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交談話的技巧(2 / 3)

例4"叔叔休息一會兒會讓給你坐的"

火車上,一位年輕的母親,終於抱著孩子擠進了車廂。在幾乎身無立錐之地的情況下,她身旁一張長椅上卻躺著一個佯裝睡覺的青年人。不懂事的孩子老是吵著:"媽媽,我要坐椅!媽媽,我要坐椅!"這位年輕的媽媽略微沉思了一會,大聲對孩子說:

"好孩子,別吵。叔叔累了,等叔叔休息一會兒,他會讓給你坐的。"果不其然,年輕媽媽話音剛落,小青年倏的一下翻了起來,主動向這兩母子讓座了。

對在候車室裏或火車上"獨霸一方"擺出"一"字形躺在長椅上的人,有時簡直沒有辦法勸其讓座。然而,美譽推崇的言語策略則可以奏效。請看這位年輕母親的成功操作:首先,她對躺在長椅上的小青年表示理解和尊重:"叔叔累了,需要休息";其次,肯定和讚揚對方不僅會遵守社會公德,而且是一個自覺地樂於助人的好青年,"他會讓給你坐的"。這句話中的"會",是甘心情願,毫不勉強的意思。誰不願意在大庭廣眾之中得到尊重、獲得一個好的名聲呢?於是,小青年翻身坐起,而這母子倆也就能安然落座了。

2.創設話題,另起爐灶

言語交際過程中,為了說明問題、查明事實或根據有關內容提出一個話題,通過交談或闡述來達到預期的目的。創設的話題有時與內容直接相關,有時借助比喻、委婉、類比等方式來予以說明。創設話題是一種具有言語控製力的有效方式,運用它可以充分體現表達者的主觀意願,牢牢掌握話語的展開方向,取得積極的表達效果。運用創設話題這種言語策略,首先要注意話題選擇應恰當,其次要注意觀點應正確、公允。

例1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古月巧答記者問

古月成功地扮演了毛澤東之後,經常被一些中外記者包圍。有一次演出後,一批記者圍了上來,其間一位外國記者問:"'文革'給中國帶來了重大損失,這會不會影響毛澤東的形象?"

古月沉思片刻,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反問那位記者:"你覺得維納斯美嗎?"

"美,很美。"有記者不加思索地說。

"維納斯的胳膊都斷了,難道還算得上美嗎?"古月見記者"上鉤",又緊追了一步。

"雖然斷了胳膊,但這樣並不影響維納斯的整體美。"記者說。

於是,古月抓準時機,一語道破:"你們的回答已經回答了這位記者的提問。"

"文革"問題會不會影響毛澤東的形象,這是一個很難一句話說清楚的問題。說不影響很難讓人信服;說有影響,又難以論證。於是古月機智地運用創設話題的方式,另起爐灶,提出維納斯是不是美的話題,在得到肯定回答後,還就斷臂問題進一步追問,結論是"並不影響維納斯的整體美",從而用類比法巧妙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例2"這個地方經常下雨嗎?"

一次,在旅遊風景區的盤山公路上,有位老太太坐上了出租汽車,開車的是位愣小夥,他一隻手伸出車外,一隻手握著方向盤,把車開得飛快,老太太說道:

"小夥子,這個地方是不是經常下雨呀?""可不是,'六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哪!""你把手拿進來怎樣?如果天下雨,我會告訴你的。你單手開車太危險啦。"結果這位愣小夥笑了,雖然頑皮了幾句,終於還是把手拿了進來。

小夥子開車不是雙手把握方向盤,而是將一隻手伸在車外,這是一種壞習慣。然而,客觀地糾正可能會使小夥子產生對立情緒。於是,老太太根據這個山區的特點詢問是不是經常下雨,並順著話題把小夥子伸手車外解釋為嚐試天是否下雨,同時也警告"單手開車太危險",既給對方麵子,又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委婉而幽默地說服了對方。

例3"馬鈴薯裏有砒霜呀!"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每天早晨習慣食用一個馬鈴薯。

有一天,他把一個太燙的馬鈴薯放在飯廳的壁爐上涼一涼,隨後就離開了房間。可是等他回來時,那個馬鈴薯不見了。有個傭人曾經在飯廳裏走過,拉·封丹猜到了這件事情,於是,他叫喊起來:

"啊!我的上帝!誰吃了我放在壁爐上的那個馬鈴薯?"

"不是我。"那個傭人回答說。

"那再好也沒有了。"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我在馬鈴薯裏放了一點砒霜,是為毒死老鼠的!"

"啊!我的上帝!......我中毒了!"

"放心吧,孩子,這是我略施小計,為的是想知道事情的真相。"

吃一個馬鈴薯,不值得大驚小怪,然而法國寓言家拉·封丹有早晨食用一個馬鈴薯的習慣,傭人吃了卻不承認。因此拉·封丹為了知道事情真相,創設了一個話題,宣稱馬鈴薯裏有砒霜。唬得傭人趕緊稱自己中毒了。從整個過程看,拉·封丹話題的設計既有效地針對了傭人怕死的心理,又導引出其言行的自相矛盾而給人的滑稽可笑的感覺。

3.富於情味,體貼入微

在社交場合,若要打動人並使別人能接受自己,則時時提醒自己:談話一定要富有人情味。如果這樣,就可以使聽眾與自己產生共鳴。

例美國的總統布什在1988年與對手杜卡基斯對壘競選總統,之所以能戰勝,這在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在電視辯論中的講話比他的對手更富於人情味。最典型的一段對話是1988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時報》在電視公開采訪布什和杜卡基斯所說的。這次公開辯論,是兩人在大選中殺得難解難分的最後時刻,是決定勝負的最後關頭在美國選民前的最後一次大曝光。在這大決戰的時刻,在公眾麵前,誰的形象塑造得好,誰就能贏得更多選票。所以布什和杜卡基斯都對這次公開辯論異常重視,不敢掉以輕心。當記者問:"你如何對付這些困難?"

杜卡基斯這樣回答:"1978年,我在競選麻省民主常州長候選人時落選,我感到十分痛苦。我知道,是我自己造成這次選舉的失敗。我沒有去責備別人。然而,沒有痛苦就沒有前進,我從中悟出了不少道理--雖然失敗了,但失敗卻豐富了我的人生。有幸的是我有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我想,假如你也有同樣痛苦的時刻,那麼你的家庭將會給你最強有力的支持。"

再請聽一聽布什的回答。

布什說:"我的孩子的死是我迄今生活中最困難的時刻。有一天,醫生對我們說:'你們的孩子得了白血病。'我問他,這是什麼意思。醫生告訴我們:'這意味著她就要死了。你們必須決定,如何對她進行治療。或者讓她聽憑自然地走完這個過程--這樣的話,她大約能活三個星期。'假如我們決定,不給她任何醫治聽憑其死去,那麼我們會感到極大的痛苦。然而醫治她,卻要使這個幼小的孩子承受各種痛苦,我們實在於心不忍。但是,在我的堅強的妻子幫助下,在溫暖和諧的家庭支持下,我增強了信念,很好地處理了這件事。我的女兒又活了六個月。當然,要是在今天,可能多活好幾年。"

兩相比較,杜卡基斯的話顯然令人乏味,而布什則說得極富人情味。布什雖然說的是一件傷心的事,但由於話語中含有每一個人--廣泛處於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角落的父母子女--都能體會到濃烈的親情,就像加過糖的咖啡一樣,盡管底味有點苦,卻恰到好處地托出了糖味的甘甜。布什的話成功地讓選民覺得他是個可近可親的富有人情味的人,與杜卡基斯相比,他是總統的更為合適的人選。正由於布什這段極富人情味的話贏得了不少善良選民的心,使本來與布什不相上下的杜卡基斯的形象在選民中急轉直下,最後滿懷遺憾地敗北。由此可見,人情味在社會語言中很重要。人的感情總是可以相通的,隻要不是故作多情,無病呻吟,在社交場合與人交談時,我們就要恰如其分地使自己的話帶有人情味,讓人覺得你的話像加過糖似的,親切、甜美而又切實可信。

在人際交往中,人情味常以其產生的巨大征服力和凝聚力而備受青睞,給咖啡加點糖,給我們的談話加點人情味,您的口才將更富有魅力。

4.善於傾聽,從諫如流

俗話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一個人在談話中是否善於聽話,是這次談話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隻有會聽,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談話者的意圖、流露出的情緒、傳播出的信息,更好地促使對方繼續談下去,達到最終的目的。隻有會聽,才能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