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上) 獻策(2 / 3)

“不然,陛下,臣以為胡相國之言謬也。”郭璞聽胡維庸如此貶低武安國,在文官隊末挺身而出。“殷周之盛,詩書之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聖人治世,首要富民,《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商乃互通有無,使財富流動增長之力。農、工、商、虞本為一體,皆富民之政也。省征發,以厚農而資商;輕稅市,以厚商而利農。…. 固興商富市,不滿於土之人必有出路,商興而國之賦稅必增,國力也得助力。害群之劣馬亦馬也,馴用得當可當他用也,大凡能為劣馬者,其氣力反而強於中下之馬,調用得當自能化害為利。人力流動則宗法勢力必然削減,國家穩定必然加強。自古興事多起於野,次起於官,再次起於教,而未有起於商者,蓋因商與農相較本無生存之虞,而與官相較行事以利記而不以權重,與教相較而因其善計而不愚,故科舉乃官中之流水,商乃民中之流水也。.”郭璞的儒學造詣不在宋廉之下,掉起書包來決不含糊。一番說辭繞來繞去,讓胡維庸等人想要反駁,也一時不知如何下手。

朱元璋見雙方爭執不下,把目光轉向了太師李善長。李善長在朱元璋帳下多年,曾獻“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見,正是憑借他這個原則性的建議,朱元璋取得了天下。他本來為丞相,因不願介入眾臣的意氣之爭,自洪武四年就告病退居到太師的職位上,輕易不再發表任何意見。見朱元璋看向自己,出班說道:“臣以為,平遼侯所言乃霸道,陳大夫所言為王道,皆可取,陛下可度時勢而納。”

“廢話,老狐狸”朱元璋見李善長把皮球給自己踢了回來,心中暗罵。緊緊逼問道:“太師以為,此際時勢若何”。

李善長見推脫不過,硬著頭皮回答道:“收遼東,平海寇,勢在必行,然我朝去歲才征蒙古,士卒疲憊,不宜倉卒。陛下可先禮後兵…..”。他的文騶騶的話讓武安國一頭霧水,仔細想了,才明白他的建議是先給高麗和日本下一個最後通牒,如果對方識相則好,不識相,則兵戎相見。“這不和老美差不多麼”武安國笑著想“看來這個每天上朝好像睡不醒的太師不像表麵上那麼簡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鬥,本來就沒有道義可言,但這老頭居然把威逼利誘的事搞得名正言順,實在是******高”。

再接著聽下去,武安國對李善長更加佩服,這個老狐狸的建議居然是:建海衛,興海關可以,陸地上建海關也是好辦法。明朝物品充足,可以用海關準許相關貨物出口與否製約屬國乖乖俯首聽命。農、工、商、虞四民平等亦無不可,但明朝本來就沒有說過四民不平等,不必為平不平等再起爭執。至於武安國等人提出興工商和實現四民平等的具體辦法,不如先在北平等燕王的治下先試試,看看效果如何再做定奪。但北征遼東的軍費,則要這些‘試驗田’獨自承擔,朝廷不支付。海衛亦如此,所用海衛費用從海關收入中劃撥。一番剖析不但照顧了胡維庸等人的情麵,又變相的部分支持了武安國的計劃。同時采用了開辦“特區”,逐步試驗的方法,規避了新政策帶來的風險。正好符合朱原璋既想嚐嚐果子的酸甜,又不願意冒風險的心理。

“薑還是老的辣”!朱元璋在龍椅上微微點頭,“老家夥,看來不逼你你永遠不會說實話”。李善長的建議可以說讓他百分之百滿意,看來百官對此也無可挑剔。他掃視了一眼群臣,大聲宣布了庭議的結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