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名食眾多,不少帶有曆史的煙塵,相當古老。像陝西的葫蘆雞、商芝肉、金錢發菜、帶把肘子、牛羊肉泡饃、石子饃、甑糕、油潑麵、《仿唐宴》和《餃子宴》;甘肅的百合雞絲、清蒸鴿子魚、蘭州烤豬、手抓羊肉、牛肉拉麵、泡兒油糕、一捆柴、高擔羊肉、《鞏昌十二體》和《金鯉席》;青海的蟲草雪雞、蜂爾裏脊、人參羊筋、糖醋湟魚、鍋饃、甜醅、馬雜碎、羊肉炒麵片等,此外,這裏的西鳳酒、黃桂稠酒、當歸酒、隴南春、伊梨特曲、枸杞酒、白葡萄酒、紫陽茶、奶茶、三炮台八寶茶、參茸茶;黑米飲料和哈密瓜汁,也都馳譽一方。
西南人的飲食口味
西南地區位於我國的西南邊陲。它是一個經濟潛力極大、自然風光雄奇、民俗風情豐富、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風水寶地。
從膳食結構看,西南地區的居民重視大米和糯米,兼食小麥,玉米、紅苕、蠶豆、青稞、蕎麥、土豆、紅稗和高梁,還有些少數民族采取野生植物的根莖以代糧。其中,米製品小吃很有名氣,米線鮮香,糌粑特異、糍粑、粽粑、竹筒飯、荷葉包飯、芭蕉葉包飯多用於待客,“天府小吃席”馳譽一方。一年四季都有蔬菜或野菜,或鮮炒或醃漬。肉類食品平常僅是點綴,但年節的消耗量大,許多山區人家都有“殺年豬”的習俗,往往是吃一半,留一半,在火塘上熏掛。野生草木的利用尤為充分,擅長粗料細做,“長流水,不斷線”,食物構成較為合理,吃得香美而不奢靡。
西南是川菜的“勢力範圍”。菜路廣,佐料多,有“料出雲貴”、“味在四川”、“吃在山城(重慶)”的定評。這一帶的人飲食上有如下嗜好:一是普遍愛辣,“寧可無菜,不可缺椒”,越辣越香美,越辣越“安逸”。二是大多喜酸,“3天不吃酸,走路打轉轉(步伐不穩之意)”,有些酸菜醃藏十餘年,其酸味不亞於山西的老陳醋。三是偏好複合味,味多、味廣、味厚、味濃,在國內獨創出家常味、魚香味、陳皮味、荔枝味等23種複合味型,為其它大區的廚師歎服。四是強調飲撰的平民文化色彩,要求價廉物美,經濟實惠,並以“雜燴席”、“火鍋席”獨領風騷。
西南還有“雲煙、貴酒、川果、藏藥”這“四絕”。不僅有茅台、五糧液、滬州特曲、劍南春、全興大曲、董酒、習酒等名釀;就是少數民族山寨,每戶每年都要釀製土酒三、五百斤,當地人的豪飲之風世公認。
華東人的飲食口味
華東地區位於我國的東南部,史稱“江南”或“江東”,全境頗像一隻“高跟靴” 。
華東居民習以大米為主食,間吃麵粉,雜糧甚少,偶而食之,也是隻調劑一下口味。他們擅長烹製糕、米團、糯米做的元宵獨具特色。日習三餐,有時還“過中”或“宵夜”;平時大多不斷葷,節假日食譜更精約,有葷有素,幹稀調配。蔬果四時供應充裕,雞鴨魚肉每月不缺,嗜好海鮮與野味,城鎮居民多有吃零食的習慣。其口味大多清淡,略帶微甜,一般不吃辣椒、大蔥、生蒜和老醋;有生食、冷食 之古風,熗蝦、醉蟹、燙毛蚶、生魚片都受歡迎。水果多,炒貨多,小吃多;習飲黃酒與葡萄酒;愛喝綠茶或烏龍茶;卷煙大都平和,重視“雲煙”而不太喜歡“洋煙”,講究檔次;喜食糖果、糕點、蜜餞和冷飲。
華東一帶的烹調水平較高。蘇菜躋身“四大菜係”,精妙的刀工獨領風騷;浙菜風行南宋,是“南食”的台柱;徽菜“因商而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滬菜後來者居上,有執中華食壇牛耳之趨勢。這一帶製菜技法全麵,組配謹嚴,刀法灑脫,以燒、炒、蒸、燉見長,調理魚鮮和禽畜有很深的功力,尤以色調的秀雅、菜型的清麗和肴饌中蘊含的文化氣質而著稱。至於家庭飯菜,也精細濟楚,四五口之家,多為四菜一湯兩道主食的格局,飯碗小而菜盤大,食量較小,大都不勝酒力。各家的餐具、酒具、茶具 、多是成龍配套的,比較講究。
更重要的是,當地居家宴客則注重食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講究“多吃少滋味 、少吃多滋味”,突出節令,注重時尚,強調“冰盤牙箸、美酒精肴”,“疏泉疊石、清風朗月”,這種品味情趣和藝術氛圍是其它大區難以比擬的。由於將珍饈佳 肴、水鄉園林和精約文雅的食藝集於一體,展示出文士的飲食的文化風格,故而人們在進餐時不僅得到物質上歡快享受,而且在精神上亦受到美的熏陶,可以暢神悅情,淨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