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東歸祖國

第一章 隱蔽醞釀,尋機待發

敦多克達什逝世後,擺在渥巴錫這位年輕汗王麵前的是,土爾扈特部落危機日益加劇,俄國政府再次利用汗位交替之機,對汗國高壓控製不斷加強,以達到完全製服土爾扈特這一強悍民族的目的。他們削去了汗對劄爾固的領導權,在思想上,妄圖讓全體土爾扈特汗國人民放棄藏傳佛教改信東正教,俄國政府窮兵黷武,連年在汗國征兵,最多一年達至8萬,他們移民成千上萬的哥薩克,來搶奪汗國人民的牧地,他們無理要求部落交出300個顯貴名門子弟做人質,汗國人民一片驚呼之聲"汗國的末日到了"。以渥巴錫為首的汗國首領們,經過認真思考,審時度勢,終於下定了決心,大膽而又勇敢地為民族指出了正確的道路,舉行武裝起義,重返祖國,以求民族生存。渥巴錫在1767年開始反複醞釀了東返祖國的計劃,建立組織領導核心:其屬下的領導成員主要有5人:1是策伯爾多爾濟;2是舍楞;3是巴木巴爾;4是阿嘉庫倫寺主持書庫爾洛桑丹增大喇嘛;5是達什敦多克。

策伯爾多爾濟,是渥巴錫的堂侄,但比渥巴錫年齡大,足智多謀,具有鬥爭經驗和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是汗國劄爾固首席,始終積極支持並宣傳武裝起義東返祖國的計劃。他是僅次於渥巴錫策劃東返的重要領導人。他的思想原來是反對渥巴錫承襲汗位的。當敦多克達什逝世後,自稱是汗位的合法繼承人,求助於俄國政府和敦多科夫家族的支持,俄國政府未滿足他,敦多科夫家族一心想依附俄國,希望我國支持敦多科夫家族統治汗國,也視他為異己。求援受冷遇,使他看到隻有渥巴錫才是可靠的同盟者,後積極協助渥巴錫。他以後成為渥巴錫發動起義的忠誠可靠的有力助手。

舍楞,是策劃武裝起義、東返祖國另一個重要的領導成員。他原屬土爾扈特部,是和鄂爾勒克叔父衛袞察布察齊的六世孫。舍楞的先祖沒有跟隨和鄂爾勒克西遷伏爾加河流域,而是附牧伊犁境,為準噶爾屬台吉。1757年(乾隆十二年),他隨阿睦爾撒納反清作亂,兵敗後退居博爾塔拉。次年,為清軍副都統唐喀祿窮追,"使詐降計,誘唐喀祿赴營伏兵殺之,率部經喀喇瑪玲逃竄俄境((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滿文月析檔》《色布騰巴勒珠爾奏土爾扈特部入俄及歸來情形折》(乾隆三十六年八月十二日)。"迫於清政府向俄國要求引渡,又投奔汗國。這時汗國由於俄高壓政策,處於民族危機之中,他和部眾對俄國大失所望,普遍不滿,和渥巴錫策劃東歸。他對渥巴錫說:"不久前我才從準噶爾來,那裏的道路和土地我都熟悉,現在那兒牧民較少,如能安全抵達,你在那可不受人欺。"由於渥巴錫也需要了解祖國情況的人,而且他是堅定的東歸論者,他便成為渥巴錫汗另一個有力的同盟者。

巴木巴爾,是渥巴錫的堂弟,是朋楚克次支曾孫,他的兀魯思僅次於渥巴錫和策伯克多爾濟,但其為人從容穩重、誠實守信,善於交友,消息靈通,沒有和渥巴錫爭奪汗權的野心,對渥巴錫十分忠誠。他是劄爾固主管外交和聯絡方麵的劄爾固齊,並主管對東歸收集情報,還主管汗國的保密保衛工作。他是渥巴錫武裝起義東歸祖國又一個有力的助手。

書庫爾洛桑丹增大喇嘛,阿嘉庫倫寺的首席喇嘛,是書庫爾岱青的三支五世孫,也是渥巴錫的又一個堂兄,負責祭祀和法紀的劄爾固齊。他7歲時送到阿嘉庫倫寺做滿金,表現靈異,甚得洛桑六世主持喜愛,被派往西藏達賴喇嘛處學習。經過多年的努力,學完主要經典後回到了土爾扈特汗國。後深得廣大僧眾的尊重,洛桑六世圓寂後,繼任洛桑七世喇嘛。1669年4月,渥巴錫召集決策層領導人決定東返祖國,洛桑丹增認為時機不成熟,但決策層都同意汗的意見,萬不得已,他向渥巴錫傳達了七世達賴喇嘛"斷言":"1770年1771年是土爾扈特人走向光榮的兩年,也是離開俄國最為有利的兩年。"他適時傳達斷言,成為東返祖國又一個重要的動力,也使他成為渥巴錫又一個親密的朋友。

達什敦多克,是渥巴錫的又一位表兄,他的兀魯思僅次於巴木巴爾。他是負責土爾扈特汗國財政和後勤方麵的劄爾固齊。他為人練達,善於籌劃,處事深謀遠慮,精細周到。他為了保證東歸的物資供應,提前一年就製造許多精良的戰車、幌車、武器和器具,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奶酪、肉幹和軍需品。他在極其隱蔽的環境下,領導他所在的"空格斯"兀魯思,製造了大量的長矛、大刀、鳥銃和獵槍,為東歸祖國做了物資上的充足的準備,使他成為渥巴錫又一位親密的戰友。

利用矛盾,戰勝告密:

汗國蒙古(包括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極少數封建王公在俄國的高壓政策下,已完全東正教化,對俄國已俯首聽命。還有的貴族和渥巴錫有矛盾,如和碩特部的劄木楊與敦多克達什互娶對方的姊妹而聯姻。劄木楊在達那拉(敦多克達什之妹)死後,歧視所生之子色克色那。色克色那向表兄渥巴錫求援,遂引起劄木楊的不滿。劄木楊他從1767年3月到1769年5月間,5次寫信密告渥巴錫和策伯爾多爾濟,計劃背叛俄國到中國去。然而劄木楊和渥巴錫的矛盾早已人所共知,俄國政府認為,這是劄木楊玩弄的權術,根本不予相信。1770年秋,在伏爾加河西岸的維特梁卡,汗國召開了高層6人參加的絕密會議,並舉行宣誓"離開俄國,東歸祖國,1771年,武裝起義"。並強調事情的成功在於保密,失敗在於泄密,時機成熟才向汗國人民宣布具體的時間。

製造假象,麻痹敵人:

1769年3月間,在汗國曾任職的別克托夫截獲了一封信,信是寫給土爾扈特籍法官的,是法官的姐姐、原準噶爾貴族的妻子寫的,信中說:"渥巴錫和舍楞打算遷移準噶爾。"這引起了別克托夫的不安,但他於1667年6月間已到阿斯特拉罕任職。他將此信轉給主管汗國的基申斯科夫上校,上校根本不相信,認為是別克托夫製造混亂,排擠自己。而渥巴錫在1669年1月間至1770年底,應俄國政府之命,親率土爾扈特騎兵2萬人去參加俄國對土耳其的戰爭,借此麻痹俄國當局。巧妙的計謀,致使在渥巴錫身邊呆了3年的基申斯科夫什麼也沒有覺察到。1771年1月6日,渥巴錫從前線歸來,寫信給在外地過冬的基申斯科夫,告訴他"要集結軍隊,因和俄國敵對的哈薩克人要襲擊汗國,汗國準備還擊",借以繼續麻痹俄國當局。俄國當局雖然懷疑,並且派了16名軍人來勸阻,但是為時已晚。俄國政府堆起的民族壓迫的幹柴已經點燃,便形成了反抗沙俄統治的武裝起義的烈火。

第二章 武裝起義,東返故土

1771年初,渥巴錫召集了大小宰桑進行動員,"講了東歸祖國才能擺脫俄國高壓控製,而且離西藏較近,利於熬茶禮佛等種種有利的條件"。眾宰桑紛紛為東歸獻計獻策,並分頭召集人民傳達汗王渥巴錫的東歸計劃。1771年1月15日,渥巴錫又在雷恩沙漠附近別爾圖地區集結了汗國的軍民,向他們宣布東返起義的決定:"俄國女皇已命令,把我汗王的兒子和各部落頭領的兒子們送到彼得堡,而且要從土爾扈特部落選出1萬名子弟,派往俄國軍隊中去,僅僅1年,我們汗國已派出過8萬名子弟為俄國做炮灰。為了擺脫俄國的壓迫,別無他法,隻有回歸祖國,就可以'生活在古老的國教、國語的中國同胞那裏,和決定今世來世幸福的崇拜之地,盛滿宗教佛法神水的汪洋大海的中國,以及賜大福於萬民的活佛身邊'。"土爾扈特人民對俄國政府的壓迫早已忍無可忍,經過渥巴錫的動員和號召,堅定了他們義舉東歸的決心,汗國首領的決策成了他們的行動。他們高呼:"我們的子孫永遠不當奴隸,讓我們到太陽升起的祖國去。"。

1771年1月16日,土爾扈特人民豎起了反抗沙皇俄國政府武裝起義的旗幟。清晨,首先由宰桑桑傑策淩率領的一支精銳部隊襲擊了俄國駐渥巴錫牙帳的杜丁大尉兵營。宰桑馬爾哈什哈,在離雷恩沙漠20俄裏處,又殲滅了基申斯科夫派出增援杜丁大尉的軍隊。接著又分兵襲擊了阻礙他們義舉東歸的維特利亞寧斯克、米京斯基、尼古拉耶夫卡等地的一些村鎮。起義隊伍把所有不能帶走的鍋灶、糧食、銅錢等全部遺棄,渥巴錫親手點燃了自己的木製宮殿。

1771年1月17日,土爾扈特人民在渥巴錫的率領下,踏上了重返祖國的征途。

伏爾加河下遊的1月寒風凜冽,白雪覆蓋,成千上萬的土爾扈特婦孺老人乘上早已準備就緒的馬車、駱駝和雪橇,在土爾扈特騎兵的保護下,離開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的異鄉。

渥巴錫率領的全部隊伍共33361戶,168083人。其中渥巴錫所屬20000餘戶,110000餘人;策伯爾多爾濟所屬4000餘戶,21000人;巴木巴爾所屬2000餘戶,11000餘人;默門圖所率1000餘戶,4000餘人;達什敦多克所屬1000餘戶,6000餘人;恭格所屬1000餘戶,6000人;"舍楞屬3000餘戶,13000餘人。"因當年天氣反常乍暖,渥巴錫一直等到1月17日伏爾加河還未封凍,東歸舉事無法通知伏爾加河西岸的土爾扈特汗國人民。居於西岸的部眾也無法跟隨渥巴錫一起東返。

土爾扈特人民武裝起義,使俄國地方官員束手無策,交通切斷,漁業、牧場和其它作業場上的工作均被停止,使俄國在伏爾加河的統治秩序陷入癱瘓狀態。基申斯科夫得到警報後,驚恐萬狀,不知所措。別克托夫跳上雪橇每天以300英裏的速度,趕到聖彼得堡報告。俄國宮廷充滿了驚恐,葉卡特琳娜二世女沙皇大發雷霆,她下令把基申斯科夫鎖拿治罪,關到地牢中直到死為止,並下達命令,盡一切努力使土爾扈特人回到伏爾加。奧倫堡省長萊莫斯多爾普立即采取行動追擊和堵截土爾扈特人東返隊伍。

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渥巴錫采取乘敵不備、先發製人的方針,搶渡雅依克河,迅速擺脫敵人。他把人馬分成三路大軍,一路以巴木巴爾和舍楞率領精銳部隊為開路先鋒,一路以達什敦多克和書庫爾洛桑丹增大喇嘛率領的其餘領主隊伍為兩邊側翼行走,一路是渥巴錫和策伯爾多爾濟殿後,用以阻擊敵人的追殺。1月29日,他們到達雅依克河沿岸。30日和31日,他們燒毀了阻擊他們的庫拉多斯卡亞、卡爾梅科夫、莫達山區和索羅奇科夫等防線的哥薩克據點。2月1日全部隊伍渡過了雅依克河,進入了大雪覆蓋的哈薩克草原,向恩巴河挺進。

奧倫堡省長萊莫斯多爾普接到俄國政府的命令後,他和軍團指揮達維多夫少將商定,派出全部駐軍和龍騎兵等幾個騎兵連追擊。這時土爾扈特軍民已全部渡河,又加之雅依克駐軍發生兵變,因而軍事行動失效。萊莫斯多爾普不甘心追擊的失敗,致函哈薩克首領奴爾阿裏汗,讓其攔截土爾扈特人,應允所得戰利品全部歸其所有。2月7日女沙皇也向臣服於俄國政府的哈薩克人發布諭旨"要求堵截土爾扈特人"。

當土爾扈特人走上哈薩克草原不久,北側外翼的部隊遭到哈薩克騎兵的突然襲擊。由於土爾扈特部隊以分散的隊形,保護中間的婦孺和大批牛羊前進,在遭受襲擊時,因戰線太長,沒有來得及集中力量,便展開了白刃格鬥,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有9000多名戰士壯烈犧牲,他們用生命保衛了大部隊的安全。

2月中旬,土爾扈特大隊人馬挺進奧琴峽穀,這是東進必須經過的一個重要的險隘。但追擊的哥薩克軍早已搶占了這個山口,如不殲滅敵人,就會功虧一簣。在這緊要關頭,英勇機智的渥巴錫,果斷地組織了5隊駱駝兵,親自率隊從正麵向敵人發起進攻,另派策伯爾多爾濟率領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包抄後路,在土爾扈特勇士的前後夾擊下,很快就擊潰了並幾乎全殲了哥薩克軍隊。

3月,土爾扈特軍隊到了恩巴河東岸之後,迎來難忍的風寒,不得不稍事休整。冬寒給土爾扈特人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奪去了無數戰士和牧民的生命。"往往早晨醒來的時候,幾百個圍在火堆旁的男人、女人和兒童已經全部凍僵而死去。"這時俄國軍隊和哈薩克騎兵聯合了兩萬人,又堵住他們的前進道路。麵對天災人禍,有少部分人出現了畏難情緒。渥巴錫及時召集各部首領,分析了困難,動員大家團結抗敵,堅持到底。書庫爾洛桑丹增大喇嘛,及時向全部首領傳達七世達賴活佛所推斷的大意:"1770年-1771年,是土爾扈特回到佛召喚的中國最好的時機。"策伯克多爾濟在會上激動地說:"如果再走回頭路,每一步都會碰到親人和同伴的屍骨,俄羅斯是奴隸的國度,而中國是我佛萬民的理想之邦,讓我們奮勇前進,向著東方,向著東方。"於是土爾扈特人一致宣誓決定:"同仇敵愾,繼續東進,回歸祖國,決不回頭。"3月渡過了圖爾蓋河。

4月中旬,春暖來臨,他們衝破了敵人的阻截,兩萬多俄軍根本就不是強悍土爾扈特騎兵的對手,一衝即潰。土爾扈特人雖然打敗俄國軍隊的進攻,但是卻遇到哈薩克小帳努爾阿裏汗部下不時的偷襲,人馬傷亡很多。4月26日,渥巴錫給奴爾阿裏汗寫信指出:"哈薩克人對土爾扈特是完全無端的襲擊。但我願意化幹戈為玉帛,使事情和平解決,路經汗的領地時,不再受到騷擾。我父親在世時和我執政時期,我們兩個汗國一直友好相處,你現在不應侮辱土爾扈特人。"複函拒絕放行,並且說:"你們還想到那兒去,我們已打定主意,追趕你們6個月,我們和俄國軍隊,也就是和哥薩克、龍騎兵、巴什基爾人聯合起來,要用大炮從四麵八方包圍你們,決不放過你們,一直追趕到底。要我出主意,那你就返回俄國,如果怕俄國,那我擔保寬恕你的罪行。"渥巴錫當然不會屈從奴爾阿裏汗的威脅,土爾扈特軍民對奴爾阿裏汗不再保持友好不還手的態度了,他們擊退了中帳和小帳的哈薩克人,土爾扈特又順利地前進了。

5月23日,奴爾阿裏汗與奧倫堡的省長和俄國的將軍們,準備在捷爾薩康河會合,前堵後截一舉打垮土爾扈特軍民。但俄國奧倫堡的龍騎軍,由於出發的時間過長而耽誤了時間,當到達時,5天以前土爾扈特人早已全部渡過了河。士兵在捷爾薩康河等了好幾天,不見土爾扈特人的影子。在河兩岸吃不上東西,水土不服,得了浮腫病,馬匹也紛紛倒斃,無法戰鬥,一了解方知已無法追擊越走越遠的土爾扈特軍民。而占有地利的奴爾阿裏汗勸奧倫堡省長和俄國將軍們別走,俄國將軍們隻留給奴爾阿裏汗3門炮和1000名騎兵,就撤退了。

哈薩克人為了掠奪土爾扈特部落的財產當戰利品歸己,他們采取散兵遊勇方式不斷襲擊土爾扈特老弱婦孺的隊伍。土爾扈特人隻好走沙漠地區,這兒由於水源缺乏,沒有水井,有人喝了沼澤地的水,開始拉痢疾,牲畜喝了沼澤地的水,倒地而斃,人們隻好喝牛馬之血以解渴,部落犧牲了幾萬土爾扈特生靈,損失了幾十萬牲畜。英勇的土爾扈特人民決不回頭,掩埋了鄉親們的屍體,又悲壯地踏上了征程。但是,人畜都得了浮腫病和各種疾病,行軍速度減慢。渥巴錫決定,大家分散開,一幫一幫地走路,這樣行軍速度才能加快,但隊伍分散開後,哈薩克在各種間隙中進攻土爾扈特人,搶走了無數的人畜和財寶。

6月中旬,盛夏酷熱,人員傷亡疾病困擾,再加上缺少食物和飲水,更造成難忍的煎熬。當土爾扈特抵達莫尼泰河,隻得暫時停了下來,稍事休整。可就在這時,他們又陷入了小帳哈薩克奴爾阿裏汗與中帳哈薩克阿布賁汗5萬哈薩克聯軍的包圍,切斷了他們通往祖國的道路。在萬分危難的關頭,渥巴錫分析形勢後,立即派出使者與對手談判,送還在押的1000名哈薩克俘虜,從而得到了停戰3天的休整機會。渥巴錫利用這一有利時機,調整了兵力,"就在第三天的傍晚,猛攻哈薩克聯軍,經過浴血奮戰,犧牲了無數英勇戰士的生命,成功突圍,越過了姆英格地區。"為了避免再遭襲擊,土爾扈特人"選擇了一條通過沙石地區的道路",繞巴爾喀什湖西南,走戈壁逾吹河、塔拉斯河一路,沿沙喇伯勒抵達伊犁河流域。

7月中旬,土爾扈特部落越過俄國的邊界小堡--坑格勒國拉,終於踏上了祖國的領土--伊犁西南塔木哈卡倫附近,結束7個月、1萬多裏的長征,浩蕩的大軍僅剩下66013人,他們風塵滿麵,形容枯槁,衣不蔽體,鞋靴全無。

渥巴錫從開始東歸祖國始,就派格桑大喇嘛一行5人,快馬加鞭用3個多月的時間趕到伊犁,向清朝政府報告土爾扈特人棄沙皇而來。1771年俄國傳來的消息,以及哈薩克阿布賁汗向伊犁將軍的報告,清朝政府一直派伊犁將軍迎接;直到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日,伊犁將軍的奏折說:"今已數月矣,至今竟未能得悉消息。"

1771年7月20日(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九日),策伯克多爾濟率領的前鋒部隊,在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與前來相迎的清軍相遇。

7月27日(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十六日),清軍總管伊昌阿,碩通,在伊犁河畔會見了剛剛抵達的渥巴錫、舍楞以及土爾扈特主力部隊和家屬。渥巴錫向伊犁將軍彙報了回國的經過,伊犁將軍希望渥巴錫早日到伊犁與參讚大臣舒赫德會見。渥巴錫表示:"今日即赴伊犁,並有舍楞、巴木巴爾和我前往。"次日即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