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你最喜歡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
0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0
1做你喜歡的事情就對了
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為你打開成功之門。喜歡做一件事,你就開始去做吧。即使此時此刻隻能把它當成業餘愛好,你堅持去做了,點滴積累,有一天,它會成為你的專長,成為你可以靠之養活自己的看家本領。
先來讀個故事吧:
2011年,美國紐約市將一條新建馬路命名為“馬友友路(Yo-YoMa Way)”。而這一事件中的主角——馬友友,一位大提琴演奏家,還榮幸地得到了總統奧巴馬親自為他戴上的象征著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
馬友友堪稱是一位名震國際的音樂大師,多次受到白宮邀請演奏音樂,而且還多次獲得“唐大衛獎”和“格萊美獎”。顯然,馬友友在音樂這條道路上展現了自己的無盡天賦,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如果不是當年他的堅持,也許就沒有這個音樂家了。
馬友友的父母都是畢業留美的華人,在華爾街做經濟研究員。馬友友一出生,父母就為他設計好了人生路線,那就是做一位出色的經濟師。在馬友友還沒學會說話的時候,父母就開始教他認識數字,馬友友最先學會說的話並不是“爸爸媽媽”,而是“一二三……”2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算術。馬友友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讀小學時,馬友友在多次數學競賽中得了大獎,是學校人盡皆知的“數學之星”。父母老師都為他高興,但他自己卻覺得沒有任何樂趣。
有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在路過一幢老房子時,他被一種美妙的音樂吸引,那優美的旋律讓他禁不住停下腳步,側耳聆聽。他走進院子,發現是一位老人在拉大提琴。就是在這一刻,馬友友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不是數學,而是音樂!
在這之後,馬友友經常到老人那裏去聽音樂,學習拉大提琴。漸漸的,父母也知道了這件事情。
“以前的事情不跟你計較,但以後要專心學習數學。”
“為什麼?”
“因為隻有這樣你才能像我們一樣成為一個出色的經濟師,甚至是偉大的數學家!”
馬友友激動了,他再也不要遵從父母的意願,他說:“為什麼我一定要和你們走同一條路呢?音樂才是我真正喜歡的!”
故事的結局,相信大家都可以猜到了,父母同意了馬友友的想法,讓他去追求自己的音樂家夢想,也因此才有了今天的音樂大師馬友友。
人生就是如此,人隻有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才能將自己的天賦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世人麵前。當然,並不排除這樣的例外,一個人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也能做得出色,但這隻能說明他能力強大,而絕非天賦的展現。如果給天賦打開一扇門,他的成就必將出人意料。
退一步說,一個人一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會是什麼感覺?毫無疑問,他會是痛苦的。即使他可以做得很出色,但他收獲的最多也就是成就感,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歡喜是不會靠近他的。下麵這個故事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有一位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的“神童”,最終在美國一所知名大學拿到了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在授予博士學位的畢業典禮上,他當眾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他說:“我要把博士文憑寄給父母,告知他們:‘你們要求我做的事情我完成了,今後,我要做自己的事情,那就是去電台當主持人。’”
現場一片騷動,有人問他,要做主持人不必非得考個生物化學的博士吧?
這位“神童”博士說,這是父母為他做出的選擇,迫於壓力,他不得不為這個博士學位苦學了多年。而現在,目標達成,他終於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博士畢業,原本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何況,這知名大學的博士學位是多少人羨慕而得不到的啊,可就是這樣一件大好事,卻在瞬間演變出悲劇的真相。沒錯,逼著一個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即使他做得再好,終究也還是一個失敗的結果。
父母們逼著孩子走自己為他設計的道路,這是當下很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父母覺得銀行家有前途,就逼著孩子朝銀行家奮鬥;父母覺得學表演有前途,就逼著孩子考藝校;還有逼著孩子學體育、學繪畫的。這些父母都聲稱是為了孩子好,但卻從來不關心孩子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一個活生生的人,誰會沒有自己的喜好呢?有著自己喜好的人終日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又怎麼能擁有快樂的人生呢?
2愛好及天賦是上天給你的出口,對抗歲月的武器
天賦與生俱來,就像鳥兒天生就會飛翔,魚兒天生就會遊泳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並確定自己到底是一隻鳥兒還是一條魚兒。若明明是一隻鳥兒卻非要去成為遊泳冠軍,或者明明是一條魚兒卻想成為飛天健將,所有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勞。
何為天賦?天賦就是上天賦予你的才能,是與生俱來的。自古以來,關於天賦人們常常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覺得天賦很遙遠,是極少數人才能有幸獲得的。比如像大詩人李白那樣的人。作為普通人,我們隻有羨慕的份兒。其實不然,天賦並不遙遠,而是近在身邊,就看你能不能發現它了。
奧托·瓦拉赫,是191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可以說是一個極具化學天賦的人,但當初的他,卻是別人眼裏的笨蛋。
開始讀中學的時候,瓦拉赫的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但沒想到,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
之後,瓦拉赫又在父母的指揮下,開始學習油畫。但結果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也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表現得很差,在第一次考試中,竟然得到了全班倒數第一的成績。這一次,老師的評語更加令人難以接受:“你在繪畫藝術上是不可造就之才!”
麵對兩度被判定為“笨蛋”的瓦拉赫,大部分老師都對他沒有興趣,認為他很難有什麼成就。隻有化學老師說出了不同的意見,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質,建議他試學化學。
結果怎麼樣呢?當真是出人意料,瓦赫拉在化學學習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學習成就也遠遠超過其他同學。很快,他就成為公認的在化學方麵“前程遠大的高才生”。
一個公認的笨學生,卻在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化學之後,取得了異於常人的進步,甚至於最終奪得了諾貝爾獎,這就是天賦的力量。
其實,天賦就像人生的一個“朋友”,有的人幸運,早早地就與自己這個“朋友”相逢、相識和擁抱了,這類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神童;而另一些人,他們要經曆一個更長時間的等待、尋找的過程,才能與自己的這個“朋友”相遇。在這個找尋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懷疑自己,也可能會遭受來自旁人的否定、嘲諷,有些人經不起這些考驗,徹底否定了自己,也放棄了尋找,甘願做一個混沌度日的人。瓦拉赫是幸運的,在化學老師的點撥下快速找到了自己的天賦所在。也許,我們沒有瓦拉赫那麼幸運,但隻要有一線可能,都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阿甘的故事,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美國奧斯卡獲獎影片《阿甘正傳》的主人公阿甘智力低下,智商隻有75,還患有嚴重的脊柱側彎。在學校裏,別人對阿甘的稱呼都是“低能兒”,可以說,阿甘是公認的必將一事無成的人。可是,意外在一次奔跑中發生了。
一次,為了躲避同學的欺負,阿甘唯一的朋友珍妮對他喊:“跑!”阿甘跑起來,跑得越來越快,連原本用來保護脊柱的支架也散掉了。由於跑得快,阿甘加入了大學橄欖球隊,成為全美橄欖球明星,還受到肯尼迪總統的接見。大學畢業後入伍參戰,更是成了大英雄。
作為一個智商有問題的低能兒,阿甘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賦,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懷疑自己呢?也許,一個人的天賦在開始並不表現得那麼明顯,僅僅是一點興趣、愛好罷了,但隻要堅持不懈地去開發自己,就一定能打開這扇上帝賜予我們的天賦之窗。
天賦與生俱來,就像鳥兒天生就會飛翔,魚兒天生就會遊泳一樣。我們要做的就是發現並確定自己到底是一隻鳥兒還是一條魚兒。若明明是一隻鳥兒卻非要去成為遊泳冠軍,或者明明是一條魚兒卻想成為飛天健將,所有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勞。
人生是一場旅途,但不像騎上單車去遊蕩那麼簡單,而是一個需要去挑戰各種壓力的過程。人與人之間會有競爭,這注定了人生有其殘酷的一麵。而不管你是在努力奔跑還是彷徨等待,歲月之河從不會停下它流淌的腳步。你若要贏,贏過對手,贏過歲月,唯一的辦法就是找準方向,努力奔跑。
3做你熱愛的工作,每天早上你會蹦著起床
有這樣一句話,叫作“上班的心情比上墳還要沉重”,足以看出,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有多麼痛苦。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就要開始這樣的痛苦之旅,又如何能一躍而起呢?
你是起床困難戶嗎?每天早晨醒來要賴床許久才肯起來,以至於每天趕到公司的時候不是踩著點,就是遲到。特別是到了寒冷的冬天,起床就越來越困難了。為何會患上這種奇怪的“病症”?很簡單,跟溫暖的被窩相比,一定是外界沒有足夠吸引你的東西。試問,如果早晨六點有一部最新的iphone6等著你去免費領取,你起床還會困難嗎?如果有心愛的另一半等著你去約會,你起床還會困難嗎?
當然,這隻是一個玩笑。
我們起床困難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做著毫無興趣的工作。如果換一份非常熱愛的工作,相信每天都能歡跳著起床,然後精神飽滿地出發,準備大幹一場。
蘋果公司倡導員工熱愛工作,在給每一位新入職員工的入職信中,這樣寫道:
有一種工作隻是工作,有一種工作是你終生的追求。
這種工作草木皆情,由你全情打造。這種工作你從來不會妥協,這種工作也會讓你甘願犧牲周末。你可以在蘋果找到這樣的工作。在這裏的人們不會閑庭信步,他們到這裏擊水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