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2(1 / 3)

章節2

(原載《條報》副刊2011年5月5日)給愛情“放風”

好友梅隻身來加拿大讀書時是個剛剛結婚一年不到的新娘。更要命的是,一個各方麵都很優秀的男人就在這時候闖進了她的生活。他是學文科的,沒有獎學金,隻得靠打工維持生計。但這絲毫不妨礙梅被他的睿智、幽默所吸引。梅不忍這個昔日國內名校的天之驕子太落魄,四處幫他找翻譯之類輕一些的活兒。可能是梅把自己掩飾得太好了,或者是他太理智,丈夫來了之後,梅的這段戀情就在除了自己誰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無疾而終了。這段沒有開始,也沒有任何結果的感情留下的是淡淡的思念,淡淡的憂愁,淡淡的甜蜜,在封存的記憶深處。

以後的日子,有時候看到長得比較帥氣又有才華的男人,梅還會想起他。想起當時那種抨然心動的感覺。梅說,就好像走在路上,突然飄來一陣幽香,心裏湧上一絲悸動,一絲柔情,那種美好的感覺會一路伴隨著你。

梅還說,所以她對那些陷在婚外情中不可自拔的男女比較寬容。他們隻是太貪心了,聞到香味還試圖去采那朵花。如果他們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失去曾經擁有的東西,大概就不會犯傻了。那朵不屬於你的花,就像博物館裏的畫,看的時候著迷—會兒,想入—會兒,幻想著擁有它的幸福,拿回家去是萬萬使不得的。

在人生漫長的幾十年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時刻:嫁夫生子,塵埃落定。突然有一天,遇到了他。隻深深一瞥,就好像已經相知了一生一世。你晾曬多年的心鮮活起來,好像又回到了情竇初開的少女時代。白開水似的日子裏滴進了幾滴濃橘汁,變得有滋有味起來。雖然還是柴米油鹽,穿衣吃飯,可穿上那件做工考究的外套時便有了點私心,希望他能看到。做了一道好菜去聚餐時多了些甜蜜,沒準兒他就在燈火闌珊處。

誰沒被外麵的風景打動過?監獄裏的囚犯還要放風呢,我們的愛情怎麼可能一直待在家裏?再溫暖的地方封閉久了也難免缺氧的。到外麵遛一圈,散散心,呼吸點新鮮空氣,還得回家找天長地久。畢竟家裏的飯吃厭了,隔三差五地要去餐館打打牙祭嘛,但頓頓在外麵吃大概也會把胃口吃壞的。這有點像出門度假。外麵的景致當然美,生活呢也是瀟灑得不得了。住在旅館裏,不用忙一天三頓飯,不用洗鍋刷碗整屋子P可從沒見人把心玩野了,不想回家的。除非那個家真的是四麵透風,到處漏雨,沒法兒住人了。

常常看到一些太太連丈夫多看了幾眼別的女人都要醋意大發,嘮叨半天。還有的男人不能容忍太太跟男同事來往,恨不得把老婆拴在褲腰帶上。談戀愛時用的伎倆,像欲擒故縱,距離美神秘感什麼的,全忘得精光。更別提什麼讓愛情長上翅膀的胡話了。當務之急是為愛情拔掉羽毛,誰還顧得上拔掉羽毛的愛情在牆角流淚呐^當我們要求對方絕對忠誠的時候,實際上是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以為愛能抵禦一切誘惑。其實愛不過是一種感覺,是心在某種特定環境,特定時刻對大腦發出的普通信號。所以它具有感覺的所有特點,對新鮮的刺激比較靈敏,對常見的東西比較遲鈍,還會隨時間變化。喜新厭舊,見異思遷其實是愛情很平常的屬性。

給你的愛情鬆鬆綁,相信她發乎於情、止乎於禮的理智,你會驚奇地發現,她不會比現在走得更遠。

(原載《星島日報》副刊2005年6月8日)

四十歲以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四十歲以前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覓一位如意的佳偶,生一個可愛的孩子,買一輛嶄新的轎車,置一棟增值的房產……

如果我告訴你,這些都很重要,但要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最重要的是發展一項業餘愛好,你會同意嗎?請把否定的話語留幾分鍾,容我陳述一下這麼說的理由。請注意,我用的是反證法。

假設你已經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那麼下班以後你千什麼呢?四十歲的你在單位不是小頭目,也是資深XX了吧,加班加點那是年輕人的事,除非你是工作狂。所以,你需要一個業餘愛好消磨剩餘的時間。

假設你有了一位情深意篤的配偶,那麼如果你是一個旅遊愛好者,名山大川會留下你們的足跡;如果你喜歡寫作,你們可以譜寫一曲紅袖添香的佳話;如果你酷愛湖邊垂釣,你會發現你的戰利品是妻子口中最美味的佳肴。否則,你以為愛的火花會像焰火一樣從天而降嗎?所以,你需要一個業餘愛好為你們一起消磨時間找一個借口。

假設你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這時候也已長大成人。你需要一個業餘愛好填補他留下的空白。

你說我就沒業餘愛好怎麼了,我就四目相對,心心相印。隻怕對方不奉陪哦,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女人不再聽你說話的時候大概在聽別人說話。假如因為上麵幾項失去了家,你要車和房子又有何用?

內心強大——要有強大的內心,女性柔弱的隻應是外表

那天看電視,可看的台很少,拿著遙控器,亂按一氣。有一個台,星雲大師在談佛,本想跳過去,聽到星雲大師說話口音跟我的家鄉話很接近,就猶豫了一下,於是聽到下麵這段話:有一個老婆婆,整天都在哭,晴天哭,雨天也哭。我就問她,婆婆,你為什麼總是在哭呢?她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賣傘的人家,小女兒嫁給一個做米粉的人家。晴天的時候,我就想起大女兒,她家的雨傘又賣不出去了,大女兒沒錢用了,下雨的時候,我就想到小女兒,沒有太陽,她家的米粉做不好。我可憐的小女兒,拿什麼養活她的孩子啊。我對老婆婆說,老人家,你反過來想啊,晴天呢,就想你做米粉的小女兒,雨天呢,就想你賣雨傘的大女兒。老婆婆就反過來想了,再也不哭了,整天笑眯眯的,成了笑婆啦。

星雲大師說,我們來到世上,是要享受快樂的,所以我們要學會智慧地生活,快樂地生活。大師的話對我很有啟發。吃晚飯的時候,我跟老公和兒子分享了這個故事。兒子說,在英語裏,也有相似的故事,就是半杯水,有人看到空的那一半,有人看到滿的那一半。於是我想到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智慧。

所有的宗教,都不約而同地講述有關“幸福”的智慧。佛教要我們超脫,就是看輕世上的苦難,寄希望於來世。基督教要我們博愛,“愛你的仇敵”,用愛去化解恨。沒有提到一句錢財、榮譽,或權力,似乎也在暗示我們,幸福隻與智慧有關,跟物質尤天。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導向”的概念。“自我導向”是指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從而更有效地引導我們的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件,既可當做威脅,也可當做挑戰來反應。具有後一種反應的人在心理學上被稱做自我實現者。自我實現者的特點是獨立、樂觀,對生活負責,這種受內部動機激勵的人看起來更健康、自我接納程度更高,而且更為社會著想。相反,那些受經濟成功、漂亮外表或社會讚譽等外部動機驅使的人則自我實現潛能較低,有更多的健康問題。

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性格,有幸福性格的人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會減低他的幸福感,這大概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那種自我實現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星雲大師和耶穌基督,以及很多智者其實都是很好的自我實現者。由於他們性格中的這種樂觀成分,他們看問題的角度跟普通人不一樣。比如耶穌教導人要愛他的仇敵時是這麼說的,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你們若隻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能做到。記得有一次聽牧師傳道,他說如果你的丈夫酗酒,或者有別的女人,不要怨恨他,要可憐他,因為他太軟弱,控製不了自己的欲望,是個可憐的人。一個人,如果心裏真能做到沒有怨恨,肯定是一個幸福的人了。

塞利格曼和其他認知理論家認為,徹底擊敗我們的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些事件的信念和理解。星雲大師和耶穌基督這種用來解釋生活中出現的好事和壞事的方法,其實是一種感覺控製能力。值得欣慰的是,這種感覺控製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心理學家把它稱做習得性樂觀。習得性樂觀強調用合理正確的方法解釋生活事件,從而提高感覺控製,進而提高適應性反應。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主要通過改變我們的解釋雕,即我們向自己解釋生活事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