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五天的時間裏,各路諸侯一一前來。從速度來看,各路壯士剿滅董卓十分心切,激情也十分高漲。各路諸侯左右前後接連下寨,連接起來二百餘裏。用公孫瓚的話說,規模空前,影響絕後。我們去的最早,曹操接待;正如劉備所說,此人一言一行,均有英雄氣概。
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對我和張飛不了解,但竟是推崇備至。情不自禁,我和張飛都喜歡結交這樣的朋友。隻是,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
劉備說,別看我和他彼此不了解,但此人的眼光不下於我。
每天閑暇無事,劉備都會毫不張揚地出去轉轉;對於他來講,重要的好像不是剿滅董卓,而是交朋友。我有些疑問,請他說明原因。
“這次出來,我們隻想鍛煉一下隊伍。”他一邊說,一邊把一個名單拿出來,“你以為,這麼多路諸侯都過來就會嚇住董卓嗎?”
“嚇住?我們可是要鏟除他!”
劉備笑起來。“看看我對這多路諸侯的評語,你就明白了。”
張飛也湊過來看。評語如下:
第一部,南陽太守袁術,眼高手低,心胸狹隘。
第二部,冀州刺史韓馥,固執己見,中規中矩。
第三部,豫州刺史孔伷,左右逢源,瞻前顧後。
第四部,兗州刺史劉岱,貪汙腐化,意氣用事。
第五部,河內太守王匡,忠厚老實,不思進取。
第六部,陳留太守張邈,酗酒無度,虐待部下。
第七部,東郡太守喬瑁,外強中幹,表裏不一。
第八部,山陽太守袁遺,無勇無謀,優柔寡斷。
第九部,濟北相令鮑信,言而無信,行而無果。
第十部,北海太守孔融,忠烈犯上,有始無終。
第十一部,廣陵太守張超,擅殺無辜,民兵皆怨。
第十二部,徐州刺史陶謙,淳樸愛民,身老體衰。
第十三部,西涼太守馬騰,誌大才疏,好高騖遠。
第十四部,北平相公孫瓚,心高氣傲,獨斷專行。
第十五部,上黨太守張揚,火燒脾氣,一日三變。
第十六部,長沙太守孫堅,年輕氣盛,有勇無謀。
第十七部,渤海太守袁紹,多疑少信,目光短淺。
第十八部,陳留村長曹操,誌向遠大,膽識兼備。
“大哥,你怎麼隻誇曹操一個人?”張飛問道,“難道其他人一點優點都沒有嗎?”
“我的意思你還是沒有明白。”劉備解釋道,“我是說,這次剿伐盡管人多,但也注定會失敗。在這麼多將領之中,曹操是一個梟雄,我們三人也是,隻不過曹操不會成為首領,我們也不會!我看,其中,數袁紹的可能性最大。這樣一來,再厲害的人馬組合起來也是一群烏合之眾!”
“這就是大哥鍛煉隊伍的原因。”我說,“三弟,戰鬥是避免不了的,董卓軍中一定會有大將,我們終於可以鍛煉鍛煉了。”
果然不出劉備所料。多路諸侯歃血誓盟後,選出了領袖袁紹。理由是此人四世三公,門吏眾多,有錢有勢。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裏,這種理由正所謂就是最正確、最恰當的理由啊!袁紹自以為得勢,發表演說,頒布紀律,製定綱領,決定和董卓決一死戰。
董卓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隨著孫堅的先頭部隊出戰,他和李儒、呂布商議後派遣華雄帥馬步軍五萬,星夜迎敵。不可避免,一場場戰鬥隨之打響了。
華雄,關西華家村人,身長九尺一寸,深重三百零一斤,虎體狼腰,豹頭猿臂,狗臉豬臀,手持大刀,驍勇善戰。先斬鮑信小弟鮑忠,擊敗鮑信,再斬孫堅部將祖茂,殺敗孫堅。震驚各路軍馬。消息一一通報袁紹,袁紹驚恐無狀,急忙傳書,召集各路首領,聚帳議事。
“各位,叫大家來,有大事相商。”袁紹主位落座,抿了一下嘴巴,“前天,就前天,鮑將軍的弟弟不聽調遣,死於華雄刀下,死有餘辜!今天,就今天,華雄又打敗了孫將軍!折了祖茂!讓人難以相信!真是讓人難以相信!區區兩天,我軍士氣居然大挫!如何是好?各位,別發愣了,如何是好?”
冷場。
“說句話啊!”袁紹繃了一下嘴巴,使起了大聲,“要是光我一個人說,那就不讓大家來啦!”
他環顧四周,渴望回音。看到我們兄弟三人時,他感覺到什麼,急忙詢問公孫瓚:“公孫將軍,這一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