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做仁人君子的楷模(2 / 2)

子貢根據孔子的理論反駁他說:“你這樣談論君子,真是太遺憾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如同質,質如同文,文和質一樣重要。假如去掉了毛,虎豹的皮與犬羊的皮也就很難區別了。”

孔子以君子自居,他除了注重自己的品格修養外,也十分注意以禮來規範自己包括飲食起居在內的一切活動,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都符合禮的要求。

《論語·鄉黨》較集中地記載了孔子的舉止風度:

國君召見時,孔子不等駕好馬車就先步行走出去。他步入朝廷大門時,恭敬謹慎,像是沒有容身之地似的。

他不在門中間站立,進門時不踏門檻,經過君主的座位時,麵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快。說起話來,好像氣力不足似的。

他提起衣擺升堂,恭敬持重,緊屏呼吸,就像不喘息一般。由朝堂出來,走向一級台階,臉色才舒展開來,表現出怡然自得的樣子。下完台階,快步向前走,就像鳥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又顯得恭謹有禮了。

上朝,國君不在場,同上大夫談話理直氣壯;同下大夫談話,和顏悅色;國君在場,他局促不安,小心謹慎。

魯國國君召見孔子,讓他接待賓客,孔子臉色變得矜持莊重,腳步也加快起來。他向站立兩旁的人不停地拱手作揖,衣裳向前或向後擺動著。

賓客辭別後,他一定向君主回報說:“賓客已走遠了。”國君賜給孔子熟食,他一定擺正坐席先嚐一嚐。國君賜給生肉,他一定煮熟供奉祖先。國君賜給活物,他一定要養起來。

侍奉國君吃飯,在舉行飯前祭禮時,他要先嚐一嚐。出使鄰國,舉行典禮時手執玉圭,恭敬謹慎,好像舉不起來似的。向上舉,像是作揖,垂下來,像是在交給別人。

麵色莊嚴,如同作戰一般。步履密小,好像沿著一條線走過。在贈獻禮物時,和顏悅色。私下會見時,輕鬆愉快。孔子也十分注意與鄉人交往的禮節,和本鄉人一道飲酒,出去時先讓老人,然後自己才出去。

在鄉人舉行迎神驅鬼儀式時,他一定身穿朝服立於東階之上。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平時關係密切的,也一定變得嚴肅莊重。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平常彼此熟悉,也一定有禮貌。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把身子微向前俯,遇見背負圖籍的人也是如此。

孔子對個人的飲食起居也一絲不苟。坐席放得不正,他不坐。吃飯時不說話,睡覺前不聊天。在吃飯時,即使是粗食菜羹,也一定拿它祭一祭,而且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虔誠。孔子上車時,一定先端端正正地站好,然後拉著車綏上去。在車內,不回頭看,不很快地說話,不用手指指點點。

孔子的風度舉止似乎有一些刻板、迂腐之嫌,但在孔子本人卻是誠心誠意,出自本心,絲毫不存在虛偽做作之態。他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別人做榜樣,樹立一個儒者君子之風的典範。

孔子自己身體力行,以君子自律,以培養一批具有君子人格的學生為己任,希望在春秋時期的社會政治改革潮流中,實踐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震古爍今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