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意泄情,靈活應用
我們這裏所說的故意泄情是指與談判有關的一些真實情況,依據談判的具體情況而透露給對方。如一些內部文件、規章等本來應是不公開的,但為了強調己方的某種觀點或否定對方的某種觀點,有必要讓對方知道。這時,保密的信息和資料,就轉化為需要交流的信息與資料了。
例恰當泄密,回絕再議價
中日上海國際大廈買賣農業機械談判案中,當中方與日方進行了幾次討價還價之後,中方認為應該向對方泄露一些情況的時候到了,就說:"諸位先生也知道,我們有關部門批準使用的外彙隻有這些。要增加需再審批,那隻好改日再談了,而A國和B國還在等著我們的邀請。"中方主談人說完此話,隨手把有關外彙的使用文件和A國、B國的電傳傳遞給對方。這就是談判中恰到火候時的泄情,達到了使對方不再有議價的可能。
泄情在談判的磋商階段中可先可後,可多可少,既要事先有所安排,又要在談判中靈活應用。泄情應建立在科學預測和充分評估的基礎之上,統籌兼顧,不可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有些情況的泄露,眼前看是有利的,或僅在局部上有利,但從長遠和整體利益看是不利的。這樣的信息和資料是決不可泄露的。
2.事實說話,真實可信
在談判過程,注意運用客觀事實來介紹自己的實力,是贏得對方信任的一條捷徑,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在介紹己方的情況時,選用具有說服力的事實替你展示實力,會使你的介紹真實可信,事半功倍。
例1事實扣開談判成功的門
在一次出口產品交易會上,某國的一位商人想向我國的某拖拉機廠訂購一批農用拖拉機,但他不太相信某拖拉機廠的產品質量和銷路。拖拉機廠的代表並沒有單純地用一些枯燥的技術指標來說服他,而是拉家常式的問道:"貴國的××經理您熟悉嗎?""熟悉,當然熟悉。我們都是做農用機械生意的,還合作過呢。""噢,那你為什麼不向他了解一下情況呢?去年他從我們廠買了一大批拖拉機,可是大賺了一筆啊。"客商回到住處後,立即通過國際長途電話驗證了某些情況,第二天就高興地與拖拉機廠簽訂了訂購合同。
事實是可以驗證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事實的這種客觀性、直觀性有時候能比數據、資料等更具說服力。在談判過程中,當你向對方介紹關於你實力的某件事實後,對方一定會以最快的速度去驗證。一旦驗證你所說的是真實可信的,你的實力也就不言自明了,對方對你的信任也就油然而生了。這也同時要求我們在運用事實、顯示己方實力時一定要遵守規則,做到實事求是,絕不能言過其實,吹牛誇口。在談判中口氣小一點,多留些餘地,反倒會使你陳述的事實更具說服力。
例2兩位談判者在談判中向對方介紹自己的產品,以表現自己的產品在質量方麵的實力甲:我們的產品質量超群,運行壽命遠遠超過了某國的某某產品(世界著名品牌),絕對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乙:我們產品的質量在各項指標上都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標準,性能優良。用戶的反應相當不錯。但是由於國內的工藝水平不過關,有一個小的部件在周圍環境溫度過高或使用時期過長時會出現損壞。不過您放心,這不會影響到整個機器的正常運行,而且我廠隨機附送大批零部件,並可隨時到你廠協助搶修。
麵對甲乙兩方的介紹,大量事實證明,買方一般更樂意購買乙提供的產品。這是一條心理學上的規律在起作用。這一規律認為:當人接受到超過正常標準的外界信息時,人的心理活動趨向於縮小和減弱外界刺激的作用;當人接收到低於正常標準的外界信息時,人的心理活動趨向於擴大和加強外界刺激的作用。這種心理作用影響著人的選擇。因此,在介紹己方情況時,實事求是、留有餘地要比誇大其辭更具有感染力,更具可信度。
3.借名揚名,顯己實力
借名揚名是在利用普通人的崇拜權威的心理。在普通人的思維中,通常有這樣一種定勢,名人推崇、讚賞的東西也一定是好東西,其質量、性能也一定過硬,無須去懷疑。因此,在談判過程中介紹己方情況時,運用借名揚名的技巧可以直接而鮮明地體現本方的經濟實力、經營理念和所處的社會地位。它是談判者在談判過程中為自身及產品揚威,顯示己方實力,提高談判值的有效武器。
例巧借名牌彩電,消除對方顧慮
在一次談判中,雖然供貨商提供的各種資料均顯示出他所提供的電子元器件的質量沒有任何問題,但廠家由於第一次接觸這種品牌的產品,所以始終拿不定主意。甚至想退出談判,去購買質量雖不太過硬但自己十分熟悉的一種舊產品。
這時,供貨商靈機一動:"你知道××彩電吧(××彩電是國家推薦的名優產品)?"
"當然,不瞞你說,我們家的彩電就是××牌。"
"你覺得這種彩電的質量如何?"
"沒問題,一點不比進口產品差。"
"我很榮幸地告訴你,生產××牌彩電的廠家一直都選用我們的產品,前幾天剛簽了一個長期供貨協議。"
聽了這樣的介紹,廠家的顧慮消除了,很痛快地和供貨商簽訂了協議。
供貨商巧妙地把××牌電視機的知名度轉化為其產品在質量方麵的實力,打消了廠家的顧慮,使談判的局麵峰回路轉。如果供貨商還是靠各種資料對其產品的質量進行介紹,恐怕很難收到這樣的效果,可能廠家已經退出談判了。
應當注意的是,當你精心策劃,準備運用"借名揚名"的技巧時,一定要考慮到它可能產生的負麵影響。也就是你所借用的"名"會不會使對方產生認同的心理。如果不能起到這種作用,就會適得其反,引起對方的反感,不但達不到顯示本方實力的目的,而且還可能使談判陷入僵局。
4.投石問路,旁敲側擊
在旁敲側擊、探測雙方虛實的過程中,投石問路的技巧可以使談判者獲得更多的、通常不易獲得的信息。投石問路技巧應用的範圍相當廣泛,比如當你麵臨眾多的談判對象而又隻能選擇其一時,投石問路的技巧可以起到探測器的作用,幫你探清對方的虛實,確定最佳的談判對手。在談判過程中運用投石問路的技巧和方法,對於探測談判對手的談判立場和態度更有效果。
例1投石問路獲真情,有的放矢得佳價
一個買主想買2000台電視機。他找到了一個賣主,但並沒有直接提出他的要求,而是問:"如果我買200台彩電,每台電視多少錢?"
賣主回答:"2500元。"
"假如我要購買2000台彩電呢?"
"假如我要購買5000台,10000台,價格又會怎麼呢?"買主不斷地投出手中的"石子"。
一旦賣主的標價單下來,聰明的買主就能從標價上發現許多無法直接獲取的資料。比如通過分析,他可以大致估計出賣主的生產成本、設備費用的分攤情況,生產的能量及價格政策等等。這樣,買主就可以得到購買2000台彩電所應出的最佳價格,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
在談判過程中,有經驗的談判者正是運用這種方法獲取更多的信息,然後進行比較、分析、判斷,為製定最佳的談判方案提供依據。在談判過程中,你手中可以投出的"石子"有很多,比如:"假如我們訂貨的數量加倍,或者減半呢?""假如我們和你簽訂一年的合同呢?""假如我們增加(減少)保證金呢?""假如我們自己供給材料呢?""假如我們自己供給工具呢?""假如我們讓你在淡季接下這項訂單呢?""假如我們自己提供技術援助呢?""假如我們買下你全部的產品呢?""假如我們和你簽訂5年的合同呢?""假如我們要好幾種產品,不隻購買一種呢?"
......
這些不斷投出的"石頭"會使對方神經高度緊張,但他們想要拒絕回答又很不容易的。因此,往往很容易就會向你亮出底牌。
除此以外,在運用投石問路的策略時,談判者還可以利用一些對對方具有吸引力或啟發性的話題與對方進行交流,借以捉摸和探測對方的談判立場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