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有的人,大呼上當,抱怨生活欺騙了他,從此不再相信任何看上去美的東西,把自己打進了職。
還有一種人,對著眼前的咖啡陷入了思考:聞上去這麼美妙的咖啡,一定是好東西。憑著這個信念,他找到有關資料,知道咖啡的常規飲法是加糖和牛奶,於是生活中又多了一件給他帶來愉悅的東西。
我想,人的一生中,如果能夠做到,遭到不幸時,加進一些堅強;遇見弱小時,加進一些憐憫;麵對榮譽,加進一些莊重;麵對困境,加進一些智慧;麵對朋友,加進一些真情;麵對仇敵,加進一些寬容,這樣調出的必是香甜可口的咖啡,這樣k活出的必是和諧美妙的人生。
又到了晚飯時間。我問兒子:“以後還喝咖啡嗎?”出乎意料地,他不假思索地說:“喝。”“為什麼?”我問。“因為我喝過好喝的咖啡。”原來有一次教練帶他們去多倫多打比賽,在餐館吃飯時,給他買過一杯調好的冰咖啡。我鬆了一口氣,還好他已經嚐到了咖啡應有的滋味。
(原載《星島日報》副刊2006年12月1曰)自助餐自由D馬?每次吃完自助餐都很難受,當然是指胃。但除此之外,還會對自己有一絲淡淡的失望,沒有管住嘴,又讓可憐的胃遭狹了,它要工作多久才能消化掉這麼多食物啊。
無論是中餐還是西餐,自助餐館可算得上一個最能讓人原形畢露的地方了。由於是一次性收費,吃多吃少一個價,不吃白不吃,大多數的食客都敞開肚皮,大快朵頤,男士斯文掃地,女士矜持無處。在這裏,人類貪婪的天性像放在顯微鏡下,被成倍地放大了。
商品世界,利用人性弱點大賺其錢的並不少見。時裝流行,利用了人類喜新厭舊的天性;博客文化,抓住現代人急功近利的特點;全民炒股,迎合了大多數人希望不勞而獲的心理他們有的讓人浮躁虛榮,一擲千金;有的讓人茶飯不思,神情恍惚;有的讓人昂奮瘋狂,失去理智,唯有自助餐是人類的“隱形殺手”。它看似自由、隨意,最符合人的個性。食物任取,葷素搭配,南北口味,數量多少,全由自己掌控。實質上把人放在一個毫無約束、充滿誘惑的氛圍裏,先解除你付款的顧慮,再打消你節食的念頭。因為隻準吃不準帶,讓你產生“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的錯覺,似乎“一飽方休”才不負此行。最後不光掏空了你的腰包,還索取了你的健康。說自助餐不人道也不為過。
去自助餐館吃飯的時候,我總習慣環顧四周,發現這裏超重人士明顯比其他餐館要多得多。看到這些已經背著沉重負擔的人還在吃著美味的“毒藥”,全然不顧等待他們的是腸胃疲於勞作,心髒超負荷運載,血管逐漸變窄,脂肪日益堆積,我的心裏充滿同情,人的欲望多麼可怕呀,而不能控製自己欲望的人多麼可憐!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自由其實並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在自助餐館,吃到七成飽的時候瀟灑離去的人是自由的;聞著麥當勞肯德基油炸食品的香味,堅持走進潛水艇餐廳買三明治的人是自由的;聚餐時,繞過各種軟飲料,選擇礦泉水的人是自由的;喝咖啡時間,泡上一杯綠茶細細品來的人是自由的;麵對美女、金錢的誘惑,守住道德底線的人是自由的;身處人心浮躁的現代社會依然保持一份淡定超然的人是自由的。我的一位在自助餐廳依然吃得優雅節製的朋友說:“自助餐的食品不值錢,可我的身體值錢。”他無疑是一個自由的人。
如此說來,自助餐本身也沒什麼錯。它不過是給了我們選擇的自由,就像伊甸園裏的那棵蘋果樹。上帝造了男人和女人,把他們放在伊甸園裏,對他們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們可以隨意吃,隻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為你吃後必定死。我一個朋友看了這一段說,上帝要是不在伊甸園裏放那棵分別善惡的蘋果樹,人類不就不會犯罪了嗎?我對她說,你是想要自由呢,還是想做個機器人?
是啊,自由讓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利,可守住自由卻需要理智和智慧。說到底,真正的自由是人類被理性的光芒照亮,超越欲望的境界。
(原載《星島日報》副刊2007年7月4日)醜話說在前頭朋友在加拿大留學時遇到了她的白馬王子,決定攜手跨進婚姻殿堂。兩人都是中國留學生,那時都在魁北克的拉瓦爾大學讀研,靠助研獎學金生活,經濟上還是比較拮據的。但朋友是個講求完美的人,她在財力允許的範圍內,為自己安排了一個還算體麵的婚禮。具體程序是白天和未婚夫一起去市政廳登記,完了坐上租借的花車,在魁北克老城最昂貴的古堡酒店住一夜,也算對得起自己的終身大事。
朋友的婚禮高貴而不奢華,簡約而不寒酸,在留學生當中一時傳為佳話。蜜月之後,在校園裏見到她,問起她的婚事。誰知卻引出一盆苦水。她說在力B拿大結婚對當事人是很痛苦的經曆,這輩子要是再結婚絕對要回國辦手續,說完又覺不妥,趕緊解釋並無對現在的婚姻不滿的意思。我驚奇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忙問此話怎講。下麵便是她的控訴。
話說那天她和男朋友帶著各類國內出具、使館公證過的證明兩人未婚的材料來到市政廳登記,原以為像在中國一樣,辦事人員簡單問幾個問題,扯個結婚證就完事了,他們甚至買了一塑料袋水果糖,準備到時當喜糖散給工作人員,換幾句祝福。誰知一到那裏,工作人員就發給他們一大堆表格要他們仔細填寫。不填不知道,一填嚇一跳:原來婚姻竟是一個大陷阱!表格上的問題詳盡到了煩瑣,幾乎全是很讓人傷感的假設,比如,你要明確表示,離婚時,雙方共同購買的房子和車怎樣分配,婚前由一方帶來的家具或電器歸誰所有,如果一方意外去世,雙方的共同財產如何處置……
他們一邊填,一邊罵這個該死的加拿大。誰結婚的時候不想白頭偕老?可他們卻逼著你在這裏討論離婚的事!填完那些表格,朋友和她的丈夫都很傷感,婚姻,這個他們一直以為很神聖、很牢固的關係竟是那麼不堪一擊,需要我們在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就考慮它破裂的一天嗎?
這麼多年過去,朋友和她老公還生活在一起,不知道是不是對結婚心有餘悸。倒是我另一個國內的朋友正在為離婚的事弄得焦頭爛額,財產分配,孩子歸誰,哪一件都夠糾纏半年一年的。我想,也許結婚時說清楚是件好事。反正總是要麵對的,感情還在的時候還會多為對方考慮考慮。
之所以想起這件事,是因為自己最近動了一個小手術,手術前看說明,赫然列著幾條風險:手術時可能傷到味覺神經,那麼以後的口味可能改變,手術時還可能傷到麵部神經,導致口角歪斜,一隻眼閉不上。看到這些,我幾次都不想做了。因為這個手術並非非做不可。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正在為我做檢查的醫生說,it’suPtoyou(由你自己定),如果你決定不做,現在就給你把手術取消。可我又不甘心,等了兩年才輪上的,不做太可惜了。看我實在拿不定主意,醫生說了一句,這些風險不可避免,但想到手術後你有可能改善,還是值得一試的。這句話幫我作了決定,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沒風險?走路還會被車撞了呢。手術完了,警告的事一件也沒發生,倒有一種討了便宜似的感覺。想起國內常常鬧出的家人不簽字,產婦死亡,吵得沸沸揚揚的事件,覺得還是醜話說在前頭比較好。
這就是西方文化,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雖然麵對詛咒一般的預言未免太過殘酷,但有時候人類必須學會理性。加拿大人遇到不幸和挫折比較坦然,很少哭天喊地的,大概也跟他們的這種文化傳統有關係。
(原載《併報》副刊2010年7月13日)婆媳關係新解母親跟嫂子關係很親密’有時候好得連我們做女兒的都嫉妒。哥哥或者我們這些小姑子跟嫂子有了什麼分歧,母親總是站在嫂子一邊,倒好像我們不是親生的。
嫂子愛吃菊花落,去南京之前,母親冒著中午的烈日從花園裏摘了許多新鮮的菊花嫩芽帶去。嫂子對母親也好得讓我們自愧不如,比如每次父母親去哥哥家小住,走的時候她都要帶他們去商店買幾件可心的衣服。哥嫂一家住7樓的時候,因為沒有電梯,母親又愛幹淨,嫂子趕在父母去之前,細心地把整個7層樓梯的抉手都擦得—塵不染。那天在哥哥家,聽見嫂子對母親說,媽,將來動不了了就來我家,我們為您養老。這話可不是隨便說的。
過去我一直膚淺地以為這是因為嫂子比較會來事兒,擅長哄老人家開心。加上父母為人敦厚,心地善良,彼此建立這樣良好的婆媳關係也屬正常。轉眼嫂子來到我家也快三十年了,盡管我常年漂泊在外,但每次回國探親總會在哥哥家住上幾日,那幾天,父母也都會來哥哥家陪住,相處中,我對嫂子的了解,以及對這對婆媳關係的觀察也漸漸深入。我發覺還有三個重要原因:一、嫂子是知識女性,知書達理,對傳統文化中的“百善孝為先”有足夠認知;二、身為辦公室主任,嫂子工作上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對老人家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把握得很準,這也算是職業習慣吧;三、嫂子和母親都屬於精明能幹的女人,母親一生養育五名子女,贍養雙方老人,把一個十幾口人的大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條,嫂子迎來送往,照顧所有來到這個城市打拚的親戚朋友,從安排吃住到看病找工作,方方麵麵打點得妥妥帖;帖。“巧為拙奴”,這樣的女人常常比別人付出更多,她們倆相處融洽,大概不乏惺惺相惜的成分。今年暑假回來,才發現這其中的奧妙還不限於此。為慶祝父親的生日,我們兄妹幾個組織了一場家宴,邀請了父親方麵的親戚。叔叔、伯伯以及他們的子女和孫子輩都來了,四張大圓桌坐得滿滿的。晚宴開始,父親對著母親和兩位嬸嬸舉起了酒杯,說:首先讓我敬這三位偉大的女性一杯,你們是我們家的功臣,沒有你們就沒有這一屋子的人。父親別具一格的恭維話讓我感覺很新鮮,我對父親說,老爸你太有才了,現在像您這樣尊重婦女的男人大概已經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