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娜和左庸很快先後發現一件好玩的現象:但凡這兩天為之哭鬧過的,隻要他們不妥協,過兩天歐元就會照辦。
就這樣,一個據點一個據點地,家長與孩子相互撕扯爭奪。學期過半,歐元終於習慣了以下。
1,放學回家吃點東西就寫作業。
2,除了其他作業要全部完成才能中場休息。
3,頭天晚上理好書包,最好寫完作業就整理書包。
4,第二天早晨自己穿衣服起床;自己吃早餐。
5,最晚出門時間是7:55。負責送的爸爸隻提醒3遍,遲到不能怪別人。
秩序建立之後,家裏清淨不少。大家也都輕鬆起來,不再劍拔弩張。
作業是不煩惱了,成績怎麼樣呢?
左庸和孫清娜的態度很統一,也很明確:隻求熱愛學習,不問成績。
事實證明,那隻是不置身其中時一廂情願的假想。
有一天,歐元回家讓家長簽字,左庸打開本子一看,滿眼紅色訂正,再看老師的批注:“合格”!頓時自己先不鎮定了。
左庸脫口道:“怎麼錯這麼多!錯這麼多還給你合格,老師可真是喜歡你呀。”
小麥聽不出諷刺,自己喜滋滋的:“是的。我們語文老師靖老師很喜歡我。你不要覺得我合格很差,還有很多人不合格呢。”
語塞。
不是沒話可說,而是一旦出口,必然有違當初自己的標榜:隻求熱愛,不問成績。
既然是學生,怎能不管成績呢!
何況熱愛這回事,仔細想想,人人都愛自己的擅長啊。
究竟是因為擅長而愛,還是因為愛而擅長,自古誰能分清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幸而不管家長怎麼想,六七歲的孩子自有向上的生命原動力。
有一天,左庸開始循循善誘,問歐元:“你希望你學習好,還是學習一般呢?”
“當然是學習好。”歐元道。
“你是想當班長呢,還是想什麼都不當?”
“想當班長!”
歐元回答這個問題時,與其好像爸爸的問題很弱智,答案就在那裏,這還需要問嗎?
左庸暗自震驚,因為,他和妻子孫清娜從來!絕對!沒有給他灌輸過這些念頭啊。
他們嚐試灌輸給他的是,學習是一種態度,對事情持有好奇心,多問為什麼,學會自己尋找答案。一輩子如此,絕非僅僅在學校。
原來你每天澆水,許願,然後種子自有他想呈現的狀態,並不完全跟你的許願相關。
“學到新本領,掌握新知識,是一件很愉快,很驕傲的事情。你說是吧?”左庸話鋒一轉。
“是。”他讚同。
“哎,你是不是好多天沒有讀英語文章了?”
“我就是不想讀。”他回答。
一旁養花弄草的孫清娜聽得“噗嗤”一笑。事後,她跟左庸說,沒有乖到言聽計從的孩子。
是的,絕對沒有。
鬥智鬥勇是生活的主旋律。
左庸和孫清娜漸入佳境,歐元卻漸覺不適。
有一天,歐元苦著臉:“媽媽,我覺得小學有兩點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