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蘇論戰的重量級選手(1 / 3)

5.中蘇論戰的重量級選手

鄧小平第八次到莫斯科,參加中蘇公開論戰。毛澤東對他說:赫魯曉夫搬不動你,鬥不過你,蘇斯洛夫更不在話下。

1963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42周年紀念日。就在這一天,中共中央發表了一個聲明。這個聲明是關於中蘇兩黨關係問題的,聲明公布了參加7月5日在莫斯科開始的中蘇兩黨會談的中共代表團的組成:團長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副團長是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彭真,團員是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康生,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楊尚昆,中共中央委員、中共中央聯絡部的副部長劉寧一和伍修權,還有一位是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新任駐蘇聯大使潘自力。

聲明宣布中國共產黨的一貫立場是堅持原則、堅持團結、消除分歧、共同對敵,並責成代表團根據中共中央6月14日的信,同蘇共討論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問題和其他一些有關的原則性的問題。聲明還說,蘇共中央6月18日的聲明、6月21日的決議以及赫魯曉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的講話,說我們6月14日的複信是對蘇共“毫無根據的、誹謗性的攻擊”,對此,中共中央斷然拒絕。我們現在暫時不作答複,保留以後答複的權利,責成代表團在中蘇兩黨會談的時候闡明我們的意見,做出一定的評論。

中共中央6月14日的信即《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是針對1963年3月30日蘇共中央來信起草的,6月17日公開發表,全文共25條。毛澤東早在4月初就開始考慮要對蘇共3月30日來信給予答複,提出一個綱領性的文件。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和鄧小平都主持討論和修改,最後形成了這25條。6月18日,蘇共中央發表聲明拒絕了中共6月14日信中的建議。

聲明發表3天以後,7月4日蘇共中央也發表了一個聲明。在這個聲明中,除了再次指責我們對蘇共毫無根據的攻擊以外,還為他們不發表我們6月14日的信辯護,說他們不能發表這樣的信件,要發表就得答複,那就導致論戰的加劇。聲明最後說,蘇共中央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在報刊上發表對中共中央信件的答複。

毛澤東主席連夜召開常委會討論,他指出,7月4日蘇共聲明表明,赫魯曉夫已決心在會談中對我係統攻擊,而且還要在報刊上公開正式點名同我論戰,形勢已進一步惡化。同時又有情報說蘇政府正同美英兩國談判,要簽訂部分停止核試驗協定,目的是共同對我施加壓力,迫我放棄核計劃。這表明,蘇方已對兩黨會談毫無誠意,斷絕了協議的道路,迫我屈服。對此我們必須更加強調堅持原則,也並不放棄爭取不破裂的機會,但必須有破釜沉舟的堅定性,才能擊退蘇方的攻擊,爭取破而不裂。我代表團此次去莫斯科,不向赫魯曉夫下跪,就是勝利。會上常委們同意毛主席的意見。會議最後通過了聲明。這個聲明7月5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聲明宣告,中共中央不能同意蘇共中央7月4日的聲明,已責成我們代表團在中蘇兩黨會談中對蘇方7月4日的聲明給予必要的評論。聲明強調,中共中央責成代表團在會談中間以最大的耐心、最大的努力,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上,加強中蘇兩黨、兩國的團結,希望中蘇兩黨會談的結果有利於準備召開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表達了我黨維護團結的願望和立場。

7月5日,以鄧小平為團長的中共代表團離開北京前往莫斯科。到機場送行的有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中央其他負責同誌。上午10時30分,代表團抵達莫斯科,參加中蘇兩黨會談。

蘇共中央還是在克裏姆林宮舉行了歡迎宴會。

當然,和前幾次一樣,宴會上的氣氛也是緊張的,據當時的翻譯李越然後來回憶,赫魯曉夫祝酒時說:“我們還是希望兩黨能夠消除分歧。蘇聯共產黨已經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們對中國共產黨是懷有友好的感情的。”

鄧小平神情莊重地表示:“我們也是帶著團結的願望、友好的願望到這裏來的。我們真誠希望消除分歧。”

赫魯曉夫馬上聲明:“蘇共‘二十大’、‘二十一大’、‘二十二大’的路線是正確的,我們將繼續堅持。” 意思很明確:消除分歧,實現團結,隻能是你們接受我們的觀點。

鄧小平搖搖頭說:“即使分歧一時消除不了,也可以保留各自的觀點,不要把意識形態的分歧繼續擴大到兩國關係上。”

赫魯曉夫有些急切,話講得很快:“至少應該做到互相在報刊上停止攻擊。”

鄧小平明確指出:“你們發表了告全體黨員書,你們片麵地攻擊我們,講夠了。我們不攻擊!不用攻擊性言詞。但我們還沒有表示態度呢,我們要表明態度,在適當的時機表明態度。”他微微一笑,重複一遍:“我們將表明自己的態度,叫兩黨全體黨員了解雙方觀點。”

赫魯曉夫用餐刀敲響菜盤,氣憤地說:“要團結就必須停止相互論戰!”

鄧小平接著說:“停止論戰是中國共產黨早就提出的建議,你們一直沒重視,不接受我們的正確意見,實際上一直在攻擊我們,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停止這種攻擊。我們該答複的總要做出答複。”

中蘇兩黨會談就是在這樣緊張氣氛下開始了。

出席中蘇兩黨會談的蘇方代表以蘇斯洛夫為首,成員包括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格裏申;蘇共中央書記、主管意識形態、地位僅次於蘇斯洛夫的馬廖夫;蘇共中央書記、蘇共中央聯絡部部長安德羅波夫;蘇共中央書記伊利切夫;《真理報》總編輯薩丘科夫和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會談地點在列寧山上的蘇共中央會議廳。從7月6日開始,曆時兩周,總共開了九次會。

7月6日的第一次會談蘇斯洛夫首先發言。他一上來就攻擊我們6月14日的信,為蘇共中央3月30日的信辯解。他著重講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總路線是和平共處、和平競賽與和平過渡。接著就談到蘇共為什麼提出全民國家、全民黨的問題,這可能是由於我們6月14日的複信中尖銳地批判了全民國家、全民黨的觀點。蘇斯洛夫共講了兩個多小時,他講完後暫時休會。

當晚,代表團在我駐蘇大使館開會,針對蘇斯洛夫的發言,決定先講中蘇分歧從何而來,對原來在國內準備好的稿子作了修改,回答他對我們6月14日複信的攻擊,但重點仍然是原來稿子的主要內容,即曆史地分析中蘇兩黨的分歧從何而來。對蘇斯洛夫所談的全民黨、全民國家的論點,代表團決定留待以後發言時加以批判。

第二次會議是在7月8日舉行的,由中共代表團團長鄧小平發言。

鄧小平在發言中著重講了中蘇兩黨的分歧從何而來和分歧的實質。指出,中蘇兩黨的分歧從蘇共的“二十大”就開始。他接著列舉蘇共“二十大”、1956年蘇波關係和匈牙利反革命事件、1957年莫斯科會議、1959年中印邊界和戴維營會談、1960年布加勒斯特會談和莫斯科會議,蘇共“二十二大”以及1962年至1963年歐洲五個兄弟黨大會反華等一係列事實,說明分歧逐漸發展成為兩條路線的分歧。分歧的實質是革命還是不革命的問題。這個發言,是後來我們評蘇共公開信的第一篇文章《蘇共領導同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的基礎。

中蘇兩黨第二次會談後,蘇共中央於7月9日發表了一個聲明,是專門針對北京召開群眾大會歡迎被蘇聯驅逐出境的大使館工作人員和留學生的。聲明認為中國這樣做隻會使中蘇兩黨會談的局麵尖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