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王守仁的思想(3 / 3)

聽到王守仁的這句話之後,朱厚照反而來了興趣。

如果他不出什麼新鮮的東西來,才會讓朱厚照失望。現在他有了想法,這也是朱厚照希望看到的。

於是朱厚照連忙開口道:“沒有關係,盡管。無論你什麼,本宮都不會怪你。”

“臣謝太子殿下。”王守仁連忙恭敬的道。

略微沉吟了片刻,王守仁這才道:“太子殿下曾經教導過臣,要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不要局限於一家之言。於是臣這些年就看了不少書,加上臣這些年在西北,在草原,也算是有一些感悟。”

“可是感悟越來越多,臣卻覺得心裏麵越來越迷糊。與以往所學相互比較,又在書海之中不斷的尋找,可是卻沒有讓臣找到解決的辦法。”

“偶然的一次機會,臣看到了一本書,反而讓臣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想法。”

聽到王守仁的這句話,朱厚照頓時就來了興趣,然後連忙問他:“是什麼書?”

王守仁不敢隱瞞,連忙道:“回太子殿下,是荀子。”

“當時臣心中迷惑,無法解答,於是開始翻找各種書籍。在看到荀子的時候,似乎心中的疑惑就被解開了。”

“臣年少之時,曾經格過竹子,雖然堅持了七七夜,但是卻並沒有什麼感悟,甚至還把自己給弄病了。”

“臣一度曾經懷疑過,是不是因為臣的賦不夠。於是臣開始越發精研學問,也考上了進士,後來也與很多讀書人一起探討過,但是終究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也沒有人能夠為臣解答心中的疑惑。”

“可是在看到荀子的時候,臣反而有了感悟。”完這句話之後,王守仁就沒有再開口了。

他在等朱厚照,因為已經到這個地步上了,他需要朱厚照讓他繼續。

因為接下來的話就有一些不合常理了,甚至現在的話也不被主流所接受了。

原因也很簡單,現在的文人信奉的是孔孟,甚是孟子更重要一些,反而荀子沒有人信奉,甚至已經快被視為異端了。

這件事情朱厚照也知道,現在主流的思想絕對不是荀子,甚至對荀子排斥的非常多。

當然,這種情況是出現在宋朝以後。在宋朝以前,更多的是推崇荀子,反而孟子的思想沒有被主流所接受。

一直到了宋朝,孟子才逐漸成為主流。

至於開端,那就是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

朱熹還寫了一本四書集注,成為了現在科學的考題,可見其中的地位。

宋神宗熙寧四年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鄭

元豐六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

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

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至順元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在明清兩代,官方規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聖人立言”。於是,《孟子》一書便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之一。

這裏麵還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是大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他要把孟子弄出孔廟去,認為孟子的學才是異端。

朱元璋輯傭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裏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等。

朱元璋曾“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並詔告下孟子的不少言論“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

次日錢唐上疏力爭勸阻,加之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無光,於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諭旨:“孟子辯異端,辟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