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做仁人君子的楷模(1 / 2)

作為教育家的孔子,一個經常性的問題迫使他不斷思索:培養自己的弟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以適應社會的需要並進而從事對社會的改造?經過不斷的探索,這時他終於有了自己的理想的人格楷模,那就是做一個仁人君子。

在孔子看來,仁人君子不僅要有宏遠的理想和對於這種理想的執著追求,而且更要通過長期不倦的自身修養實現崇高的君子人格。這種仁人君子忠於自己的理想,相信自己的價值,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使自己的行動符合仁義的原則。

孔子認為,先義後利,利必須符合義是君子的價值取向。先利後義,攫取不義之財是小人的本性表現。孔子心目中的君子還必須言行一致,使自己的思想既能正確地指導道德實踐和政治人生方麵的活動,又能使這種活動帶來預期的結果,達到動機和效果的統一。他認為君子的言論必然能夠切實可行。

不過,孔子也看到,由於人的認識是有局限的,有時判斷並不準確,看來是正確思想指導下的行動也不見得帶來預期效果。所以君子必須謹言慎行,多做少說或光做不說。

因此,孔子既反對誇誇其談,自吹自擂,言而無行,言過其行,要求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切切實實幹出成績;又反對頑固不化,盲目蠻幹,不撞南牆不回頭,明知不對也硬幹的作風。要求君子謹慎求實,隨時準備修正自己的言行,老老實實地改正錯誤。

那種說了就信守不移,幹起來死不回頭的做法,表麵上看似乎維護了自己言行一致的形象,實際上是一種不計後果的蠢行,不值得提倡。

總之,君子一定要敢於堅持真理,也必須隨時修正錯誤。要求君子盡量與社會上的各類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他廣泛論述了君子與國君、朋友、父母、兄弟以及其他人相處的關係,特別強調“禮”對這種關係的約束。

這就要求,對親族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要厚道,對國君和上級不僭越、不獻媚,對下級不盛氣淩人和威脅利誘。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別人的壞事。

因此,他非常讚賞晏嬰“和而不同”的見解。他說道:

君子追求和諧而不盲目附和,小人盲目附和而不追求和諧。

對自己的學生,孔子從不要求他們事事附和,亦步亦趨地跟在自己的後邊做應聲蟲,而是希望他們對自己的學說、思想隨時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對自己最鍾愛的弟子顏回多次讚揚,對顏回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他從來未向自己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見。

孔子並非要君子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立性而事事與別人作對。在不與惡勢力、錯誤觀念同流合汙的前提下,在“和而不同”的原則基礎上,他要求君子盡量與社會上的各類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一次,子貢請教:“君子也有所憎惡嗎?”

孔子說:“有憎惡:憎惡張揚別人壞處的人,憎惡居下位而誹謗居上位的人,憎惡勇敢而無理的人,憎惡果敢而頑固的人。總之,隻要在禮所約束的範圍內,就采取與人為善的態度,盡最大努力建立一個和諧、親善的人際關係。”

對於孔子的觀點,衛國有個叫棘子成的大夫很不理解,他說:“君子隻要有好的本質就可以了,何必講究文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