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進行時空水平比較。比較不同國家、地區、部門的經濟力量、生產能力、科技水平以及自然資源的特點,總結經驗教訓。比較各國學科、專業、行業、企業的發展曆史、現狀,了解其發展速度和順序變化,掌握其薄弱環節。比較各企業的工藝流程、設備性能、生產效果,了解其水平差距和對策。比較以產品為中心的八大技術經濟指標和市場需求,確立企業發展方向。比較科研、生產和工程項目的多種方案,尋求最優方案。
(三)應用比較方法注意事項
1.注意對象的可比性。對象的可比性通常包括時間、空間和範疇的可比性。時間的可比性是指所比較的數字和情況必須是同一時期的,有時甚至要按周或者按日計算;空間的可比性是指比較時要充分考慮到國家和地域上的差別;範疇的可比性是指相比較的事物必須屬於同一層次,具有相同的內涵和外延,例如對於全員勞動生產率,國內與國外的理解就不完全相同。
2.決定事物的性質和事物發展方向的因素是多方麵的,進行比較必須考慮局部和整體目前和長遠的關係,抓住主要矛盾進行比較。
3.事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比較時除了抓住主要矛盾以外,還必須注意多項指標的比較,才能避免認識的局限性。例如要從國外引進一台隧道掘進機,不僅要對各國各種型號機器的功率和價格進行比較,還必須對它們在不同地質的掘進速度、移動靈活性、零部件更換頻率、燃料消耗等項指標逐一比較。
4.比較是分析、判斷和推理的基礎。比較時通常是用數據進行比較,但是,同一個數據可能表征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不同的人對同一數據也可能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斷。因此,在信息研究中要注意分析數據,透過現象看本質,防止認識表麵化。例如,甲乙兩廠機床的數量一樣多,在一段時間內,甲廠比乙廠生產的產品多就不一定是好事。也許甲廠忽視設備的維修和保養,片麵追求機器運轉率,長此下去,甲廠的機床會很快磨損,最終將導致機床壽命的縮短。
二、分類法
(一)分類法的概念及其類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按其屬性區分開來,並歸入一定的門類。這種按屬性異同將事物區別為不同種類的思維方法叫做分類法。類是具有共同特征的集合。
分類法是以比較法為基礎的。人們通過比較,揭示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然後根據共同點將事物歸並為較大的類,再根據差異點將較大的類劃分為較小的類。正如陳世驟同誌所言:"萬物雖眾,但均有共有別。推而共之,可以類上歸類,推而別之,可以類下分類。共性是歸合事物的根據,特性是區別事物的根據,共性與特性是對立統一,是一切分類的根據。"這樣分類的結果就將事物區別為具有一定從屬關係的不同層次的大小類別,形成各種概念係統,反映客觀世界中事物的區別和聯係。
分類法作為一種認識事物、區別事物的方法,在世界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並已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分類法和主題法是在長期信息研究工作過程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文獻整理和檢索的工具與基礎,也是信息研究的重要方法。根據分類法的目的和標準,通常分類法的類型有現象分類法,即根據事物的外部標誌或外在聯係進行分類,如按作者和廠商分類;本質分類法,即根據事物的本質特征或內在聯係進行的分類,如按學科和內容分類;實用分類法,即根據應用需要進行的分類,如按字順和筆劃分類等。
(二)分類法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