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3 / 3)

就在人們談中年色變,中年的婚姻也似乎被判了死刑的時候,放眼四周,也看到那麼一些化腐朽為神奇的中年夫妻,夫唱婦隨,讓人好不羨慕。追隨他們的生活軌跡,我發現,孩子離家後,他們一直在做一件事——成為彼此的玩伴和親人。他們一起去健身房,去做麵部護理,去旅遊。一起習拳練劍,唱歌跳舞。一方病了,另一方衣不解帶,悉心照顧,是最盡職的護士。他們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我們,中年,並不隻有危機,聰明人應該把它變成機遇。

事實上,上了婚姻這條賊船,危機就四伏著,隻不過到了中年,那些曾經牽製注意力的其他危機,像養育孩子、購車置房啦,求職、升遷、創業啦,已經淡去了,使得在這個過程中婚姻主體雙方各自的成長差異凸現出來,顯得觸目驚心。

心理學上有“三角化”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兩個人的關係,包括男女和婚姻關係,在本質上是不穩定的。因為它的結構方式,就決定了它的在本質上的不穩定性。而穩定的關係,一定是三角形的,及三角化的關係。這就好像在力學上,兩個點,由一條線連接起來,是不會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的。而三點,才會構成並穩定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結構。人際關係,也是如此。

這一理論認為:所有不出問題的兩者關係,都有某種第三個因素來平衡——把一部分能量轉移了出去,比如把一部分心思放在孩子事業上,或在有關的人際關係上。而所有出了問題的兩者關係,都有一個第三方因素,即“三角化關係”,如夫妻、子女、親友、人際關係等出矛盾,中間都插入了一個第三者。

對照這個理論,我發現那些聰明的夫妻,其實就是在孩子離家,這第三個角移去之後,很快為自己找到另一個支點——休閑健身。這是除去養育子女之外又一項他們可以一同去做的事情。任何一個關注生活質量的中年人都不會忽視自身的健康,而夫妻一起休閑健身,相互關愛,穩固彼此曾經淡化的情人關係,正是建立一個好的“三角化”,避免壞的“三角化”的絕招。

這個不受幹擾的二人世界應該是婚姻關係的另一個童要時期——愛情轉化為親情階段。因為自從跨入婚姻殿堂,和緊隨其後孩子的不請自來,他們就成了清潔工、保姆、司機,唯獨不是情人,他們的時間被瓜分為接送孩子上課、瞧醫生、參加生日party,唯獨缺少獨處時光。因此當大多數的男女在為一些生活小事糾纏不休,消耗內能的時候,這些智慧的中年人已經踏上了走入對方心湖、成為對方親人的浪漫之旅。

過去聽那些蹚過中年婚姻險灘的幸存者談到把愛情轉化為親情的觀點,心裏是不屑的,愛情就是愛情,親情怎可代替愛情?!現在才知道人到中年,夫妻間若能順利地把愛情轉化為唇齒相依的親情,是婚姻的最高境界。因為愛情像燦爛的煙花,美則美矣,壽命太短,親情是最滋養人的溫開水,可以解渴,亦可解乏,還能去汙,讓人沉浸其中,忘掉時間,不知不覺中已到了繩子的另一端。

試著在中年時期成為他/她那隻握著沒多少感覺,砍了卻會疼的右手吧,如果你想擁有一個“與子偕老”的伴兒的話。

(原載《價報》副刊2011年6月3曰)十施篇??母性十足^^搖搖籃的手撼動世界為人母不能不盡責在家做“三陪”

沒想到我這個崇尚個人奮鬥的職業女性在家會淪為“三陪”。豈止三陪,細數起來怕是五陪六陪也不止呢。

家有一夫一子。夫已年過不惑。子小小少年,尚未擺脫戀母情結。這兩位一色兒的寸頭。每天下班回家就隻見兩個圓圓的黑腦袋在眼前晃悠。我這唯一的異性在成為少數民族的同時也升格為珍稀動物。家裏的兩個男子漢“爭風吃醋”,不是嫌我跟他說話太少,就是抱怨陪對方聊天太多。把我本來就少得可憐的業餘時間瓜分得幹幹淨淨。

陪兒子學習是每日必做的功課。老師要求家長每天聽孩子朗讀一段章節小說。我心說你英文重要,我母語也不能忘,就自作主張外加一段漢語百科。兒子可沒我這麼濃的愛國情懷,每次一讓讀額外的這一段就討價還價。由於他不配合,讀書時間無形中從半小時延長到40分鍾。除了讀書,還時不時有家庭作業拿回來。兒子做作業的時候,我得坐在書房裏看書隨時幫助解決疑難問題,以防這小子叫兩聲沒人理就不懂裝懂蒙混過關。偶爾遇到沒作業,還乘機塞幾道應用題幫他腦子繞繞彎,否則準被老師教成個傻老外。

陪兒子踢球是左鄰右舍的一道風景。每天吃完晚飯,兒子嘴一抹就拉上我蹦蹦跳跳地去路頭小學校的足球場踢球。他跑得快,踢前鋒和前衛得天獨厚。搶球時那不要命的勁兒像極了他那球場上的亡命徒老爸。按說這陪練的活兒也輪不上我,他爸年輕時正經踢過幾天球,是個現成的教練。可惜訓練太成人化,踢了幾次就被兒子炒了魷魚。從此兒子黏上了我這個對足球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沒想到這麼陪還真陪對了路。在我眼裏,兒子的每一腳是那麼地道,SP麼精彩。一聲聲驚歎中兒子的自信成長起來了。他後來踢進了溫莎代表隊我這個陪練功不可沒。

兒子對Lego(樂高積木)的興趣也是我“陪”出來的。買回第一套Lego時我就發現這看上去很普通的塑料塊拚起來竟這麼多變化,真是培養孩子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絕好玩具。雖說他玩起Lego來半天不挪窩,不用我盯著,為了保持他這個愛好,還是搭進去不少時間。比如上次Lego的“登上火星”大賽,我為他拍參賽作品用了整整一個周末。平時遇到他有什麼構思比較巧的設計,我也不厭其煩地拍下來寄給Lego雜誌。選角度,調焦距,為了拍出他的獨具匠心,常常隊在地上折騰半天,真不是件輕鬆活兒。今年兒子如願以償被選進學校的Lego倶樂部,開始設計電腦編程的機器人。這當然是我“陪玩”的結果。

兒子學鋼琴,我這個當媽的經曆了一個由“陪”到“不陪”的過程。開始時,那是百分之百的“陪學,陪練”:老師上課時,我坐在旁邊,回家練習時,我不離左右。後來老師說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家長不必一塊兒聽課。我也樂得有點自己的時間,於是得寸進尺跟兒子商量,這“陪練”是否也可取消。不想這小子滿口答應。他可能早煩了媽媽像個周扒皮似的盯著他幹活c我說這意味著從今天起老師講的內容媽媽一概不知,如有困難自己設法解決。他像個大孩子似的滿臉莊重地點點頭。這以後,我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時間聽到客廳傳來那愈來愈悅耳的琴聲O花了這麼多時間在兒子身上,剩下的已經不多了。好在丈夫的要求也不高,隻要陪他看看錄像就行。出來時間長了難免會有文化饑渴。君不見同胞回國帶回的不再是衣服、土特產,而是整箱的中文電影、電視連續劇和書籍。這些精神食糧有如一股甘泉在北美這片中國文化的沙漠上營造了一塊綠洲。這幾年,我陪丈夫在電視機前第一時間內分享著國內同胞的喜怒哀樂。

不知不覺中,“陪”已經占據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成為我家居生活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