民是誹謗人民軍隊,把他打成現行反革命,而且株連到其兒子,入伍資格也隨即被取消。在今天看來這是一則笑話,但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場悲劇。

就因稱呼不準確,招致了這樣一場災難。現如今人們言論自由多了,說話也隨便一些,但稱呼還是準確些好。

2.禮讓為先,謙恭相讓

"禮"就是溫文爾雅的體現,"貌"是和藹謙虛的表情。能否禮貌地稱呼別人,既反映一個人的文化素質,也表現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如何。

例1沒禮貌的稱呼令人作嘔

解放前有一小夥子騎著毛驢要逛白雲廟,走到一個三岔路口後迷路了,這時看見正前方有一老農正割青草,就想問問路怎麼走。這位小夥子騎在驢上問:"喂!老頭!去白雲廟怎麼走啊?"

農夫沒理小夥子,小夥又重複一遍那句話,老農抬頭看了小夥子一眼還是沒說話。小夥子氣急了,明明聽見了卻不理,騎著驢來到老農身邊嗓音提高"八度"大聲地說:"老頭!問你上白雲廟怎麼走,幹嘛不理我哩!"

這回老農連頭都沒抬,嘴裏說話了:"沒功夫,沒見我正割草嘛!"

"那說句話也耽誤不了你割草呀!"

"小夥子,你不知道,家裏等著草去喂驢哪,昨天晚上,我家那頭驢下了兩個駱駝!"

小夥子一愣,毛驢下駱駝,這可新鮮稀奇:"嗨,老頭,驢哪能下駱駝呀,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烏龜生得王八蛋,驢應該下驢才對嘛!"

老漢這時衝小夥子一笑:"哼!誰知道啊,這畜生他不下驢嘛!"

小夥子這時才醒悟過來,臉刷地脹成了豬肝色。

從這則故事我們可得到兩點啟示:一是為人處事禮貌先行,稱呼別人也不例外,它是交談雙方得以順利進展的第一道關隘;二是除非與被稱呼者特別熟悉和親近,一般稱呼陌生人忌用嗨、哎、喂、嘿等一類。

例2不同的稱呼,不同的結果

過去,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漢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氣跑了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去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這則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見了陌生的長者,一定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您老"等,不能隨便喊:"喂"、"嗨"、"騎車的"、"放牛的"、"幹活的"等。否則,會使人討厭,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還需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會鬧笑話。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婦女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就會使別人不高興。

3.十裏易俗,百裏改規

稱呼的地域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方言土語,自然也就有了方言稱呼,另一個是在稱呼別人時有的地方叫法不一樣,有一定的區域一定的範圍要適應,第三是在西方,據報載小孩子往往直呼長輩的名字,而這在我們中國人心理上是難以接受的。如果不了解稱呼的地域性,盲目稱呼,往往造成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