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齒的原料主要是摻有少許鬆脂的黑煙。染齒時,先點鬆明柴,讓其冒出股股黑煙熏在瓦塊和木片上,染齒人用手指將熏在瓦塊上的黑煙刮下來塗在潔白的牙齒上,邊熏邊刮邊染,直至把一口牙齒都染成黑色或紫。如果想使染在齒上的顏色牢固,那麼在染齒之前還要吃酸味野果,或是用酸果汁塗抹一遍牙齒,然後再染黑煙。用這種方法染出來的牙齒,經久不會褪色。
一些傣族婦女,還用嚼檳榔的方法來加深牙齒的顏色。她們嚼的檳榔,有的是真正的檳榔果,更多的則是自己配製的一種土檳榔。
從前,傣族男子都以文身多而美為榮,身上腿上不刺紋者,人格低下。這種男子常被人視為懦者,談情說愛時常遭姑娘嘲笑,很難得到姑娘的愛情。因此,傣族男孩到了十四五歲便要文身、文腿。刺紋時,文師用蘸有顏料的刺針紮入受術者的肌膚,使顏料殘留在肌膚內,形成永不褪色的痕紋。
第七章 傈僳族澡塘會
怒江地區的傈僳族有一個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盛會--澡塘會。每年春節過完大年初一,從大年初二到初七,住在高山峽穀的傈僳人都要背毯子、被子,披著披氈,帶著米、肉、油、鹽、菜和炊具,相會到怒江邊有溫泉的地方。這是他們的自由天地,他們在岩壁下、石洞裏、石縫中輔上幹草,展開被子,成就他們七天的"家"。他們用三個石頭支起鍋,造起飯,做起菜,上滿布汁酒,開起了露天宴。吃飽喝足,下到燙人的簡易石砌溫泉澡池中,洗去滿身的汙垢,舒展勞累疲倦的筋骨,泡夠洗好後,他們又三人一夥,五人一群地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對歌跳舞。商人貨朗也擺上地攤,出售各種食品飲料。隨著人們的陣陣喝彩,身輕如燕的傈僳姑娘小夥在秋千上大顯身手。
第八章 彝族民風民俗中的道德觀
一般說,彝族的倫理道德沒有係統的理論形式,它往往通過傳統習俗得到全體成員的確認,並在習俗和公事活動中,以人們的各種行為程式體現出來。彝族道德和傳統習俗融為一體,調節著成員個體之間以及他們同彝族整體之間和同外部民族之間的道德關係。正因為彝族的倫理道德是千百年來生活經驗的積累,融彙在彝族風俗禮儀和傳統習慣之中,作為民族心理和精神意識的主要組成部分,因而有著更為直接的社會功能。彝族一直以本民族的團結、和睦、勤勞勇敢、懲惡揚善而自豪,民族道德所產生的良好社會效果令人深思。
彝族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以德為教本,是指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為根本,為基礎。家庭教育的內容可以是諸多方麵的,如:德、智、體、美、勞等等。彝族人民認為,在這多方麵的教育中,道德教育為首要的根本的教章。家庭教育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處人處事、待人接物,成為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家庭是彝族人民的第一個教育者。德為教本,應當說是彝族家庭教育的一個普通的原則。
以身作則,這是對家庭教育者的要求,即對父母家長進行家教的要求。家長應以其言行風範,為子女作出榜樣,使其樂於接受教育。這是彝族人民從事教育的一個普遍的法則。
尊老愛幼,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美德,這一傳統美德,可簡約地歸結為孝與慈這兩種思想。"孝"指孝敬父母長輩。"孝"不僅包括贍養父母長輩,使父母獲得物質生活上的幸福,做到"老有所養",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尊敬父母長輩,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誌,考慮他們的意見,滿足他們合理的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做到了這些,才算真正做到了"孝"。至於"慈",這是對做父母的長者的要求,要求他們能慈愛自己的子女。作為父母來說,不僅要供給幼小的子女以衣食,更重要的要教育他們如何做人,成為有道德的人。彝族素有"樹大分枝,兒大分家"的習俗。多子女的家庭兒女長大後,往往結婚後另辟新居,父母一般隨幼子居住,兄弟分家時要給父母留下一份"養老田",其餘財產再由兄弟均分,父母的"養老田"歸幼子,幼子毫無怨言地承擔贍養父母的職責。
尊老愛幼,一向為彝族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彝族社會中不準有遺棄老人的行為,否則會因受到習俗的否定而導致公眾的指責,甚至給予懲罰等。尊敬長輩,愛護婦孺,是彝族社會裏公認的美德和社會風氣。
勤儉持家,是彝族人民的一大美德。彝族人民深深懂得,勤儉兩字為"治生之道",為"發家致富之本",而懶惰與奢侈浪費則是敗家破國的禍首。因此古人十分重視和提倡勤儉持家,以勤儉為美德,以懶惰奢侈為恥辱。在這方麵臘灣彝族留傳下不少有名的格言與佳話,如:"會節約的有飯吃,會珍惜的有衣穿","吾勤養吾身,吾懶害吾身","量入以為出","君吃斷理飯,臣吃捐稅飯,畢摩吃祭場飯,工匠吃匠糧,長命又百歲。會吃不會做,必定不長命"等等。所有這些有關勤儉的格言,是彝族古代先民曆史經驗的總結,時至今日,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
彝族的特殊生活習俗和重大民族傳統節日中,酒是必不可少的。彝族有"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的習俗,通過有關酒的習俗禮儀可看到彝族在禮尚往來、對待親朋的道德倫理觀念和生活準則。彝族在婚嫁喜慶場合要唱"酒禮",逢年過節要喝"轉轉酒",特別是走親訪友或有客來家時,更是開懷暢飲,興致所至還放聲高歌:"......哪怕隻有一口酒,我們也要一人一半,我們都要一人喝一口,因為你是貴客,因為你是彝家的朋友,因為我們是一個祖先的後代,本來我們就是一棵樹上的葉子"。從這裏可看到開朗、坦蕩、尊朋友、重友誼的赤誠熱忱的心懷、淳樸的情感和古樸敦厚的民心,坦露了彝族人民善良、樸素、誠摯的性格,真可把人引向反樸歸真的境地。
以上這些僅隻是彝族民風民俗中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彝族這個古老民族文化中的倫理道德思想內容非常豐富,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彝族道德傳統從形式到內容都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漸豐富起來,彝族人民傳統美德和體現中華民族文明的優良傳統必將發揚光大。
第九章 惠東女奇特的婚俗
搶親就是未婚男子將喜歡的未婚女子搶到自己家結婚成親,這種習俗,雲南有幾個少數民族均有,但這隻是男女雙方商量好的一種婚嫁方式。然而,德宏州梁河縣的阿昌族搶親卻有所不同,分為三種情況:
一種是男女雙方自由戀愛有了感情,但說親時女方父母不同意,這時,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讓男方來搶親。男方按約好的日子,邀約夥伴深夜摸進女方家,拉著姑娘就跑,姑娘有意高聲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搶走的。由於女方父母毫無準備,這種搶親大都順利。
二是姑娘有了自己的意中人,而父母又硬要為姑娘選定其他女婿。在兩個男子喜歡一個姑娘的情況下,其中一個男子便約同伴把姑娘搶回家中,未搶到姑娘的另一個男子,隻能眼巴巴地望著姑娘被搶走,而不能半路截取,這是阿昌族的規矩。
三是男女雙方在戀愛過程中立下山盟海誓,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搶起就跑。搶親到家,一進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當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將姑娘領到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直到雙方家長談判妥當才雙雙回家。
第十章 塔吉克人的親吻禮儀
塔吉克人彼此相見時行的吻禮,也是塔吉克族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的民俗特點之一。
塔吉克人的吻禮就像匠人蓋房築屋一樣,有約定俗成的規矩。也就是說,在行親吻禮時.按照不同的性別和輩份,行禮時要吻不同的部位。
通常,同輩女子見麵時要互相擁抱、吻臉;同輩男性之間要互相握手、吻手背;晚輩見到長輩時,則不分男女都要親吻長輩的手心。長輩可以親吻晚輩的麵部,但女兒出嫁後,父親就再不能親吻女兒麵部。隻能把拳拳愛女之心寄托在頷首和言談之中。對兒媳婦也要與出嫁的女兒一樣看待,不親吻麵部。在親人分手送別時,則不行親吻禮。在話別、祝福長輩一路平安時,兒子將右手掌貼在胸前,兒媳和女兒則把雙手按在胸前。在接待和送別兄弟民族客人時,也不行親吻禮。
塔吉克人的這一見麵禮俗,不僅在他們聚居的塔什庫爾幹自治縣流行,就是散居在莎車、葉城和烏魯木齊市等地的塔吉克民間也都保持著這一獨特的禮儀。
第十一章 瑤民有趣的婚戀
"爬樓"是金秀大瑤山的茶山瑤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瑤人的居室在建房時一般都設個吊樓,長到婚戀年齡的姑娘就住在吊樓裏。晚上,姑娘邀集女伴在吊樓裏聊天、唱歌、刺繡,男青年來尋覓知音,是和同伴一起來的,但不能從大門進,而是攀爬上吊樓,姑娘如同意則讓他們進去,然後男女各坐一邊互相交談、對歌,尋找知己,一旦彼此有意思了,自會不斷往來,感情深了,男方贈女方手鐲或絲絨彩線,女方贈給男方自編自織的草鞋或腰帶等信物,最後由父母備辦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