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信息計量學方法 第十五章 分析與綜合法
分析和綜合是揭示個別和一般、現象和本質的內在聯係的思維方法,是科學抽象的主要手段,是各種認識活動的基礎。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必須首先解剖事物的各個方麵、各個部分,弄清各個部分的結構、功能、性質及其在整體中的作用,然後再從整體考慮,找出各個部分之間的聯係和統一,從而作到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分析和綜合並不是彼此割裂的,整個認識過程是分析和綜合的統一。恩格斯說:"思維既把相互聯係的要素聯合為一個統一體,同樣也把意識的對象分解為它們的要素。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
一、分析法
(一)分析法的概念及其分類
分析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複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在客觀事物中,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本來是相互聯結的,為了分析這些部分或方麵,就必須把它們暫時割裂開來,把被考察的因素從整體中抽取出來,暫時孤立起來,以便讓它單獨地起作用。在研究工作中,所采用的單因素分析法或單因子實驗法都是為了深入事物的內部,研究它們的細節,為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積累材料。常用的分析法包括定向分析、因果分析和層次分析等。
1.定向分析:根據時間和空間的不同又可分為曆史分析和地區分析兩種。
(1)曆史分析,根據某一事物的發展曆史和發展過程,分析各曆史階段內出現的因果關係或矛盾關係以及這些因素和關係的性質,在整個課題發展過程中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排除其中一般的和次要的因果關係或矛盾關係,抓住其中特殊的和主要的因果關係和矛盾關係,就能總結出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
(2)地區分析。是對不同國家或地區反映的同一課題進行對比分析,排除其中無差距或差距小的問題,抓住差距大的問題,即抓住了主要矛盾。
2.因果分析:又分為內因分析、條件分析和典型分析三種。
(1)內因分析。總結科技發展成敗的經驗教訓時,對於發展曆史不長,或無其他類似地區以資比較的新興技術,可以從分析內因(包括科學理論、人員、技術、產品、原材料、設備等)著手。
(2)條件分析。對影響科技生產發展的諸種條件進行分析,掌握各種條件的影響和相互關係,並對比國內情況,為國內是否發展或引進該項技術提供決策依據。
(3)典型分析。是從反映同一事件,但時間、空間和性質上有差異的眾多素材中,選擇一種或幾種對本國具有參考價值的事例,深入分析其中的核心問題,對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過程和後果影響進行分析,從中獲得經驗或教訓。典型分析並不局限於事件。它可是一家工廠的創建和發展,一個產品的研製政策的製定和修正等。
3.層次分析 根據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任何事物都是可分的,可分就有層次,每個層次都有自己的矛盾,深入剖析事物的層次,抓住各層次的主要矛盾和矛盾著的雙方的相互轉化,以及主要矛質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轉化,就能促使事物不斷發展。層次剖析越透徹,就越接近於抓住事物的本質。
(二)分析法的應用
1.總結成敗的經驗教訓。在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當矛盾得到解決,就會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獲得成功、興旺、增產以及質量和效率的提高;當矛盾日趨激化,就會製約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失敗、衰退、減產以及質量和效率的下降等。分析法就是依據事物間的這種促進作用或製約作用,研究因果關係或矛盾關係,分析影響某項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因素,總結其成敗的經驗教訓,進而結合國內或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提供借鑒。
2.研究科學、技術和產品行業的興衰背景、發展趨勢、途徑和方法。科學技術和產品行業的發展,總是受控於內外因素的影響,因此,分析這些內外因素及其相互關係就能把握住科學發展的總規律和總趨勢。
3.分析引進技術和適用性。引進技術是否適用於國內實際情況,如技術力量、資源條件、經濟水平、社會需要,取決於對國內外條件因素的對比分析,並做出判斷,在這裏,分析法的應用起著主要作用。
4.研究科研生產中的政策管理問題。可以分析影響科技效率的六大有關因素,包括人員、經費、工藝技術、政策管理、實驗手段和信息資料等;分析影響生產效率的八大技術經濟指標;分析製定政策的背景和依據;分杖影響產品質量的五大因素,包括人、設備、工藝材料和測試方法等;分析影響產品的銷售,造成產銷脫節,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等情況的社會需要、經濟水平、市場價格、產品質量、品種構成等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