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7(1 / 3)

章節17

這是一個有悖常理的事實。

這與梅汝雨梅德誠以及丁阿平均沒有關係,關鍵在於梅翼仙,這一點不用懷疑。

梅翼仙是已故的潘公祖武的小。以梅翼仙的家門出身,是不應該做小的,但是梅糞仙還是做了小。

梅翼仙嫁與潘祖武做妾的原因並不複雜,一切起因於昆曲。

梅哭仙的父親平生愛好昆曲,梅翼仙深受熏陶,十三歲始,即拜師拍曲,迷戀甚深。早時這地方女子愛習昆曲者甚多,曾辦過女子曲社,定期在亭園聚會唱曲,梅哭仙對此躍動,盡合盡責,不遣餘力。無奈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那一班姐妹,口浙星教,女子曲社終至瓦解。梅哭仙已年近三十,仍不思婚嫁,一味沉迷於昆曲。但此時習曲之風已大不如前,一般的曲社都已解散,唯有潘公潘祖武在宅中設一曲社尚存,但曲社皆為男子。梅哭仙便以作妾為代價,進人潘宅,從此終日學曲演唱。梅一粱仙扮相秀麗,嗓音甜潤清亮,唱做功底俱厚。本來是很有前途的,叮惜她/\了播毛便如小鳥人籠,斷了與外界其他曲友的往來。潘祖武曲社中的曲友,大多是些闊家子弟,學不成器,消遣而已。而潘祖武雖然創設曲社,自己卻不習拍曲,隻聽不唱,所以梅哭仙雖有盡興之娛,卻無開心之樂。

潘祖武的正房因身體有病,並未留下一兒半女,潘祖武是一心要讓梅翼仙傳種接代的,可是梅翼仙與播祖武貌合神離,處心積慮不讓潘祖武如願待潘祖武和正房先後故去,梅翼仙領養了一女一兒,皆跟她姓梅。在潘公故去後的很長的時間裏,梅糞仙以潘家的財力物力托養兩個不姓潘的子女,這多少能反映出一些梅糞仙的性格特征。

梅翼仙在年紀尚輕的時候,常常覺得自己是愛昆曲反被昆曲誤,這完全符合人生的常規。現在梅翼仙已經很老了,她幾乎已經記不起從前的事情,曾經受累於昆曲也好,受益於昆曲也好,對於梅老太太來說,一切已經過去,再無瓜葛。

但是當這一天中午,梅糞仙老太太拉開了有線廣播的開關,事情就有了一些變化。有線廣播是根據有關部門的要求安裝的,雖然電視普及,廣播仍然是可以代表一個城市的政治喉舌的重要工具。不過雖是一個城市的政治喉舌,並不強調人人必聽,所以又在廠播上安了開關。梅家廣播始終是關著的,關著有線廣播就等於沒有有線廣播,但是這一天梅老太太把工“播打開了。

梅老太太聽見有線廣播在播一個通知,說是要舉辦昆曲會演,要從前各個曲社的曲友會聚起來,於某月某日在鶴園聚會。廣播裏報了從前各個曲社的名稱,有諧集曲社,新樂曲社,還有梅翼仙她們的慢亭女子曲社。這個通知反複播了兩遍。梅老太太聽得十分清楚。最後廣播說,詳細內容可見當天報紙,梅老太太一一記住了。

外孫丁阿平回來後,梅老太太就把這些話有條不紊地跟他說了。丁阿平見老太太說話思路如此明白,口齒如此清晰, 一於一分驚訝他看著老太太,忽然說:“呀,你的牙齒。”

老太太沒牙的嘴裏長出了幾顆新牙。丁阿平連忙叫大家來看老太太的新牙,大家說:“老太太,恭喜你,返老還童。”

七十七,八十九,閻王不請自己走,梅老太在八十九歲時長了新牙,可是老太太她自己不知道。

梅老太太說:“報紙,報紙上有。”

丁阿平把帶回來的日報翻了一遍,連中縫也沒有放過,根本沒有什麼曲社的事。丁阿平問:“是日報還是晚報?”老太太說:“是報紙上。”

到下晚晚報送來了,丁阿平又仔細地尋找,晚報上也沒有。

梅汝雨說:“阿平,你幫她去打聽打聽,現在這種活動是比較多的,也讓她了卻一樁心事。”

丁阿平歎口氣說:“我到哪裏去打聽呀。”

梅汝雨說:“聽說有個昆曲藝術振興委員會。”

丁阿平隔日就抽個空到昆曲藝術振興委員會去。丁阿平繞了兒圈,才在一條小巷裏找到了這個地方,進去一看,一問很小的房間,積滿了灰塵,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坐著在看報紙。

老人見丁阿平進來,顯得很高興,問:“你有什麼事?”

丁阿平一時不知怎麼說不好,愣了一會,問老人:“你們最近,有沒有什麼活動?”

老人說:“什麼活動?”

丁阿平說::“就是聚會,哦,就是振興昆曲,就是……”

老人笑起來,說:“我們就是搞振興昆曲的,你是不是對昆曲感興趣?現在對昆曲感興趣的人太少,尤其是年輕人少,像你這樣的人,很少的。”

丁阿平說:“不是,我是想問一問,你們的活動,昆曲會演……”

老人說:“會演,有啊,會演是常常要會演的,為了振興昆曲,不會演是不行的。”

丁阿平摸了摸頭皮,又說:“你們有沒有發過一個通知,叫從前曲社的曲友聚會?”

老人又笑,說:“有啊,有啊,聚會昆曲,這也是常有的事,不過即使不發通知,他們也會來,你不知道,那些曲友,七老八十,勁頭足呢。”

丁阿平出了一口氣。

老人對丁阿平看了一會,說:“哎,你是不是也想參加昆曲界的活動?我們歡迎,我們是歡迎年輕人的,有了你們,昆曲才後繼有人呀。”

丁阿平連連搖頭,說:“不是不是,我是受人之托,來打聽的。”

老人問:“誰?”

丁阿平說:“是我的外婆,叫梅哭仙,她從前參加過女子曲社的。”

老人對梅哭仙這個名字好象沒有什麼反應。丁阿平有些失望,他說:“我外婆從前是很有名氣的,梅蘭芳也誇獎過她呢。”

老人說:一哦,梅蘭芳,梅蘭芳是唱京戲的呀。”

丁阿平有些發愣。梅蘭芳唱京戲,梅翼仙唱昆曲,梅蘭芳怎麼會誇梅翼仙呢?他也弄不明白。但這件事,不僅老太太自己說過,父親也說過,甚至書上寫過。

老人看丁阿平有點難堪,笑了笑說:“哎,梅蘭芳姓梅,你外婆也姓梅,是親戚吧,”

丁阿平說:“不是的。”

老人又問:“你外婆高壽?”

丁阿平說:“八譯j九。”

老人“噢噢”一了一聲,說:“小同誌,不瞞你說,我見了老人就怕。我們現在的聚會,最擔心的就是老人,每次要帶一個醫生怎麼行,你最好回去勸勸你外婆,不要來了,索性再跟你說,這些老人,古稀毫重,喉嚨發毛,嗓音混濁,怎麼還能唱曲?他們自己也不明白,每次在鶴園唱曲,叫人發笑。”

丁阿平點點頭,他認為這位老人的話是有道理的,他正想就此告辭,老人卻說:“不過麼,小同誌,你倘是想來,我們很歡迎。”

丁阿平說:“我來做什麼?”

老入很睛一亮:“來振興昆曲呀。”

“阿平不明白。”

老人告訴丁阿平,現在這個委員會,上麵撥了六個編製,還差一個沒有到位,就是要物色一個年輕人,看丁阿平知書達理,文給給的樣子,又是昆曲名票的傳人,他一認為是最合適的。

丁阿平說:“我哪行呀。我外婆年輕時唱過昆曲,跟我有什麼關係呀,我一點也不懂的。”

老人笑眯眯地說:“不懂也可以學麼,其實也不難,整理材料。”

丁阿平搖搖頭。

老人問了丁阿平的工作現狀,又說:“你看你看,你還是到我們這邊來合適,你如果同意,我們就以組織名義出麵,幫你辦調動。”

丁阿平笑起來,說:“老同誌,你當真啊?”

老人驚訝地說:“你不願意?”

丁阿平說:“我不願意。”

老人重重地歎了口氣,臨了說:“我姓何,你要是想通了,來找我。”

丁阿一平從昆曲藝術振興委員會回到房管所,科長說:“小丁,你跑到哪裏去了剛才有人來登記,等不及,又罵人。”

丁阿平說:“人呢?”

科長說:“走啦,又要反映什麼,唉,煩死人,你怎麼不注意勞動紀律。”

丁阿平不作聲。

丁阿平的工作,是負責居民修房登記的,居民的住房破了舊了,漏了,危險,要修要補,先到丁阿平這裏登記,由丁阿平把登記單填好,交給科裏,再由科裏統一安排,排給維修隊,由維修隊去修理房屋。由於這個區舊房比較多,維修隊的人手又太少,再加上其中的環節多,從登記到修房,有時隔的時間很長,住戶的怨氣常常就發在丁阿平身上,因為丁阿平等於是房管所的一個門麵,不罵他罵誰?

丁阿平剛剛坐下,又有人來登記,丁阿平問他姓名,住址。那人說:“你眼盼瞎了,我來了二次啦,還不給我修,天氣報告後天又要來雨了,雨來之前你再不給我修,我就去扒你家的屋頂。”

丁阿平沒有辦法,他也不好解釋。

那個人走後,科長過來說:“你看你看,工作做不好,天天讓人家罵山門,你怎麼一句話也不說,你要做說服工作呀。”

丁阿平不說活。

照資格講,丁阿平在房管所的資格比科長要老得多,丁阿平是70屆初中生,初中畢業,就分配進來了。先在維修隊學泥瓦工,後來調到科裏。現在局裏比丁阿平呆得長的,隻有數的幾個人,科長是去年才來的。但他是科長,丁阿平是科員,這是事實。

科長批評了丁阿平,又說:“維修隊也不知怎麼搞的,動作怎麼這麼慢,一天的活不知要做幾天才做好。這樣下去,我們科裏怎麼吃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