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五月,我在鬱金香花叢中走進了春天。
祝福古巴在飛機、高速火車已成為常規交通工具的今天,人的一生可以抵達的“別處”已數不勝數,但短短幾天的逗留就如故土般親切的地方大概不會很多。
聖誕節期間,去了一趟古巴,連去帶回,總共隻有8天,卻似乎神交已久。古巴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極好。那藍得炫目的海水,亮得耀眼的白沙灘,直指天空、在熱帶的微風中搖曳的棕櫚樹,和伸手可摘的椰子、芭蕉,詩意浪漫。而草垛的房頂,沒有紗窗的木頭百葉窗,沒有霓虹燈的街道,又讓她像美而不自知的女子,雖出落得國色天香,依然布衣素顏,如鄰家女孩般親切自然。
古巴很適合我這種“鈍”人。同一件商品,無論是在酒店,在機場,還是在當地小攤子上,價格沒大區別,基本不用擔心挨宰。而且貨真價實,不需要火眼金睛O古巴人無論男女,甚至連狗,臉上均是一副憨厚的神情,沒來由地滿足與自信。我曾百思不得其解,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古巴的物質算得上貧乏,國民的這種底氣從何而來?思考後的答案竟然是:還是社會主義好!國營大鍋飯,均貧富,人人有飯吃,沒有“得”的欲望,亦無“失”的恐懼,無欲無畏上島後去換錢,又發現另一個好。在銀行,剛排到窗口,電腦出故障了。大家就都停下來等。開始以為也就幾分鍾吧,誰知一等就是半小時。並不寬敞的大廳放滿了沙發,估計那些電腦還停留在d0s階段,這樣的罷工是常事。想去催,還沒開口,裏麵的大媽衝你做了個鬼臉,聳聳肩。還能說什麼?乖乖地回沙發聊天吧。現在流行慢生活,在加拿大,總也慢不下來,到了古巴,想不慢都不行,算是趕了一次時髦。
去服務台要地圖,回答“沒有了”,說得理直氣壯。專門接待外國遊客的酒店,小賣部的店員居然一句英語都不會,買雪茄和酒,為收據問題急得嗓子冒煙,肝肺發燥,那廂連句“對不起”都沒有。這才意識到,在這裏,顧客不是“上帝”。不做上帝有不做上帝的好,挑了半天不想買轉身就走,兩不相欠,成交了也沒被人算計的感覺。誰能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在餐廳吃著烤魚、煙草雞、肉丸子,以為這裏已與國際接軌,出了門看到當地居民提著蛇皮袋領土豆,方知自己正享受著“貴賓”待遇。吉普撒哈拉之旅,任由嶄新的吉普車在鄉村小路上顛簸,車沒散架,心卻有點發顫:不過付了區區七十加元,憑什麼糟踐這麼好的車?放眼大街上跑的破舊的中國奇利車,真想大喝一聲,古巴你傻呀,好東西全便宜了這些外國人!
在古巴,看到酒店門口全副武裝的保安,會想到“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參觀革命廣場,會想到天安門城樓上“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的宣言;用著CUC(古巴可兌換比索),會想到當年的友誼商店和兌換券;看到滿街淘寶的遊客,會想起中
門剛打開的時候,那些湧進開發區的外商。為了發展,當年的中國就像現在的古巴一樣,把自己最好的拱手端出,幾乎白送的土地,近於免費的人工,還有五年免征稅等優惠。當這些投資者賺得缽罐滿銀,中國的經濟也“騰飛”了。隻是,除了中國人,誰知道這個“騰飛”的代價?
從革命到改革,古巴正在走著一條與中國如此相似的路,我多麼希望這個充滿詩意的土地在富足之後不要沾上銅臭。我對天祈福,願若千年後披金戴銀後的美少婦古巴依然有一顆淳樸的心。
(原載《條報》副刊2011年2月1日)飼來讀書為哪般常聽朋友抱怨海外生活單調無趣,空閑時間沒法兒打發,問我怎麼辦。我說,讀書吧,王小波說過,人生是一條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書來消磨旅途。朋友說,我這個年齡哪裏還坐得下來讀書!似乎讀書是年輕人的專利。
朋友四十幾歲,工作穩定,無不良嗜好,兒女已成人,衣食無憂。生活中除了打點房前屋後的草坪,維修一下房頂漏水之類的小毛病,給兩輛車換換機油,每周一次的采購,時間上確實會有一些留白。中年正是人的一生中危機多發的季節,怎樣使用這些閑散時光,似乎真的成了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問題。事實上,在現代社會,隨著工作時間的縮短和閑暇的增加,一個人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取決於他如何消度閑暇。有人甚至提出,過去,教育的目標是為職業作準備,現在,教育應該為人們能夠有意義地利用閩暇時間作準備,使人們有能力在閑暇時間過一種有頭腦的生活。讀書,無疑是最理想的既經濟又健康的休閑方式。
最近在網上結識了幾位愛讀書的網友,他們對人生的深度思考讓我覺得成年人讀書的好處似乎不隻是消磨閑時這一條。正好這段時間在看周國平的散文集《各自的朝聖路》,在這本書裏,他談到讀書的意義。周國平說,讀書的愛好,能夠使人獲得一種更加開闊的眼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有讀書癖和沒有讀書癖的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所謂不同的世界,我的理解是:人活在世上,有三性,即生物性,靈性和神性。生物性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所共有的生存本能。人類對物質生活,生理快感的追求,衣食住行,男歡女愛,都屬於這個層麵。一個人,隻要不懶惰,哪怕一輩子洗碗,踩三輪車,他的生物性都能達到滿足。在社會福利很好的北美,即使什麼都不幹,政府發放的社會救濟都足以保證他溫飽有餘。
如果人類隻停留在生物性的層麵,大概像天上的飛鳥一樣會很幸福。可惜的是,神造人的時候,給了人特殊的使命,就是要人管理世間萬物。他用泥土按照他的形象捏出了亞當之後,對著他吹了一口氣。這口氣,讓人有了與神溝通的特性,這就是靈性。靈性,是裝在人心裏的良知,對善、惡的判別,和對成功、尊嚴、崇高、神聖的向往。人類從此不再滿足於物質的需要,而開始對精神價值展開孜孜不倦的追求。周國平說,靈魂是精神生活的真正所在地。
因為有了靈魂,同樣的生命,便有了不同的境界。有的人,一生都在物質旋渦裏沉淪,心靈早就迷失在物欲中,萎縮千涸。這樣的人無論他擁有多少財富,多少女人,都沒脫離生物性,跟那些善捕捉,會搭窩的鼴鼠沒有太大差別。另一些人,對物質生活要求甚低,卻無時不在思考活著的意義,人從哪裏來,往哪裏去等問題,他們的精神極為富有。對生命的終極思考產生信仰,信仰,是通往神性之路。
一本好書,是心靈成長的食糧,它能幫助人類從本能上升到理性,從肉體上升到精神。由於讀書,我們便有機會跨越時空去拜訪古代的智者,現代的老師,東方的神秘,西方的文明,傾聽那些偉大的靈魂發出的聲音。雨果說:“各種蠢髟,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融化。”宋朝詩人黃山穀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麵目可憎。”說的是同一個道理。宋朝的另一個詩人尤褒大概是一個書癡,他說:“饑讀之以為肉,寒讀之以為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讀書於他,簡直就是生命的全部。
如此看來,讀書的習慣實在跟年齡沒太大關係,而且相對於學生時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式的讀書,成年人讀書濾去了讀書心態中的功利成分,更加從容和享受,也更能體會文字的美感和韻味,以及文字背後蘊含的深意。
嚴文井在《嚴文井談讀書》一文中說:“書籍,在所有的動物裏麵,隻有人這種動物才能製造出來,讀書,人才更加像人。”我以為此言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