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部門在製訂規劃、技術論證、確定方案、引進項目時,通常召開專家會議進行調查,征詢專家們的意見,各種不同觀點和意見要在會議上展開充分討論,以求達成一致意見,作為決策的依據。
與專家個調查法相比,專家小組討論法具有以下3方麵的優勢:
1.不僅專家們收集的信息量可彌補專家個人之不足,更重要的是在該領域內有各種學術觀點的代表,可防止專家個人的片麵性。
2.對討論對象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考慮得更為全麵。個別專家忽視的目前影響較小而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將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可由其他專家考慮和補充。
3.專家會議集體提出的判斷多於專家個人的判斷,通過比較和選擇,可以提供最有價值的判斷。
由於專家小組討論法具有以上優點,這種方法在現代預測活動中應用較為廣泛。國外有人統計,在各種預測方法中使用的比例分別為10%(機構)和8%(個人)。
當然,由於專家小組討論法是即席發言,因而會有許多不足,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衛)多數壓服少數:在會議過程中,多數人的意見對少數人或個別人總是形成一種心理壓力,即便多數人的意見是錯誤的,少數人也可能屈服於多數人的意見,而使錯誤主張獲得通過。
(2)權威影響集體:通常權威有較大的影響力。如果權威人物為了推行其個人意誌而施加各種壓力,則必然破壞專家小組周密而慎重的研究,不能發揮集體智慧,最後形成的結論很可能隻代表某個權威的意見,這樣就失去了該方法的--不曰。
(3)論數據量比質量占有優勢:在爭論中,提供論據數量較多的一方往往占有優勢,如果這些論據不能進行定量化分析則更為明顯。因此,隻要少數專家接二連主地拋出各種論據,即使他們的論據華而不實,也可能壓倒其他人的正確意見。
(4)利害關係的幹擾:有時專家小組的成員出於利益方麵的考慮,參加辯論不是為了如何獲得正確的意見,而是力圖達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計想把別人拉到自己一邊來,甚至大喊大叫,使會議不能正常進行。
(5)低質量的折衷:在意見分歧的情況下,如果某也牧威感到自己的意見論據不夠充分,但又礙於麵子不願修正自己的意見,或者個別專家由於利害關係堅持己見,在這種情況下,會議為了能達成一致意見而相互妥協。這種折衷滿足了少數人的一部分利益,也不傷害任何一位專家的自尊心,結果是專家集體不能作出高水平評價和判斷。
此外,參加會議的專家們帶來了許多信息,其中可能有不準確的甚至錯誤的信息,這些信息在會議討論的有限時間內很難及時得到改正,以致對討論產生不利影響。
針對專家小組會議法的缺點,創造了頭腦風暴法和德爾菲法。經驗表明,頭腦風暴法和德爾菲法能有效地避免專家小組會議法由於心理因素造成的不利影響。
三、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在創造工程學中係智力激勵法。所謂頭腦風暴,簡單地說,就是激發創造性思維。由A.F.奧斯(Osborn)首創的這種方法,其目的是獲得有價值的設想,方法是製定一套討論規則,在短時間內造成思想非常活躍的氣氛,誘發出大量的創造性設想。
頭腦風暴法的基本思想是,若要得到有價值的設想,首先要能提出較多的設想。設想的數量越多,則獲得有價值的創造性設想的概率就越大。
頭腦風暴法,由於把提出創造性設想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來進行,而把評價設想的可行性以形成最終可行方案作為另一個階段,這樣,既充分發揮了專家的創造性,又全麵評價了設想的可行性,把創造性和現實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可獲得極有創見的可行設想或方案,避免專家小組討論會通常存在的缺點,排除低質量折衷方案。
采用頭腦風暴法,提出一組切實可行的方案,供決策者研究,在國外已廣泛應用於軍事和民用預測工作中。例如,美國國防部在製訂長遠科技規劃時,激請50名專家采用頭腦風暴法開了兩周會議,與會者的任務是對事先提出的工作文件提出建議,並通過討論把文件變為協調一致的報告。通過質疑,原工作文件中隻有25%~30%的意見得到保留,結果形成了一個新的、更可行的規劃。由此可見,頭腦風暴法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方法。它在各種預測方法中使用的比例分別為8.1%(機構)和7.6%(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