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作為價值,一切商品都隻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信息商品也不例外,隻是表現的形式有所差別。在相對穩定的條件下,信息生產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如果不變,信息商品價值量也就不變。但是,生產信息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是隨著信息勞動力的變化而變動的。信息勞動生產力一般包括信息工作者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所使用工具或方法的科學先進程度、對現代化手段的應用程度、信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社會協作等等。因此,提高信息生產的價值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員素質的提高以及科學地組織管理和協作等因素。
總之,信息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必然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在任何情況下,信息作為商品都不可能隻具有使用價值而不具有價值,或者隻具有價值而不具有使用價值。隻有具有商品二重性的信息產品才能被視為商品,也就是說,信息作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原因,即使用價值與價值。
三、信息商品生產的勞動二重性
信息作為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重性,與此相對應,體現在信息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同樣是具有二重性的,這是由生產信息產品的個人勞動和社會勞動這一對基本因素決定的。
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一切勞動,從一方麵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麵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有用的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在這裏,馬克思簡潔明確地闡明了商品生產的勞動二重性的實質含意。信息商品生產同樣表現出這種勞動二重性。
信息商品生產是社會分工的一種生產方式。信息工作者的生產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它具有社會的性質。由於勞動是通過具體的人來實現的,勞動成果是由具體的人所創造的,所以,勞動又具有個人的性質。具體勞動隻有通過商品的交換,才能反映出商品生產者勞動的社會性。信息生產勞動的社會性,決定了信息生產是作為社會總勞動的一種分工而存在。
在商品經濟社會裏,信息產業和服務業作為社會分工的獨立的生產部門,它們的職能就是從事信息商品生產。而任何信息商品的生產勞動,都表現為一種具有特殊目的的、采用一定形式的具體勞動。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而正是這種"有用的勞動"創造了信息產品的使用價值。例如,某種用於決策的調研報告,它具有滿足一種特殊需要的使用價值。"製作"這種調研報告,就是要進行某種特定的生產活動。這種生產活動是由"製作"調研報告的具體目的、工作方式、工作對象、工作手段和最後的成果來決定的。"製作"這種信息產品勞動的"有用性"和有效性,是要通過信息產品的使用價值來檢驗的。同樣的道理,"製作"文摘等類型的信息產品,盡管它們的使用價值以及工作的目的、工作的方法、工作的對象、使用的手段和最終的結果都不同於決策調研報告,但它們都是具有"有用性"的特殊勞動的產物。當然,不同使用價值的信息產品其勞動的質量是不同的;不同質的信息產品作為商品來說,它們是相互對立的,這就產生了異種使用價值的相互交換。
對於信息生產者來說,創造信息產品的使用價值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信息商品生產的最終目的乃是實現信息產品的價值。信息產品轉換為信息商品必須通過交換。商品交換從表麵上看似乎是一種"物"與另一種"物"的位置轉移,其實質所交換的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各自的勞動。商品,包括信息這種特殊的商品,其價值都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在質上是相同的,隻有量上的差別。例如,信息工作者自己研究寫出的調研報告,和摘錄別人的研究成果編出文摘雜誌是不同質的勞動,但是在某種社會條件下,同一個人可能昨天編文摘,今天又搞研究報告,這兩種不同的勞動方式隻是同一個人的勞動變化。在商品經濟社會裏,隨著勞動需求方向的改變,總有一部分人類的勞動形式時而這樣、時而那樣的變換著。變換總是難以避免的,但不論如何變換,就其性質而言,都是人類勞動力的消耗。
所以,信息商品的使用價值越多,信息資源財富就越多。然而隨著信息資源量的增長,即隨著信息商品的增多,它的價值量可能同時下降。這種對立的運動是由信息商品勞動的二重性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