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稱謂一定要了解地域特點,現在社會上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口稱"師傅",難免不使人反感。幾個年輕人結伴去旅遊,這天他們從承德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外八廟,為了抄近路,兩個小夥子上前去問路,正遇上一個賣蛋的農家姑娘。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一聲,這下可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回家叫你娘小師傅去!"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挨了一頓罵,這是為什麼?後來才知道,當地的農民管和尚、尼姑才稱"師傅",一個大姑娘怎願意聽你稱她"小師傅"呢?兩個小夥子遭到痛罵也就不奇怪了。
在稱呼上必須區分不同的職業。對工人、司機、理發師、廚師等稱"師傅",當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對農民、軍人、醫生、售貨員、教師,統統稱"師傅"就有些不倫不類,讓人聽著不舒服。對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對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對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誌"。
4.事隨境遷,名隨時移
稱呼的時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同誌"這一稱呼曾"統治"了幾十年,改革開放後,稱謂多起來了,如:"先生"、"女士"、"小姐"等一類。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不顧稱呼的時代性,有時也會造成尷尬局麵。
例有位大學生一次到老師的家裏請教問題,不巧老師不在家,他的愛人開門迎接,當時不知稱呼什麼為好,脫口叫了聲"師母"。她感到很難為情,這位學生也意識到有些不妥,因為她也就比大學生大5歲左右。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稱呼?還要看對方的身份。按身份,老師的愛人,當然是"師母",這是舊稱,人家不願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老師",不管她是什麼職業(或者不知道她從事什麼職業)。稱呼別人老師含有尊敬對方和謙遜的意思。
5.規範稱呼,不亂叫人
凡是不正確的稱呼都是不規範化的,前邊所講的稱呼不準確、不禮貌等都是不規範的表現。另外還有兩種不規範的稱呼,一種是省略不當,隨便省略主語稱呼或偷換概念。另一種是亂起綽號。
例熟悉人的姓名
有一位師範畢業生到某中學實習,在短短的一個月的共同生活中,他和學生們相處得很好。在實習結束的歡送會上,他沒有講故事,而是含著淚花一口氣背誦出全班48個同學的名字!當時同學們又驚訝,又激動,一個勁地鼓掌。在任教的老師中,他是最年輕的一個,也是任教時間最短的一個。然而他在同學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永不消失的印象。後來,班上的一位學生也當了一所師範學校的教師,並且每年都當班主任,他也就學著那位實習老師的做法,新學年接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記住學生的名字,這辦法果然很靈,不出一個星期就和全班學生建立了感情,工作開展得十分順利。十多年後,仍然還有許多當年的學生和他保持聯係。還有一位記人名字的能手,他是一所大學德育專家,他能熟記全國各省市高校德育研究會的理事長、秘書長,以及全國幾百所大學德育研究室主任的名字,難怪他在全國高校德育界享有不小的名氣,工作也做得有聲有色。
遇見熟人,脫口叫出他的名字,顯得自然而親切。如果叫不出人家的名字,就會感到語塞,或先稱呼失當,交往的大門就不容易打開。和陌生人第一次接觸,應當問問"您貴姓?"、"您怎樣稱呼?"要盡可能在不十分熟悉之前就記住他的名字。否則一旦很熟悉了還叫不出名字,這時再去問"您貴姓",就有點問不出口了。
巧妙應對
1.巧妙轉移,偷梁換柱
在與對方交談或者回答對方的問題時,有時可以不直接沿著對方的思路或應答對方的問題,從而既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又能使交談進行下去。
例報載:一位美國客人參觀韶山毛澤東故居之後,在附近一家個體飯店吃飯。老板娘一手正宗湘菜,使美國客人吃得十分滿意。付款之後,客人突然發問:"如果毛澤東主席還在,會允許你開店嗎?"這話甚難回答:說允許,顯然不合實際;說不允許,又有貶低否定之意;幹脆不回答,也會影響交際氣候。但見老板娘略加思索後,從容回答:"如果沒有毛主席,我早就餓死了,哪裏還能開店呢?"多麼巧妙的答話呀,多麼敏捷的轉移話題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