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3 / 3)

光陰飛逝,時過境遷,現在泰瑞已當上了係主任,布朗西也快退休了。每次回國我都記著給泰瑞帶幾罐新茶,去魁北克開會也不忘看看布朗西。始終覺得冥冥之中命運之神在我生命的不同時期,按照我的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特意安排了三個性格迥異的老板。他們像京劇中的人物,有的唱紅臉,有的唱白臉,就是要讓我這個中國來的醜小鴨盡快在異國他鄉學會走路。第一任老板泰瑞教我與人為善,第二任老板布朗西教我標新立異,第三任老板石頭教我據理力爭。這三點其實也可以說是西方文化的精髓呢。

(原載《併報》副刊2005年11月8日)無須感恩社區裏的華人藝術社團在籌備一台春節晚會,導演是一名頗有晚會導演經驗的年輕人,他說一般一台晚會都有個煽情的節目,作為晚會的高潮,也是晚會的“眼'得知社區中文班和舞蹈班裏有幾個領養中國孩子的本地家庭,他設計了一個很感人的情節,就是中場休息的時候,把這幾位洋人父母請到台上,同時背景大屏幕上放映幾個領養家庭的日常生活場景,這時主持人出現,聲情並茂地介紹他們送領養的中國孩子去學中國舞和中文,接觸母語文化的感人事跡,然後讓中國孩子手捧康乃馨上台獻給他們的養父母,題目就叫《感恩的心》。大家都很看好這個策劃。

但是晚會時,這個感人的場麵並沒有出現。問了一下,才知道是領養中國孩子的洋人父母不配合。他們的理由是,領養這些孩子是出自自願,不需要特別報道,更不需要孩子為此感恩戴德。組織者們犯了一個“中國式思維”的錯誤。

人的一生,得到父母的養育、恩師的教誨、同事的提攜、朋友的幫助,無時不生活在別人的恩惠中。作為授者,時時銘記寂寞時的問候,寒風中的溫暖,成功時的祝賀,和跌倒時伸過來的那雙手,是一種感恩的情懷。中國文化裏,有“養兒方知報母恩”,“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等說法,提醒人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而且,中國傳統文化裏,接受恩惠者要全力報答施者的恩德才是符合禮儀和孝道的。比如“養兒防老”,今天養育兒女,是為了老時有個依靠。還有“父母在,不遠遊”。孩子長大了,不應該去外麵闖世界,因為要照顧父母,否則就是不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孩子是最大的不孝,因為要為家族傳宗接代。這跟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我曾經跟一位加拿大朋友聊過這個問題。我說你們孩子一到18歲就往外趕,不怕老了以後他們不照顧你們嗎?她說,法律規定18歲就是成年人了,他應該學會在社會上立足。對我來講,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樂趣,這就夠了。這個說法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加拿大人很可爰,在他們看來,養一個孩子,大概跟養個小貓小狗差不多吧。想得多一些之後,我覺得他們很明智,不求回報,不給孩子壓力,父母與子女兩不相欠,這樣的關係很輕鬆。

《感恩的心》節目流產的過程,讓我再一次思考了加拿大父母對孩子的這種不求回報的理念。受惠於人時心懷感激固然不易,有恩於人時不求報答則是更難抵達的境界。誰付出時沒想到過回報?就連送別人一個禮物,都希望最好是那種放在桌子上,讓人看到就想起你的好的非消費品呢。、所以我說,感恩是愛,無須感恩是大愛。我想起看到的一則故事,說的是一位中國老人來加拿大探親,住在女兒家裏,照顧兩個幼小的外孫女。孩子們很喜歡外袓母,一起照了很多照片,掛滿了牆。一年後老人要回國了,走前吩咐女兒把照片全都取下,女兒不解。老人說,思念很苦,不如忘掉。女兒震撼,原來愛的最高境界竟是忘卻。

(原載《世界日報》副刊2010年3月27日)製福“幸福”這個話題,有點像佛家的禪,不能談,一談全是錯。當然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

“幸福”的定義,問100個人,答案起碼有99個,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事業的上升期和功成身退之後,對“幸福”的理解都會有天壤之別。比如,吃一頓飽飯,對窮人是件幸福的事,對富人就未必。

但我發現,如果把窮人和富人都餓上兩無再讓他們吃一頓飽飯,他們就都會感覺幸福。我把這種感覺叫做“幸福感”,雖然人們對“幸福”的定義不同,但“幸福感”卻非常相似,也就是說“幸福感”不隨受體的地位、境遇等外在條件而改變,而隻跟事件本身有關。

人的一生中,幸福有點像水中的月,看似並不遙遠,卻求之不得。有的人以為有了錢就幸福了,但我們親眼見到有中了幾百萬彩票的幸運者在所有的夢想都成為現實之後,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而自殺。也有人以為當官會很幸福,但真的身居高位才發現就像在刀刃上行走,稍有不慎就被人算計。人們感歎,真的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幸福了。

然而,“幸福感”卻是真實而具體的:浮生偷得半日閑、酒逢知己千杯少、有朋自遠方來,月下敘舊、圍爐夜話等等,極易實現。我的一個朋友甚至說,三天洗一次澡比每天都洗澡更有幸福感。錢不一定帶來幸福,但錢絕對可以帶來“幸福感'得了一筆外快,呼朋喚友出去撮一頓,然後再買件奢侈品慰勞一下自己,“幸福感”滿得都快溢出來了。安妮寶貝說:“我的快樂都是微小的事情。”她說的其實就是“幸福感'人活著是否幸福多少有點做給別人看的意思,而“幸福感”卻是純自我的。這是一種自己“偷著樂”的感覺,徹底過濾了摻雜在幸福裏的虛榮元素。由於是做給自己看,就不必為難錢袋,也不必疲於奔命,更不必端著精英的架勢、土財主的氣派,從而從裏到外、徹頭徹尾地放鬆。這無疑才是幸福的真正含義:享受生活,而不摧殘生命。

“幸福感”並非完全沒有科學根據。據說人在快樂的時候,身體裏會釋放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遞質,這種由“多巴胺”傳遞的快樂不光是“對提升生存狀態行為的一種獎賞”,而且參與了從挑選食物到解答數學題的所有決策過程,幫助我們作出行動計劃,讓我們的大腦過濾和選擇轟擊我們感官的各種聲、光、味信息。由此可以推斷,“幸福感”不隻帶給我們短暫的愉悅,還會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

看似轉瞬即逝的“幸福感”,能決定我們一生的成敗。這是因為,人在感覺“幸福”和在感覺“憤怒”的情況下對同一事件的反應,以及因此而導致的行為和決策會截然不同。

就說“仇富”這件事吧。看到別人成功了,發財了,感覺“幸福”的人由於心態比較平和,他首先想到的是“一個人成功自有他成功的道理”,繼而試圖探究成功原因,並將此成功因素存入自己的資源庫。

一個缺乏“幸福感”的人心理比較脆弱,他首先會感到自尊心受挫,繼而產生世事不公的“仇富”情緒,而造成他人成功的經驗元素反被忽略。很難想象持有這樣的心態,成功離他有多遠。

所以,平常的日子裏,不妨用我們有限的財力和腦力多製造一些能帶來“幸福感”的小快樂和小驚喜,因為,如果幸福是遠方的目標,“幸福感”就是通往幸福的路上那一顆顆的小石子,石子多了,還愁路不夠長,通不到那個叫做幸福的地方嗎?

(原載《矯報》副刊2011年11月2日)四變篇:隨機應變I^^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變化是永遠不變的常態

兵法四:兵無常勢議之_常形外.屢吃薑的學問中央四套的《中華醫藥》節目介紹了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他的養生秘訣是吃薑。每天早上就著稀飯吃幾片用醋醃過的薑,就這麼簡單。

但是,老人同時提醒人們,早上吃薑賽參湯,晚上吃薑如批霜,一定要注意吃薑的時辰。這是因為生薑是主發散的,早晨,天光由暗轉明,人和動物從睡眠中醒來,草木開始光合作用,整個自然界處在一種複蘇的狀態,此時吃幾片生薑,順應了人體的勢,起到滋補功效。到了晚間,活動了一天的自然界進入寧靜收斂的狀態,此時吃主發散的薑,妨礙了人體的收勢,其效果當然像ftt霜一樣有百害而無一益。

這裏要說的是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