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前奏(3 / 3)

“我們已經往廟灘嶺潛伏了多少人?”林縛問道,“若是給敵哨發覺,能守住多少時間?”

“此時潛伏到廟灘嶺有六十一人;一旦架成索道,在天亮之前包括甲械在內,能送一營精銳過去,”黃祖禹說道,“敵從襄陽往穀城的驛道在廟灘嶺南,他們考慮利用廟灘嶺與荊山之間的夾穀阻擊我從南麵追擊來的兵馬,故而其營壘築在廟灘嶺的東南麓穀口位置,而我們要架設的過江索道則在廟灘嶺西北角的山門岩接駁對岸,敵軍聞警走陸路趕來,要繞走四十裏地。這麼長的時間裏,能叫我們將一營精銳送過去,並在山門石南側建立的防禦陣地……”

“那好,我便在樊城等著你們的勝捷!”林縛說道,看向高宗庭,“宗庭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高宗庭笑了笑,叫羅文虎等幾個軍情司的指揮參軍留下來,他與周普陪同林縛返回樊城去;林縛是過來巡視前壘的,說不定敵軍在外圍也有斥候潛伏過來,他與林縛要在這邊停留時間過去,很容易引起敵軍不必要的警覺。

林縛南返回,陳漬、黃祖禹返回西翼的前壘營地,羅文虎隨唐希泰留在龍爪岩北側的山坳裏。這裏看上去像是黃龍灘前壘的輜營,實際上千人馬都在為龍爪石河段之上架設懸索橋做了好幾天的準備。

之所以選擇對峙的山門岩架懸索橋,除了能饒開敵軍的視線以及湍急的水流叫敵水軍戰船難以長時間停留之外,還有一個關鍵性原因就是山門岩之後的密林裏生有能捆綁懸索的巨木,是天然的鎖住懸索的固定物。

為了遷就對岸的地形,北岸就隻能選擇了龍爪岩。

龍爪岩上寸草不生,沒有固定懸索的巨木,靠江側往懸石裏鑿洞又容易引起水上敵巡船的注意,故而將鐵樁插入巨岩之後的石隙裏,熔數萬斤鐵水緩慢的澆入石隙之中,將鐵樁與巨岩生根一般連成一體。

走下岩背,十三根高約四丈的工字形鐵柱有如生根一般豎立在那裏,羅文虎暗自感慨:換了別家勢力,不要說架懸索橋了,短短七八天裏,將這十三根鐵柱生根一般的豎在這裏都沒有可能。

可笑羅獻成臨死之前竟然還想割隨州為王!

這麼湍急的水流,即使兩岸有固定物,想直接架設浮橋都是極難;即使水流衝不毀浮橋,敵軍在上遊搞幾艘船裝滿土石,也是一衝即毀;不過,在水麵及對岸都為敵軍控製範圍,架設懸於水麵之上的懸索橋又談何容易?

當世在峽江之間架設索道或懸索橋:一般不能使用麻繩,麻繩太軟,拉開三四百步長,繩就會直接蕩到水麵上,那就成了浮橋。使用鐵索鏈也不成,環環相結的鐵環索太沉。

懸橋與浮橋對鐵索的拉力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浮橋有浮舟為底,將鐵索托住,主要是抗擊水流對浮橋的衝力;而一根重於數千斤的鐵索繃直懸於水麵之上,鐵索對兩岸鎖橋固定的直接拉力,就將大到驚人的程度,而鐵索自身的強度能不能承受這麼強的拉力也是個疑問。更不要說還要叫人畜能行走其上了,很容易直接將鐵索橋壓垮掉。

當世在溪河之上造索橋,通常使質量輕而強度及剛性都頗強的竹索。不過就算一夜之間能從龍爪岩與對岸的山門岩之間架起竹質懸索,就算懸索繃得極直,一點不蕩下來,離水麵也隻有十四五丈。敵軍控製水麵,船從竹質索道之下而過,舉火便能燒之……

在看到淮東所產的鐵絲繩之前,羅文虎怎麼也無法想象淮東軍能在龍爪岩與山門岩之間先造索道、再造懸索橋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