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信息計量學方法 第十三章 信息研究中的科學思維方法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過程。科學研究是一種探索性和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須臾也離不開科學的思維。科學思維的能力和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達的重要標誌,也是科技人員素質的重要量度。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信息研究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思維過程,是人腦對信息的獲取和加工,是根據社會需要,在一定的心理結構和操作下,對貯存的和外來的信息進行鑒別和篩選,重新聯結和組合的過程。信息研究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比較與分類法、歸納與演繹法、分析與綜合法、相關分析方法等。
比較與分類法
一般來說,人們認識事物總是從區分事物開始的,要區分就得比較和分類。要對各種信息進行區分,進而從事各種邏輯加工,也應從比較和分類做起。因此,比較和分類是信息研究中常用的思維方法。兩者關係密切,比較是分類的基礎;分類是比較的結果。
一、比較方法
(一)比較方法的概念及其類型
比較法是確定對象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的邏輯方法。在科學研究中,運用比較方法的目的在於依據一定的標準,找出表麵上差異很大的事物之間所存在的本質上的共同點,或者在表麵上極為相似的事物之間所存在的本質上的差異點,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運用比較法,可以對所搜集的信息資料按照研究的需要進行定性的鑒別;也可以對觀察或實驗結果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還可以對理論研究的結果與觀察、實驗的事實之間是否一致作出明確的判斷;也能追溯事物發展的曆史淵源和明確事物發展的曆史順序。因此,比較法是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邏輯方法,而且是分類、類比分析與綜合等邏輯方法的基礎。比較法得以運用的客觀依據在於事物發展的普遍聯係性,在於事物發展變化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的同時存在。
比較法的類型,依據對象具有同一性和差異性,可分為同類比較法和異類比較法;依據對象的曆史發展和相互聯係,可分為異期縱向比較法和同期橫向比較法;依據對象的整體性與局部性,可分為客觀比較法和微觀比較法等。在實際研究工作中,上述各類比較法常常交叉使用或綜合使用。
運用比較方法必須遵循下列原則:①可比性;②在同一關係下比較;③有明確的比較標準。
(二)比較方法的應用
1.可對客觀事物作定量的和定性的分析。定量分析,一是從剖析事物的個別屬性開始,從中確定其主要屬性和次要屬性及其參數。屬性分析得越透徹,通過對比得出的結果就越精確。二是從分析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開始,對某一指標進行時空上程度上或構成上的比較。定量比較是一種數據性比較,分差額比較和相對比較兩種。它們均以絕對數為基礎。差額比較用減法進行時空上絕對數的比較,相減後還是絕對數,看不出程度和效益。相對比較是用除法進行兩個絕對數的比較,可說明事物間的關係、發展程度和效益。
2.可揭示不易發現的事物本質上的異同。為揭示事物本質上的異同,首先要透過現象分析事物的本質,然後再比較本質上的差異。例如為掌握世界上各主要國家自然條件上的異同,應先分析構成自然條件的主要因素,如各地區的海拔高度、曆年來的溫度和降水量等,然後對這些因素進行時間上的數據運算,求得某一階段內的平均值,或畫出平均典型,然後再通過各個國家的上述因素的平均值進行空間上的比較,就可從複雜、分散的數據中,找出各個國家自然條件的異同點及其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