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提倡施仁政以德治國(1 / 1)

孔子還提出對統治者個人修養的要求,要求他們“率己正人”,做社會的表率、百姓的榜樣。

一天,弟子們就仁德方麵的學問又向老師請教。子貢首先提出問題:“老師時常教導我們,要學好本領,為治理好國家出力。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

孔子鄭重地說:“以仁德治國,便能取得黎民百姓的信任、治理好國家。”

公冶長問:“為什麼靠仁德能治理好國家?”

孔子說:“一個國家若以仁德治國,執政者自身必須是德行高的仁義之人,能用仁德教化、安撫、動員、使用百姓。相應的,就會依據周禮為國家製定出好章程,選用賢明大夫,各級官吏精心為百姓辦事。這樣,就會政通人和、內部安定、國富民強。”

子路問:“我所知道的是,許多國家的君侯和要員都是崇尚武力,廢棄禮儀,排異害賢,三皇五帝到如今,何人以仁德治國?提出以仁德治國,在本源上有何依據?”

孔子說:“仲由啊!你曾多次與同學討論重要曆史人物和重大曆史事件,但你沒能從根本上思考我提出的以仁德治國的主張,這叫數典忘祖呀!”

孔子批評子路之後,嚴肅地向弟子們宣講:“要說依據,應追溯兩個方麵:其一,記載堯、舜禪讓事跡的《堯典》、《舜典》和周公製定的典章製度,是以仁德治國的文字依據。其二,從實例上講,也不乏以仁德治國者。據傳,堯曾任用四位賢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掌管四季農事安排,製定曆法,實施利於民生的政令。他還通過詢問四嶽的尊長,請他們舉賢。四嶽尊長一致推薦舜,堯認定舜有仁德之賢,對其考察四年之後,定為繼任人,命他攝位行政,幫助辦事,而不讓自己不賢的兒子繼位。”

“舜六十一歲繼位後,巡行四方,依掌握的真憑實據,接連消滅了鯀、共工、兜和三苗四個凶惡的壞人,為民除了‘四害’。他還學習堯禪讓的做法,精心治理民事,考察賢人,年老時選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後禪位於禹。”

“禹以勤政為民著稱。在治水十三年中,三次經過家門都沒回家去看看。他用自己勤政的行為為黎民百姓改善了生活的環境。堯、舜、禹皆貴為天子,但他們都節衣縮食、深居簡出、不圖享樂、為民著想,他們不愧為以仁德治國的先賢榜樣!”

閔子騫問:“既然如此,我們怎樣做才能真正學好、用好仁德?”

孔子懇切地回答:“要學好、用好仁德,必須講忠恕,以寬容、善良之心處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德治,其實質是人治。大體上包含兩個層次的意義:一是首先解決治人者自身的德行修養問題,二是解決治於人者的問題。

“德治”是治理者的內在德性、人格修養在國家治理中的體現,即所謂的儒家理想人格的最終目標:“內聖外王”之學。

在孔子那裏,“內聖”與“外王”是相對統一著的,其原因在於遠古原始傳統本以源於宗教巫師的氏族首領本人的典範風儀、道德規範來進行等級統治,一切成文或不成文的客觀法規比較起來是次要的。因此,就有了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所處的時代,諸侯割據,王室衰敗,禮崩樂壞,中國麵臨四分五裂的局麵,社會關係發生激烈的動蕩,因而我們不難理解孔子的“鬱鬱乎文哉”和“吾從周”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