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1 / 3)

章節5

女人一生不可不順勢。一個女人,童年活潑可愛,少女期處子含羞,戀愛時似花兒爛漫澱放,做了妻子和母親則舉止得體,賢淑端莊。這樣的女人,即便老了,臉上爬了滿皺紋,依然臝得別人的尊重。年齡遞增帶來的生理變化,是自然界的規律,對應這個變化,女人舉止和修養上的改變,則是j順勢。如果不顧年齡,一味花枝招展,扮酷裝嫩,言語衝撞,失去作為長輩應有的莊重,必然令人生厭,為老不尊。

做人亦要順勢。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發展,是一個呈正態分布的曲線,青少年發育上升,中年時達到頂峰,之後緩慢下降。上升期憑借充沛的精力,嚐試各種可能,擇一從之,立終生的事業,中年時人生責任重大,生理機能卻已開始衰退,若能運用多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開創智慧型生活模式,無論事業還是家庭,盡力減少大起大落,於平穩中求發展,才能達到一種健康圓滿的境界。

居家過日子,更加要順勢。由於家庭成員的變化,每個人充當的角色亦須隨之不同。早期,親子關係、求職生存是主要矛盾,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教育孩子、職場晉升上。為人父母,充當的是教育者和監護人的角色。孩子長大離家,恢複二人世界,生活重心則轉為彼此的再次適應和相處,夫妻重又成為對方眼中的唯一,這樣的角色換位能否順利完成,直接關係到更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晚年的幸福。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去年還炙手可熱的專業,今年已是職場上的滯銷品;不久前還被媒體追捧的明星,幾周後已無人問津;幾天前還發達繁榮的工業大國,一次地震過後已是麵目全非;昨天還暴漲的股票,今天已是一堆廢紙.…"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能否準確地審時度勢,已成為決定一生成敗的關鍵。人們常說的“識時務者為俊傑”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人喜歡變化,但身處其中,無法逃避時,隻有挑戰自我,製訂出順應新形勢的謀事方略,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這個境界看似難以抵達,實質不過就是早上吃幾片薑,晚上喝杯熱牛奶的事兒。

少時師儒老來習道人的一生,即使最不愛看書的人,大概也讀過不下幾百本書。我以為,除了教科書和專業書,以及那些女孩用來讀瓊瑤,男人用來讀金庸的時間,有兩本書是不可不讀的。

一是孔子的儒學,二是老莊的道學。這兩部書,一部是關乎入世,做人、治國、彰顯天下;一部關乎出世,隨性、隨緣、隨心,做回自己。古人不學數理化,不讀金融管理,就憑這兩部書,活得充實而精彩,可見這兩部書確實提供了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生存法則。

首先是儒學。現在人們都知道,做學問,做生意,做官,要做得好,先要學會如何做人,而儒學,就是教我們怎樣做人。修身養性,遵從禮儀,孝敬父母,善待朋友,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做生活的智者,這樣的人無論做什麼,都是不可能不成功的。

道家則相反,它反對禮法對人的約束與控製,主張回到無知、無欲、無我的原始狀態。或許是老莊在那套君君臣臣的關係中發現了不平等,在那種俯仰屈伸的禮儀中發現了不自由,在那些文質彬彬的外表下發現了不真誠。所以,他們要反抗對人的異化。

從某種意義上看,道和儒,倡揚的可謂南轅北轍。

那麼,理性的儒,和感性的道,究竟孰優孰劣,我們應擇何而從呢?

我認為,儒學是太陽,讓我們的生命像種子一樣發芽、生長、澱放,道學是月亮,讓我們的生命像夜色一樣沉靜內斂,淡定從容。儒吾求,道亦吾求。隻是,何時向儒,何時悟道,此中大有講究。

年少時,多看一些儒家的書,學會為人處世,理性自律,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青年時,研究孔子,為學,為官,皆可立於不敗之地,收獲一個輝煌的人生;中年之後,塵埃落定,步入老年,功成身退,就該轉學道家。這是因為,此時身體部件開始老化,健康成為最大關注,過度貪戀名利等身外之物,傷神傷身,實為人生大忌。道,讓人返璞歸真,率性自然,無欲無求,空靈脫俗,回歸到嬰兒時期那種無邪、天真,不染塵埃的境界,完成人的一生的大輪回。

隻是,既然如此,人生豈不真的虛空,當初何苦還要奮鬥?記得有這麼一種說法:窮人沒飯吃,和有錢人吃飽了之後節食減肥,同為餓肚子,但境界有天壤之別。人的一生也是如此,雖然最終都將空手而去,曾經擁有和從未擁有是不同的人生境界。生命隻有一次,能置身塔頂,俯視眾生,是一種幸福,每個人都應為此而努力。所以,年少不可學老莊,否則白活一世,年老不可習孔子,否則一生為俗。

(原載《世界日報》副刊2011年3月9日)隨遇而安在上海機場著陸後,坐上家人安排的小轎車。正在習慣性地找安全帶,卻聽身邊的兒子有幾分興奮地大叫:“哈哈,不用係安全帶啦!”“瞎講!哪能不係安全帶……”我把下麵的話咽了下去。大概是安裝那個漂亮的座位套的時候嫌礙事吧,後座根本就沒有安全帶!看到兒子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沒有安全帶的“自由”,不由在心裏罵了一句:這臭小子,倒挺入鄉隨俗!

我這幾年基本是每兩年回去一次,所以每次回國,兒子總能毫不費力地找回上次在中國的感覺,很快進入狀態,而我就困難得多。正想向司機宣傳安全帶的重要功能,司機大人開口了:“沒關係,後麵的不用係。”我抬眼看去,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姐姐也沒係,再一看,連司機都沒係!看來錢鍾書先生說得對:中國有中國的自由。一路上,呼吸舒暢,行動自如,不係安全帶的感覺確實不錯。突然發現,開車這麼多年養成的習慣,真的想改,也就是幾個小時的事兒。

到家後,兒子的外公外婆二話不說就拎來一瓶兩升的可口可樂。兒子不客氣地擰開蓋,灌了一大口。我在旁邊看得呆住了。在我們加拿大的家裏,因為含有大量色素、咖啡因和糖,據說還影響鈣的吸收,作為飲料的可樂早已絕跡。兒子的常規飲品除了礦泉水,就是純橘汁和脫脂牛奶。當我看到那一大瓶閃著可疑光芒的黑色液體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期待兒子能拒絕。事實證明,我又一次低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兒子的行動讓我明白,入鄉隨俗,就是人的天性,根本不需要培訓!

後來的幾周裏,兒子除了堅持不肯一邊走路一邊吃東西之外,基本和故鄉的一切融為一體,得到了所有人的交口稱讚:隨和,懂事,沒有壞習慣,最大的優點是,吃中餐時,一點兒都不挑食!我聽了哭笑不得,不好明說,這幾周裏吃的山珍海味,比我們在加拿大幾年吃的都多,他有什麼可挑的!

看著在故鄉生活得如魚得水的兒子,我突然想到邊緣人的根本出路問題。作為一個生活在兩種文化邊緣的遊子,無論事業多麼成功,家庭多麼幸福,有一種痛苦似乎無法回避。就是當我們身在母國的時候,我們懷念他鄉純淨的天空,整潔的街道,.簡單的人際關係,麵麵倶到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選舉權、話語權、人權,以及幾十年不變的穩定和踏實。而旅居他鄉的時候,我們又念念不忘故土的親人,舊友,熱鬧的家宴,可口的美食,以及失之交臂的人生輝煌。鄉愁,在成就了無數詩人和文學作品的同時,造就了一大群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遊子。如果我們能像孩子這樣,徹底地隨遇而安,豈不省卻了很多煩惱?

臨回加拿大那天,我還以為在家鄉樂不思蜀的兒子會不舍得走,誰知他早早就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了,準備出發。飛機上,我問他:“在中國這麼開心,是不是都不想回加拿大了?”出乎意料地,他說:“沒有,回加拿大,我又可以跟同學一起逛店,看電影啦。”

那一刻,從這個少年的身上,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也許,我們這些成年人應該像孩子那樣,忘掉曾經擁有的,不幻想可能擁有的,享受正在擁有的,做一個隨遇而安、輕鬆快樂的邊緣人。

(原載《併報》副刊2011年9月30日)貓頭鷹vs百靈鳥太陽最後看了一眼這個世界,閉上了眼睛,留下一片黑暗。與此同時,一束束的燈光從窗口瀉出,將夜幕點綴得璀燦迷人,亮如白晝的燈光下,這個世界上的人們開始了他們的夜生活。

據說就人的睡眠習慣而言,有兩種人:晚睡晚起的是貓頭鷹,早睡早起的是百靈鳥。

我一直以為自己屬於前者,因為晚上碼起字來常常是越幹精神頭越大,第二天若要早起比殺了我還難受。年輕的時候這樣的生活習慣還湊合,那時,睡眠就像瓶裝礦泉水,擰開帽JLM可享用。進入中年以後,入睡不那麼快了,而且半夜還會醒一下,有本來就不算長的俄式麵包還被挖了一個洞的感覺。早上仍然要去上班,每次被鬧鍾吵醒,都想不如做家庭主婦算了。

今年暑假,我的貓頭鷹生涯遭遇挑戰。上高中的兒子找了一份溫室的工作,早上7點就要上班,而且那個溫室恰好就在我上班的路上。每天早上送兒子去單位,我這個做老媽的義不容辭。第一天,偉大的母愛把我從睡夢中喚醒,簡單洗漱之後,精神抖擻地上路了。下午,又去溫室接了兒子一起回家。一天過得充實而幸福。不過,畢竟是一個longday啊,晚飯後散完步,再沒心思上網編小說,隻想上床看電視。電視是那種隻能收一個中央四套的小耳朵,不到10點半,眼皮子就打架了,哈欠一個接著一個,不得不告別《海峽兩岸》時事評論員的精彩解說,去周公那裏報到。一夜無夢到天明。第二天睜開眼睛一看6點整,還沒到鬧鍾設的點,於是從容,I起床,洗漱,帶兒子踏上征途。一連數天,皆是如此。雖然起得早,但因為前天晚上睡得也早,起床時基本是自然醒,毫不痛苦,白天精神也很好。想起父母經常念叨的,年輕時自己嗤之以鼻的“早睡早起身體好”的古訓,不由感歎:原來每一句民諺都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有著豐滿內容的啊。

事實上,“早睡早起身體好”在還給我們一個高品質的睡眠的同時還闡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保健原理呢。現代科學證明,人的身體是由很多各司其職的係統組成。為了保證這些係統正常工作,它們每天都需要一個修複時段。而至關重要的免疫係統,它的修複時段是晚上10點到10點半。這段時間如果我們還在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免疫係統就不能完全恢複。久而久之,免疫係統就像一個勞累過度總也得不到很好休息的人,最終積勞成疾,失去功能,各種疾病就乘機而入了。

想想電發明之前,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不就是最典型的“早睡早起”嗎?古人從不受失眠困擾,更不知憂鬱症為何物,跟他們這個習慣肯定有關係。因為人的神經係統其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耐用。輸入的信息太複雜,或者變化太多,它們就會紊亂,亂了以後再想恢複原來的秩序就不那麼容易。就像我們做實驗,一般一個實驗隻設一到兩個變量,這樣分析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結論也很清楚,變量多了,效果會互相幹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變量隻有一個——光照。我們的神經係統隻需要根據光照強度來決定大腦該興奮還是該抑製,操作起來很容易。

有了電就不同了。我們輸入大腦的變量除了光照強度,多出了一個光照時段。

而且這個光照時段的變化範圍可以很大。今天開party,大夥兒玩得開心了,弄到淩晨2點再睡也是可能的,明天沒什麼活動,晚上10點就可以睡了。神經就這麼扯啊拉的,時間一長就沒那麼大彈性了。因為上帝設計它的時候,是按照光照時段為常數來設計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