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就是我們的思想及情感的表達,是心底的聲音。人類如果沒有語言好像鳥兒沒有羽翼,就無法飛上天空;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若是離開了語言,就無法順利交流信息、溝通感情、增進了解、促成事業成功。人生活在社會中,就像離不開吃飯睡覺一樣離不開社交,而言語會話水平的高低則常常會成為影響到交際成敗的關鍵。有這麼一個例子:某甲是個不善言辭的人。有一次他邀請了4位客人吃飯,約定的時間已過,卻隻來了3個人,等了好半天,那本該到的一位客人卻還是沒有到。
甲等得不耐煩了,說道:"該來的怎麼還不來?"
其中的一個客人心想:"我可能是不該來的吧。"於是,他悄悄地先走了。
主人轉過頭來一看,著急地說:"不該走的怎麼又偏偏走了呢?"又有一位客人想:"那麼我是屬於那個該走的人了。"於是,他也伺機走了。
主人見狀,更加著急,說:"該來的沒來,不該走的又走了。"最後一位客人一聽,便也逃之夭夭了。
這時,那位久候未至的客人總算到了,某甲呆呆地望著滿桌的酒菜,歎道:"你啊,來的可真不是時候!"這遲到的客人一聽,袖子一甩便轉身走了。
主人一番好心,為什麼客人卻一個個接二連三地走了呢?這是因為主人的言語不慎引起了客人的誤解。主人的四句話聽起來總讓人覺得話中有話,弦外有音。
第一句:"該來的不來",使人聯想到"不該來的倒是來了";
第二句:"不該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是"該走的沒走";
第三句:"該來的沒來,不該走的又走了",話中話是"你既是不該來的,又是該走的";
第四句:"你來的真不是時候!",意味著:"這個時候你真不該來!"。於是,四位客人走的一個也不剩。
由此可見,語言會話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人正常的社會交往。某甲之所以把好友一個一個地氣走,這是由於他沒有注意到語言表達的複雜性,他始終不知道"言"同"意"的複雜關係,沒有意識到,言辭表意,往往既有表層意思,又有深層涵義,以至具有裏層意蘊。在社交場合中,要特別注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注意語言的把握、發揮。
可見社交談話要講一定的技巧,在通常情況下,社交談話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恭維得體,語言投機
恭維的話人人愛聽。你對人說恭維話,如果恰如其分,他一定十分高興,對人起好感。恭維是深交的敲門磚。越是傲慢的人,越愛聽恭維話,越喜歡受你的恭維,還有一種人表麵上詞嚴義正,說自己不受恭維,願意接受批評,這是他的門麵話,你如果信以為真,毫不客氣地直言批評,他心裏一定非常不快,表麵上未必有所表示,內心卻是十分不悅,對於你的印象,隻有降低,絕不會增進。
說說切合實際的恭維話,別人聽了舒服,而且自己也不降低身份。所以說恭維話是處世的一門重要功課。
每個人都有希望,年輕人希望寄於自身,老年寄望於子孫,年輕人自以為前途無量。和年輕人交談,你如果舉出幾點,證明他的將來,大有成就,他一定十分高興,引你為知己,你如果稱讚他父母如何了不起,他未必感到高興。至多你說他是將門之子,把他與他的父母一齊稱讚,才配他的胃口,使他笑逐顏開。
但是老年人則不然。他自己曆盡滄桑,幾十年的光陰,如果他還未曾達到他預期的目的,對於自己,已不複十分自信,不複有十分希望,他所希望的,是他的子孫。你如果說他的兒子,無論學識能力,都勝過他,真是出類拔萃,雖然你是當麵批評他,抑父揚子,他不但不會責怪你,反而十分感謝你,口頭連說,你說得好,未必,未必,過獎了。他的內心,卻認為你是慧眼識英雄呢!這是說恭維話對於的年齡、應特殊注意的要訣。
對於商人,你如果說學問好,道德好,清廉自守,樂道安貧,他絕無動於衷;你應該說他才能出眾,手腕靈活,現在紅光滿麵,日進鬥金,他才聽得高興。
對於官吏,你如果說,生財有道,定發大財,他一定不高興;你應該說他為國為民,一身清正,廉潔自持,勞苦功高,他才喜形於色。
例1"君主聖明,大臣就忠言直諫"
《魏鄭公續錄》一書中,曾記載了長孫皇後諷諫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滿臉怒氣地罷朝回內宮,賢慧的長孫皇後忙問其故。唐太宗開口就大罵:"我總有一天要殺了這老不死的!"
"陛下,您要殺誰呢?"長孫皇後不勝驚奇。
"殺誰?還不是那姓魏的老家夥嗎?什麼事都要他多嘴,好像偏他骨頭硬,在金殿上總是和我過不去!不殺他不解我心頭之恨!"唐太宗的火氣委實不小。
聽完唐太宗的話,長孫皇後不禁倒抽一口冷氣:皇上聽不講忠言直諫,竟要殺魏征!
怎麼辦?長孫皇後急中生智,第二天趁皇上早朝;她穿上朝服,來到金鑾殿。按當時的禮儀,皇後穿上朝服,意味著受冊、朝會等重大典禮。唐太宗一見,大惑不解,忙問其故。
"陛下,臣妾特來賀喜!"長孫皇後說。
"何喜之有?"唐太宗更感奇怪。
"陛下,臣妾聽說皇上聖明,臣子才會真誠。現今魏征如此真誠,敢於忠言直諫,這是皇上聖明的緣故啊!妾怎敢不來道賀!"
長孫皇後的話,說得唐太宗高興起來,心裏也亮堂了,終於打消了要殺魏征的念頭。
封建帝王,位尊至極,觸動一下往往會龍顏大怒。即使是常常告誡大臣們極言勸諫的開明君主李世民,遇到與著名諫臣魏征為政事發生爭執的情形,也會有生氣發火甚至餘怒未消之時,這一次竟然還暗含殺機!如何扭轉這一局麵?機敏的長孫皇後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采取了一個非凡的舉措並敘說了有理有節的話語,巧妙地平息了唐太宗的怒火,使之繼續開懷納諫,同時也解除了忠臣的殺身之禍。在金鑾殿上,身著朝服的長孫皇後肯定並讚揚了太宗是聖明的君主,而魏征的忠言直諫則是太宗聖明的結果。這句美譽給唐太宗以極大的精神滿足,因為主明臣直正是太宗所追求的開明政治,所以,說是唐太宗轉怒為喜。當然,長孫皇後的話語還委婉地表示出:如果懲罰魏征,就會前功盡棄,玷汙英名。這也給唐太宗以極大的思想震動,有了這樣正直賢明的政治環境,唐太宗的英明與魏征的忠直才有可能配合默契,從而形成千古流傳的政壇佳話。
例2蠻橫無禮與清廉正直
古時候,一個叫彭玉麟的官員,有一次路過一條狹窄的小巷。一個女子正在用竹竿晾曬衣服,一不小心竹竿掉下,正好打在彭的頭上。彭勃然大怒,指著女子大罵起來。
那女子一看,正是官員彭玉麟,不禁冷汗冒了出來。但她猛然間急中生智,便正色地說:"你這副腔調,像行伍裏的人,所以這樣蠻橫無禮。你可知彭宮保就在我們此地!他清廉正直,假使我去告訴他老人家,怕要砍了你的腦袋呢!"
彭玉麟一聽這女子誇讚自己,不禁喜氣上升,而且又意識到自己的失態,馬上心平氣和地走了。
曬衣女失手掉下竹竿,正打在路過的當地官員彭玉麟頭上,可謂無意卻巧極。於是,這位官員大怒而罵,所幸曬衣女尚能認識他,而且能夠急中生智,采用美譽推崇的方式來遏製對方。她裝作不知道對方是誰反而斥責對方蠻橫無禮,並且誇讚彭宮保清廉正直,說向他告狀會治你的罪。這並非"當麵"誇讚,卻勝過當麵誇讚,說得彭玉麟心裏美滋滋的:自己在民間居然有這麼好的吏治聲譽,決不應該為這些許小事而損害形象。幡然醒悟之後,便轉怒為笑,心平氣和地離開了。
例3"那位師傅為人很好,一定會幫助收起來的"
一次,某廠職工老王到外地出差。臨返回時恰好遇見鄰廠的一輛卡車,他就想搭這輛卡車回去,盡管老王不認識司機,但是經過交談還是搭上了車。老王回家後才發覺有隻提包放在車上忘記帶回了,他立即返回去找,已不見提包蹤影。第二天,老王找到司機家中,先感謝他幫忙捎腳兒,然後說自己忙亂中把一隻提包落在車上,他說:"一發現不在,家裏人就催我快找,我說不要緊,那位師傅的為人很好,又沒別人,他見到後一定會幫助收起來的。"聽了老王這番話,司機略一思忖說:"收車後發現有隻提包,我斷定是你忘記拿走,放在車上怕出差錯,就拿回來了。"說著,從裏屋拿出了那隻提包。
老王的提包失而複得,絕非偶然。他找到那位司機後,除了十分客氣地感謝司機幫忙之外,幾句話說得非常自然、得體,毫不矯揉造作。在介紹自己忙亂中把一隻提包遺忘在車上的情況後,借轉述與家人的對話巧妙地讚頌了司機。說"師傅的為人很好",是稱讚他品行端正、情操高尚、樂於助人,不會貪小便宜;說"他見到後一定會幫助收起來的",則是稱讚其責任心強,處理問題非常小心在意,妥善周到。這就明確地表達了對司機為人處事、人格道德的肯定與尊重,這種肯定與尊重則滿足了對方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和做一個高尚的人的心理需要,司機在得到激勵的同時也自勵--以實際行動作出回應,於是拿出提包給了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