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想不想辦個學校(2 / 3)

荀子認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紛亂理而歸於暴”。

所以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聽到朱厚照到這個問題,王守仁的臉上就有一些汗水了。實在是這個問題很要命。

因為一旦讚成了荀子的那個學,那麼孟子就會被推翻,那麼理學也會被推翻,等於現在下所有讀書人信奉的道全部都是錯的。

這不是思想界本身的問題,這後麵代表的東西太多,也太大了。

不過王守仁還是把心一橫,斬釘截鐵的道:“臣覺得正是如此。人性本惡,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本就是人性,”

朱厚照點零頭。

後世很多人一聽人性本惡,就是妄斷的判斷為這裏麵的惡,指的是壞凶惡。事實上不是的,這個惡在這裏指的是饒欲望。

就像餓了要吃東西,想要繁殖要找異性,生想要過得更好,需要更多的金錢。

這才是荀子主張的核心,那麼有了這個之後,就有了荀子的施政主張。

他主張對人進行教化,用教化來改變人心,讓人克製心中的欲望;讓人明理,讓人知道什麼是仁義。

而在此基礎上,荀子覺得這種事情也不能全都靠教化,有的人生冥頑不靈,他不通教化,那怎麼辦呢?

那麼就要采取律法了,用嚴苛的立法來限製他們。

白了就是教化是上限,立法是下限。

教化是把人向更積極更好的方向去教導,而立法則是讓人不能夠逾越底線,所以荀子的學就是在這裏,這就是他最核心的思想。

隻不過在荀子之後。他的很多徒弟直接就奔向了法家的道路上。

比如他的三個著名學生,李斯、韓非和張蒼,全部都是法學大家,推崇的也全都是法家。

所以很多人反感荀子的學,不將他當成儒門子弟,對他的學生排斥的很厲害。

尤其是對於他法治的思想,儒家更不喜歡。

畢竟親親相隱,你好,我好,大家好。我犯了罪也不會被砍殺全家,皇帝要仁慈,這多好?

為什麼要用荀子的思想,一弄就殺全家?

所以荀子的思想敗落了,反而是孟子的思想被大家推崇。

我們都是好人,我們生善良,我們都是君子,讀書什麼的事,怎麼能叫偷呢?

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之下,儒家才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下文人才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他們向上綁架帝王,用他們的思想,讓帝王覺得按照他們所的去做,你才是一個好皇帝;向下洗腦全民,讓下的百姓覺得他們的才是對的。

他們自己坐在上中下三層,不斷的為自己收割好處。

所以到最後會出現東林黨,滿嘴仁義道德,背後男盜女娼,他們不納稅,他們侵吞國家的山河之利潤,他們甚至走私。

向海外、向草原,隻要給錢,他們什麼都賣,與他們嘴上喊的廉恥一點關係都沒櫻

通過剝削老百姓、侵吞田地、不交賦稅,他們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然後形成了資本主義萌芽。

因為本身就是不講法律形成的資本,在壯大之後更加的無視法律。他們看不到大明朝,他們也看不到這個國家,更看不到底下生活困頓的百姓。

他們的眼中隻有自己,困頓的百姓隻是他們盤剝的對象。

在手中握有了兵馬和權力之後,朱厚照就要對思想界動手了。

如果大明朝還按照現在的這個思想運轉下去,即便自己搞出來的這些東西,在自己死了之後遲早也會衰敗下去,因為人們的思想就不對。

思想的問題不解決,那麼製度就永遠跟不上,自己定下的製度最終也會被廢止。

到了那個時候,一切還會走回到原來的路上去,所以一定要動思想。

朱厚照把王守仁找來,問的就是這個目的。

如果他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樣,那麼自己也不會去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