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水源隻有一個。
同阿注在一起,
我無比歡樂。
白天吃一井水,
晚上用一個枕頭。
一個標致的男子漢,
我不接觸一下太遺憾。
你在我家轉三圈,
不知愛不愛我?
金雀銀雀,
我倆永遠在一起。
男追女
男子到十七、十八歲開始結交異性,除在公共場合交談外,在村外和山林則多以唱歌的形式追求女性,有時公開提出結交阿注。
你是美麗的懸崖,
但沒有綠樹陪襯。
樹是從兩處生長的,
越長越合攏在一起。
我要摘天下的星星,
但是白雲不能為橋。
我爬了三座大山,
沒有一個女人陪伴我。
我是天上的雄鷹,
在選擇美好的土地。
山上有許多花朵,
我究竟采哪一朵?
阿注生活
該族建立阿注關係的基礎,一是生理的需要,二是繁衍後代所需,此外,也比較講究感情,雖然有些阿注關係短者一、二年,但隻要感情好,長者一、二十年都不乏其例。因此感情的因素還起重要作用。尤其是青年人,朝三暮四,一年內幾易阿注。一個人在一生中平均都有七、八個阿注,少數人有幾十,甚至上百年阿注。
你說的三句話,
我死了也不忘卻。
你找我的阿注,
你不羞我可羞。
全村都讓你轉完了,
小心你的手和腳。
我們相親相愛,
在大海中同舟共濟。
我們家的門是開著的,
誰來誰走都歡迎。
年輕時要多找阿注,
年紀大就老實多了。
走十個地方,
就有十個了阿注。
男人出遠門了,
我又想找一個新阿注,
合適的騎馬,
不合適的騎竹杆。
你找我的阿注,
我也找你的阿注。
感情與禮物
每個人,選擇什麼人為阿注,是有一定標準的,都要求對方人才好,能幹,老實,有時要經過多方麵了解才能確定阿注關係,因此建立阿注關係並不是隨隨便便的。
起初阿注間僅有簡單的贈送的紀念品的風氣,隨著當地私有製的發展和商品的經濟的活躍,在阿注中也出現了講究禮品的傾向,少數人還追求厚禮。
我晚上走夜路,
是為了拜訪女阿注。
做活必須教你,
夜間的事可不用教。
不是一個合適的人,
你買我也不賣。
阿注說有許多東西,
我不會放掉你。
不相識不能住在一起,
隻有長期相處才了解。
摩梭人規矩都不懂,
我才不找你當阿注呢。
你不要踏麻杆橋,
途中會折斷的。
拒絕、破裂
任何人都可追逐非血緣的異性為阿注,反之,後者也可以拒絕對方。這種拒絕可以用語言表達,也可用唱歌的形式表達。
你雖然很想念我,
但我沒空陪伴你。
我們不是一座山上的樹,
樹枝難以搭在一起。
你要凶我也凶,
你凶不等於我凶。
把女阿注丟在海裏,
他卻在村內遊蕩。
阿注性格很粗暴,
跟我一點也合不來。
他已跟人走了,
我再找他已無趣。
我們的阿注關係吹了,
請把禮物還給我。我是一個善良的人,不願跟惡人在一起。山羊氈子我背走,今後各走各的路。
第七章 女神也有阿注
幹木是人,也是神,她也過阿注生活,她有一個長期阿注,是瓦如卜拉男神,還有短期阿注,如則枝山、哈瓦山和高沙山等。有一次瓦如卜拉外出了,沒有陪伴她,她就招則枝男神來夜宿。但是到了半夜,長期阿注瓦如卜拉歸來了,發現客房內有則枝神在,心裏極不高興,拔出腰刀就向則枝神砍去,正好割下了則枝的生殖器,因此,現在則枝山還缺一個角,據說就是瓦如卜拉砍掉的生殖器。從此,瓦如卜拉與幹木建立了牢固的長期阿注。還有一次,幹木趁瓦如卜拉不在,又與高沙山神交上了短期阿注,日子過得不錯,但有一次兩個神鬧了別扭,高沙男神要南下大理,表示找蒼山姑娘為阿注,幹木不幹,死拉住高沙神的衣襟,兩人拉拉扯扯,難解難分,突然雞叫了,天快亮了,啟明星看在眼中,記在心中,決定讓高沙神永遠趴在地上,不準再找阿注。但高沙神的衣襟卻握在幹木手中,所以現代看去,幹木與高沙山是連在一起的,連結物就是衣襟。
隨著父權製的發展,也興起了對男神的崇拜,而且依然以山為像征。如永寧的哈瓦山、前所的普蘭山、衣馬瓦背後的黑底格爾、鹽源的夥底布爾、木裏的古格等山,都是男子的象征。
現實生活中的母係製與父權製的鬥爭,也反映在宗教領域。前所有一個生動的傳說,說前所南麵的普蘭山是公的,也就是男神,幹木山是他的妻子,原來兩人住在西藏,後來幹木山亂找男人,並且跟木裏的男神--古格山跑到永寧壩子。普蘭山十分氣憤,從西藏追到永寧,與古格捕鬥,把古格牙齒都打掉了,古格掃興敗北,在木裏地方住下。普蘭山把幹木抓住,痛打一頓,然後背著手拴起來,係在普蘭山的馬鞍子上。從前所看幹木山,就是一個女人被反綁著的形像。
前所還傳說,幹木山的阿注不止一個古格,還有黑底格爾、夥義格爾、哈瓦山等,也先後被普蘭山所打敗。據傳說,黑底格爾個子小,打不過普蘭山,結果頭發也被普蘭山抓掉了,所以黑底格爾的山頂是光禿禿的,沒長一棵樹,夥義格爾更慘,被普蘭山砍掉了頭,而哈瓦山的生殖器被砍斷在瀘沽湖畔。
前所把普蘭山視為自己的最高保護神,每天早晨都燒鬆毛,祈求普蘭山保佑,群眾認為人生病、畜鬧災、出門辦事、隻請普蘭山神保佑,一切順利,百事如意。每年七月廿十五日和臘月初八還舉行大規模的活動,請達巴、喇嘛念經。土司也在逢年過節時去祭山,派農奴擔水、背柴。群眾轉普蘭山也很普遍。在前所土司的經堂壁畫裏,也有普蘭山神,是一個騎黑馬、穿黑衣的男子,與騎白馬、穿白衣的幹木女神截然有別。
木裏等地的傳說又有異樣。他們說古格山是個英雄,他並沒有被普蘭山打敗,牙齒也完好無缺,當普蘭山把幹木拴起來以後,他十分不平,又趕到永寧壩子,趁普蘭山沉睡之時,一刀砍斷了普蘭山神拴幹木的繩索,所以至今在兩山之間還留一個埡口,普蘭山南麓石崖很陡,就是古格用刀砍的。
在這些傳說裏,無論是永寧美化幹木山,前所標榜普蘭山,還是木裏誇耀古格山,都是神話地方性的反映,而且反映了各地母係製和父權製觀念的發展程度。永寧母係製多,自然崇尚幹木山;其他地方父權製有相當發展,自然信仰男神,極力貶低女神的作用。
不難看出,這是一種樸實的神話,摩梭人活龍活現地為諸山神編造了結交阿注的神話,每個山神都有自己的阿注,有長阿注,也有短阿注。他們還說:"你看,神還過阿注生活呢!摩梭的阿注生活,是從神哪裏學來的。"可見,當地為了維護阿注婚,還從神權中找支柱,但是,神是人造的,阿注生活也是人類婚姻,在造神過程中自然把阿注婚也搬進神話了。其中長阿注與短阿注的爭風吃醋,可能是父權製興起後發生的,在神話中已有了獨占觀念,並極力張揚男子的地位。
第八章 喇嘛也找阿注
紮美寺,摩梭人稱"吉拉米柯",傳說有一位來自四川木裏大寺的僧長,到瀘沽湖傳教,聽說有一個地方叫"吉拉米柯",依山朝陽,十分平坦,他看了很滿意。西藏稱該寺為答藍迦登塞騰狄基林。該處又稱必溪村,故曰必溪寺。漢族稱刺羅佛殿。
根據寧蒗縣檔案記錄,木裏僧人到瀘沽湖傳教始於公元1276年,這一點有待證實。寺院是公元1556年修建的。清代末年杜文秀起義,曾波及瀘沽湖地區,將紮美寺燒毀,後來又重新修建。1935年,木裏藏族來犯,又將寺院毀壞,大火映天。後來又有一定修複。洛克所拍的紮美寺院照片,就是此時形像。該寺建築基本為藏式,即碉樓式建築,這種建築來源於藏區,以方形作為空間的一定形式,但房頂為歇山式,又受漢族影響。整個建築上窄下寬,四麵開窗。在洛克居永寧期間,可能是紮美寺最興盛的時候,寺院較大,有雙層圍牆建築。在內圈有高大的寺院、經樓;在兩個圍牆之間,有許多簡易矮房,這是數百名喇嘛的住處。當作者上世紀60年代初參觀紮美寺時,寺院中心建築尚在,內圍牆也保留完整,但是圍牆外的矮房、外圍牆已經無存。上述變遷,不過三、四十年時間。當作者70年代末再赴紮美寺,已經不見寺院,隻見一片廢墟,這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滅的。但是新近又建一座小型紮美寺。
據60年代初所見,該寺尚完整,主殿宏偉,佛像較多,其中最大的主尊15米高,內壁皆有繪畫,這些繪畫基本為明代作品。寺內收藏的經書、唐卡、法器、儀仗基本完好。可以說,寺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一座寺院就是一座博物館,是比較安全的文物保護場所。
還有一個傳說,在紮美寺以前,曾先後在阿半羅、真波格兩地建過寺院,但都因為戰亂毀掉,隻有紮美寺保存下來。解放前後該寺有喇嘛700多人,1956年尚有511人,其中摩梭441人,普米族56人,藏族3人。
瀘沽湖地區各地土司都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喇嘛教是政權的一部分。餘慶遠《維西聞見錄》:"麼些頭目,二、三子,必以一子為喇嘛。"上行下效,一般民眾也派子弟入寺院。喇嘛是分等級的,最高者為活佛,其下有堪布2人,格施3人,拉察24人,閣若2人,白幹2人,哈幹巴226人,格洛31人。其中地位較高者皆入藏學經,家庭也富裕,過去有292人去過西藏三大寺修煉。
紮美寺活佛由永寧土司阿少雲的弟弟阿明義擔任。寺院占有大量土地,也有不少財產,並且有許多生財之道。如經營趕馬經商,放高利貸,出租土地。在作者搜集的文書中就有寺院杜頂文書的內容。
現在抄一份文書為證:
杜頂
立出杜頂地土文字人錯翁紮石、阿苦紮石二人,請憑中證,甘願將已名下分半脫業杜頂與侄程光後營業,永遠耕種,是日二人實受頂價白銀捌兩整入手應用,一戥交稱,並無貨債準拆。每當程姓當納寺內押糧小麥貳拾伍筒之數,受業者如數上納。自頂之後,不致異言翻悔,另外生枝,猶計人無古心,特立杜頂脫業一紙,永遠為據。
對批其地住落拖支者可
憑中拋所錯翁
代字黃宣三草
立杜頂文字人錯翁紮石、阿苦紮石二人同
光緒拾肆年玖月三十日
千蒼萬箱
在寺院的各種祭祀活動中也有不少收入。其活動有兩類:一類是寺院的定期法事活動;另一類是外出誦經。上述活動都有大量收入,然後將其分為若幹份,其中堪布得7份,拉察得5份,格西得5份,梭梭得3份,哈爾巴得1份,小喇嘛得半份。
喇嘛早上誦經,白天學藏文或習漢字。一天到經堂轉經三次。每月有若幹天集體誦經,由活佛舉行"喀姆"講座。年底舉行跳神儀式。
當地寺院的法器,有兩類:一類是實用性的,如權杖,長109厘米,方柱形,通體繪卷草紋,上有二鐵環,是主持的權杖。又如轉輪、銅鈴、哨呐、海螺、銅鈸、兩麵鼓等,也是實用法器或樂器;另一類是像征性的,主要是儀仗性質,如弓箭、矛、木刀、铖等。
關於喇嘛的婚姻生活,黃教規定喇嘛不準結婚。摩梭人喇嘛,必找阿注,數量還不少呢。如達坡村有28個喇嘛,其中有15個喇嘛有阿注。喇嘛找阿注,是有一定社會原因的:一喇嘛人數較多,約占男子的三分之一,讓女人不找喇嘛是不可能的,喇嘛也不甘孤獨,也積極找阿注;二喇嘛有社會地位,有一定收入,許多婦女都願意當喇嘛的阿注,因此喇嘛結交阿注是很平常的社會現象。這是公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