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去美國“拜年”(1 / 2)

7.去美國“拜年”

中國人很注重春節,鄧小平選擇“大年初一”遠行美國,除了為國家圖個吉利,也體現出對美國之行的高度重視。

訪問美國是鄧小平的夙願。

1978年11月29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日本公明黨第7次訪華團時就對竹入義勝說,我現在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想到華盛頓去,不曉得能否實現。美國人總是說你為什麼不到華盛頓去?那裏有台灣的大使館,我怎麼去。隻有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了,我們中國領導人就可以去。在國際事務上,我隻要完成這件事就可以見馬克思了。當然這要看美國政府、卡特總統的決心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下決心後,一秒鍾就解決了,中美關係正常化加一倍,兩秒鍾總可以吧。

1月的北京,正值隆冬。

然而,在1979年,人們仿佛覺得四處正春意盎然。

新年前夕,中國共產黨在這裏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新年元旦,彼此敵視和對抗長達二十餘年的中美兩國終於結束了雙方關係的不正常狀態,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同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指出:

統一祖國這樣一個關係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務,現在擺在我們大家的麵前,每一個中國人,不論是生活在台灣的還是生活在大陸的,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繁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早日實現祖國統一,不僅是全中國人民包括台灣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和國家的共同希望。“在大陸上的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而同心戮力。我們殷切期望台灣早日歸回祖國,共同發展建國大業。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已經表示決心,一定要考慮現實情況,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提出通過商談,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雙方盡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這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台政策的重大轉變。

也就在同一天,政協全國委員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茶話會,座談討論《告台灣同胞書》,政協主席鄧小平在會上說,今天有三個特點:全國工作著重點的轉移;中美關係正常化;台灣回歸祖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提上具體日程。

尤為引起世界矚目的是,還是在這一天,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國民黨軍據守的島嶼,福建前線轟鳴了幾十年的炮聲從此再也聽不到了。

就在這舉國上下一片祥和的時刻,鄧小平選擇在農曆大年初一(公曆1月28日)出訪美國,不能不說是“精心策劃”。

本來,卡特總統是在中美建交談判中向鄧小平發出訪美邀請的,但時間定在中國的大年初一,卻是鄧小平的主意。

按照中國的一些地方的習俗,人們在農曆大年初一是不能拎著禮品串門的,甚至這天的洗臉、洗碗、刷鍋用水和其它的殘湯剩水也被稱為金水、銀水,不能當天倒在戶外。否則,來年的好運和財氣會因此跑掉。在民間,還有一種更為流行的傳說:大年初一說了吉利話,做了吉利事,那麼一年四季都會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