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稱呼準確、得體(3 / 3)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使用語言的內涵和外延都應是確定的,要符合邏輯的同一律,不能任意改變概念的範圍。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場合,人們又可以利用言語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來"偷換概念",使對話雙方話題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質含義不盡相同,以求得特殊的交際效果。上述美國客人的問話當中,其實含著一個隱蔽的判斷:"毛澤東不允許你開店,因而毛澤東應該是否定的。老板娘聽出了客人的弦外之意,便巧妙地轉移話題,用毛主席締造新中國的功績以及對自己現實生活的影響,來回答客人旨在否定毛澤東主席的問題,既不輕慢客人,又維護了毛澤東主席的曆史地位。

2.故作糊塗,大智若愚

在交談時,為了不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或不願同對方交談下去,可以故意裝出不明白對方的意思的表示,從而回避對方的作難。

例英國記者詹姆士·甘柏隆講過的一件有趣的軼事

周恩來舉行盛宴招待八麵玲瓏的尼赫魯。這位在英國劍橋大學受過教育的印度總理,對周用中國話不斷地交談一些瑣事,顯然感到有點不耐煩了。在他們往來同貴賓和名流祝酒之間,他拉住周恩來的手臂說:"總理先生,講一點英語好嗎?'周微笑,舉起酒杯,用英語說'Ah!yes--howdoyoudo?"說完,照舊講中國話。

這就是周恩來的幽默,春風拂麵,體貼有加,莊諧一體,風度儒雅。他確實按照尼赫魯的要求講了"一點"英語,但也僅此"一點"而已,這種彼此心領神會的"糊塗",真可謂精明之至!尼赫魯隻能忍俊不禁,他還能不耐煩嗎?!於是乎一個頗使人有幾分難為情的局麵,輕而易舉地化解為一個使人倍感愉快的時刻。

3.以柔克剛,以弱勝強

"鑼不打不響,理不辯不明",這是一句流行甚廣的俗語,但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有時,無謂的辯解和爭吵,不僅不能解決矛盾,而且可能導致兩敗俱傷的惡果,這樣,倒不如以軟製硬,以柔克剛,從而達到友好相處的目的。

例淡化爭議,將計就計

一位日本政治家在演講時,遭到當地某個婦女組織代表的指責:"你作為一個政治家,應該考慮到國家的形象,可是聽說你竟和兩個女人發生了關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頓時,所有在場的群眾都屏聲斂氣,等著聽這位政治家的桃色新聞。

政治家並沒有感到窘迫難堪,十分輕鬆地道:"才不止兩個女人,現在我還和五個女人發生關係。"

這種直言不諱,使代表和群眾如墜霧裏雲中,迷惑不解。

然而,政治家繼續說:"這五位女士,在年輕時曾照顧我,現在她們都已老態龍鍾,我當然要在經濟上照顧她們,精神上安慰她們。"

結果,這位代表無言以對,所有的聽眾掌聲如雷。

這位政治家並沒有替自己強行辯護,反而淡化爭論,將計就計,掌握主動權,使對方失去還擊的力量。如果這位政治家與代表針鋒相對,才步不讓,恐怕難以收到這種效果。

4.隨機應變,見風使舵

無論何人,隻要充分運用自己的睿智,隨機應變,用幽默的言辭緩和窘境,這就是一種成功。它能化衝突為喜悅,變危機為幸運,即使在充滿火藥味的場合,也可以成為最佳的緩和劑,幫助你擺脫困境。

例將衝突化解成和風細雨

一位日本歌舞伎演員,正在名古屋的一個舞台上表演,觀眾席上突然有人喊:"蘿卜腿!蘿卜腿!"原來這位演員的腿型有缺陷,引起了一些觀眾的注意。然而這位演員受到突然襲擊卻不慌不忙,以她一貫的舞台腔調唱道:"蘿卜腿是哪一位?"那位觀眾下意識地應道:"是我,是我!"(意思是他喊的)。演員立即接下去唱:"原來你是個蘿卜腿!"於是引起了全場觀眾的大笑,甚至替演員的睿智幽默鼓掌。一場衝突,頃刻之間就化成了和風細雨,變成了明媚的春光。

這位日本演員在遭到觀眾的無禮羞辱後,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巧妙的設置了一個圈套,讓那位觀眾"請君入翁"從而擺脫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