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1972年:非常歲月。鄧小平走在江西的紅土地上,他關心著老區的人民,懷念逝去的戰友,耳聞目睹,一切的一切,帶給他的是思考。幾個月後,他東山再起。

1972年11月12日,星期日,江西南昌原福州軍區南昌步兵學校大院。

這是一個天氣晴暖的早晨,鄧小平偕夫人卓琳和生活秘書黃文華、警衛李樹林及司機一行5人,登上了一輛灰色的老式“伏爾加”轎車,開始了他謫居江西三年多以來的第一次出行。

1969年10月18日,鄧小平和眾多被打倒老幹部一起,被林彪的“一號命令”遣送離京,被“疏散”到江西監護勞動。10月20日,鄧小平偕夫人卓琳和繼母夏伯根到達南昌,幾天後被“安排”到新建縣拖拉機配件廠勞動,從那時到現在,他在這裏一幹就是三年。

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國溫都爾汗墜機身亡之後,

“文化大革命”的狂熱氛圍也開始有所降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在毛澤東的支持下著手進行各條戰線的整頓,落實黨的政策,陸續解放了一批老幹部。

1972年8月1日,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市郊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達3

年之久的鄧小平和全體職工一起,再一次聽了關於林彪反黨集團罪行報告的傳達,算來,這次已是第四次聽這樣的傳達了。聽完傳達之後,鄧小平給毛澤東寫去了一封信,表達了願意為黨、為人民、為國家再做些工作的願望。由於周恩來的關心,這封信很快到了毛澤東手中。

毛澤東看了鄧小平的信後作了如下批示:“請總理閱後,交汪主任(汪東興)印發各同誌。鄧小平同誌所犯錯誤是嚴重的,但應與劉少奇加以區別。(一)他在中央蘇區是挨整的,即鄧、毛、謝、古四個罪人之一,是所謂毛派的頭子。整他的材料見《兩條路線》、《六大以來》兩書。……(二)他沒有曆史問題,即沒有投降過敵人。(三)他協助劉伯承同誌打仗是得力的,有戰功。除此之外,進城以後,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沒有做過,例如率領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他沒有屈服於蘇修,這些事我過去講過多次,現在再說一遍。”

毛澤東的批示,給鄧小平的複出帶來了很大希望。周恩來看到了這個希望。他立即指示中央辦公廳將毛澤東的批示連同鄧小平的信印發給中央政治局委員傳閱。在毛澤東作出批示的第二天,周恩來又立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達毛澤東關於鄧小平來信的批示。同時,周恩來還以中央名義通知中共江西省委,宣布對鄧小平解除監督活動,恢複黨的組織生活,安排一些參觀訪問、調查研究形式的活動。

接到中央的通知後,恢複工作不久的老同誌、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當時各省實行省委第一書記和省委書記製)黃知真親自到新建,看望鄧小平並當麵向鄧小平傳達了中央的通知。

鄧小平向江西省提出,請示一下中央,我能否在江西省內,到革命聖地井岡山及贛南等地老區看一看、走一走。9月底,中央批準了鄧小平這一請求,

中共江西省委遂出麵對鄧小平的行程進行安排。首先安排鄧小平去的是井岡山。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出行,因為此時鄧小平的頭上仍戴著“黨內第二號走資派”的帽子,還沒有恢複任何職務。沿途要去和經過的地委辦公廳辦公室都接到了江西省委這樣的電話通知:

1要按省委主要領導待遇接待。見麵時可稱他為“小平同誌”或“老首長”。

2小平同誌到了各地,都要由領導出麵接待、陪同。

3各地在向小平同誌彙報工作的時候,隻講黨內十次路線鬥爭後工農業出現的大好形勢。

4接待時不能向對方提出任何要求,不能照相。

5要絕對保證安全,特別是交通安全。

6接待一定要熱情,要做好準備工作。

通知交待了在接待時應注意的一些細節問題,比如蓋的棉被重量最好不超過5公斤,鄧小平下榻的臥室內要準備兩張床、兩條毛巾毯,等等。

通知還特別強調:要組織力量將小平同誌所經之地的標語進行清理。鄧小平出行這件事必須絕對保密,接待保衛工作應內緊外鬆。對沿途各縣布置接待任務時,不能用電話,要由地區派人下去,當麵向各縣負責人口頭布置。

“伏爾加”轎車載著鄧小平一行離開新建向南駛去。上午10點左右,途經素有“藥都”之稱的清江縣(現樟樹市),這是鄧小平此行的第一站。

轎車駛進縣革委會招待所的小院。車門打開,車上下來穿淡色中山裝的鄧小平和夫人卓琳。

在縣裏負責同誌的陪同下,鄧小平走進二樓接待室,他選了個朝東的位置坐下。

負責接待鄧小平的原清江縣委副書記陳祉川,“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即被以“劉鄧路線的忠實執行者”的罪名而打倒,前不久,才恢複工作,得以進縣革委會當上了管生產的副主任。

陳祉川介紹縣裏情況時,有意三言兩語地略述了“文化大革命”以來思想政治領域內的“大好形勢”,隻具體說了些工農業生產上的事。

陳祉川的用心,很快為睿智的鄧小平所理解,他莞爾一笑,靜靜地注視著陳祉川。

當聽到偌大的清江縣當年工業產值僅有2600多萬元時,鄧小平眉頭微微一蹙,輕歎一聲,意味深長地對陳祉川說,看來,你們縣的潛力,還大得很啊!

簡單談完縣的的情況,陳祉川隨即陪鄧小平去參觀縣城南郊的江西鹽礦。

在江鹽,鄧小平受到了出乎他意料的歡迎。因為這天恰逢星期天,礦裏五六百名輪休的職工,從清晨起,自動彙聚在通往礦辦公樓的道路兩邊,等候著鄧小平的到來。

原來,頭天傍晚,礦黨委書記齊誌亭、礦長王海清接到省裏關於鄧小平次日要來鹽礦看看的電話通知後,這兩位建國前參加革命的老共產黨員,一時興奮,居然忘了上級有關保密的指示,馬上將鄧小平來礦的喜訊告訴了礦裏的職工,並親自拿起掃帚,帶領大家,奮戰半夜,把整個礦區打掃得幹幹淨淨。

上午11時許,鄧小平來了。

看見礦裏這麼多人來迎接他,鄧小平深為感動。他趕緊下車,向簇擁在他周圍的神情激動的男女老少不住地點頭、微笑、打招呼,表示他最真誠的謝意。

鄧小平先後觀看了江鹽的鹵水庫、平鍋熬鹽、鹽倉和真空製鹽車間。

江西鹽礦於1970年建礦,條件很簡陋。鄧小平看到礦上工人在簡易工棚中揮汗如雨,艱苦勞作,努力生產的感人場麵,禁不住上前緊握一雙雙工人的手,動情地說,你們的精神太值得學習了!大家現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後實現了機械化就好了!又說,江西過去缺鹽,紅軍在井岡山時就沒有鹽吃,如今有鹽了,老表(老鄉)有鹽吃了,這非常好!

鄧小平離開鹽礦時,齊誌亭代表全礦職工送給他幾小包精製食鹽。禮輕情意重。鄧小平心頭一熱,鄭重收下了這份凝聚著全體江鹽工人特殊情意的珍貴禮物。

從江鹽回到招待所後,鄧小平的心情比剛來時好了許多。

午飯前,在招待所接待室,陳祉川問鄧小平喝點什麼酒。望著眼前這位質樸的基層幹部,當時很少喝酒的鄧小平立即朗聲笑道,到了樟樹,當然是喝你們自己的四特!

於是,午飯時兩瓶四特酒擺上了飯桌。席間的話題,自然主要是談的四特酒。

鄧小平一邊細細品嚐杯中的四特,一邊饒有興趣地向陳祉川等詢問著四特酒的曆史淵源、釀造工藝及其四個特點等等。在座的人因為無一釀酒內行,均答不完整,便你一言我一語地湊著答案,有時都覺得自己的答案正確無誤,竟還爭執不休。每逢這時,鄧小平就會露出慈祥的笑容。

陳祉川望著鄧小平喝四特酒時那有滋有味的神色,忍不住問:“小平同誌,您覺得我們這四特的味道怎樣?”

鄧小平端起酒杯,深喝了一口,打著手勢,滿意地說,很好,很合我的口味,名副其實,是酒中佳品!

就這樣邊喝邊談,邊談邊笑。不知不覺間,鄧小平已喝下了三杯四特酒,卓琳也喝了大半杯。鄧小平喝灑時,隻吃一點用麵粉裹的油炸小魚和兩三樣蔬菜下酒。

鄧小平不但自己喝,還多次向陳祉川勸酒。他高興地說,這酒好,這四特好,你們年輕人要多喝幾杯,多喝幾杯!

吃飯間,鄧小平還提到了樟樹的藥。他說,樟樹的藥材很有名。30年代,我在蘇區時,便聽說過“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這句話,老祖宗傳下來的寶物,可不能失傳啊!

飯後,鄧小平不顧陳祉川等人的再三勸阻,執意按規定交了夥食費和糧票,表現了這位老革命家的廉潔風貌和高尚情懷。至到現在,樟樹市政府招待所還保存著當年鄧小平交的夥食費的發票存根。這張雖已年深月久、字跡卻依然清晰如新的發票存根上寫著:鄧小平等2人,交來夥食費064元,糧6兩。發票存根編號:0005776。發票存根上的時間是:1972年11月12日。

吃過午飯,鄧小平一行參觀了四特酒廠後,又沿著昌贛公路繼續往南趕路。

下午4點左右,鄧小平一行到達吉安,

受到井岡山地委(吉安地區當年曾一度改名為井岡山地區)副書記吳平等人的熱情歡迎,並被安排住進了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時住過的地區交際處(今吉安賓館)一號房。

交際處位於風景秀麗的贛江江畔,門口是一條幽靜的小街,不遠處便是吉安市名勝之一、南宋淳佑年間始建的“白鷺書院”。

傍晚,鄧小平步出交際處,沿著贛江散步。他不時眺望著江中的白鷺洲,久久沉思,直至天已黃昏,才返回到住地。

晚上,鄧小平與井岡山地委(今吉安地委)的負責人老崔交談起來。老崔,崔永明,是贛州軍分區副政委、地委常委。1942年到1943年,他曾在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保衛部當偵察員。那時,鄧小平是一二九師的政委,可以說是鄧小平的老部下。這次江西省委特意安排他全程陪同小平同誌。

他關切地問起遂川、萬安、泰和等縣各有多少人口及其他鄉情。當聽到這位老崔操著一口純正的山西口音向他介紹情況時,他感到格外親近,仿佛又回到曾經生活、戰鬥過的太行山區。情不自禁地回憶起建國後第一任江西省委書記陳正人,和他在二野時的老部下張國華將軍。陳正人和張國華都是吉安地區人,一個是遂川縣人,一個是永新縣人。這兩位老戰友都在1972年不幸病逝。

地委負責人向他介紹了當地“文化大革命”的情況,鄧小平聽著、思索著,感慨地說:“好多年沒有出來了,這次出來什麼都新鮮。”

當聽到介紹林彪企圖篡改井岡山的曆史時,鄧小平兩眼凝視著客廳門外的兩棵大楓樹,平靜地說:“這是不可能的,曆史還是曆史,曆史不能篡改,那是‘左’的路線。”

11月12日,吉安交際處一號院的燈光,一直亮到深夜……

13日上午9點多鍾,鄧小平一行到達永新縣城, 在縣革委會的招待所小憩一會兒,便在縣武裝部負責人的陪同下,前往龍源口參觀。

井岡山鬥爭時期最大的一次戰鬥便是龍源口大捷。在這裏,縣武裝部的同誌又一次談到,當年林彪一夥居然把朱德親自指揮的龍源口大捷篡改為林彪的功勞。鄧小平聽後,搖了搖頭說:“這些人注定是要失敗的。”

離開龍源口,汽車沿著崎嶇的山路駛到了三灣楓樹坪。1927年,毛澤東就是在這棵大楓樹下,召集部隊講話,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把黨支部建到連上,實行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遙想往事,仰望著枝繁葉茂的大楓樹,鄧小平感慨地說:“三灣改編很重要。秋收起義部隊受挫,甩掉了追趕的敵軍,來到了三灣,在這個清靜的地方采取果斷措施,對這支麵臨崩潰的部隊進行改編,這是毛澤東同誌的一個創舉。三灣改編與古田會議一樣重要。”

在楓樹坪,三灣的群眾驚訝地看著正在參觀的“東南亞外賓”。這位“外賓”身穿灰色中山裝,腳穿一雙舊黑皮鞋,身材不高,卻很精神,偶爾流露出四川口音。他們越看越覺得麵熟。

“鄧小平來三灣了。”“昨天通知要來參觀的‘東南亞外賓’,原來是鄧小平。”人們奔走相告,從家中,從田頭,自發地聚集到三灣招待所的大門附近,用期盼好奇的目光注視著幾年來已銷聲匿跡的鄧小平。

鄧小平也看到了這群純厚樸實的“老表”們。雖然當時還隻是初冬時節,但山區已經相當冷了。可是這裏的群眾僅僅穿著一條單褲,衣衫襤褸,且大部分是自織的土布。在望城崗,鄧小平從平日與拖拉機配件廠的工友們的交往中,已經了解到老區的條件仍很艱苦,群眾的生活仍很貧困。今天親眼見到老區人民的生活現狀,鄧小平的眼眶濕潤了,心裏沉甸甸的。

“伏爾加”在永新至寧岡的公路上奔馳。鄧小平坐在車裏,默默地吸著煙望著窗外。陰沉沉的天,夾雜著小雨,使人感到格外壓抑。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即將燃盡的煙,搖下車窗,把煙蒂扔出窗外,一陣冷風帶著新鮮空氣進入車內。鄧小平看到沿途的村莊,處處仍是當年的舊土屋,隻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更添一層陳舊。

山路蜿蜒,風塵仆仆,下午3點多鍾以後,鄧小平等人才到達寧岡龍市。 由於時間緊迫,鄧小平沒在龍市下車,車子隻是在會師廣場緩緩繞行一圈,便直奔茅坪。

茅坪曾一度是井岡山鬥爭的中心區域,也是一個革命舊居舊址較集中的地方。鄧小平參觀了湘贛邊“一大”會議、八角樓等舊址舊居。這些舊址舊居分布在與三灣相似的窮困的村莊裏。

鄧小平在當年湘贛邊界黨的“一大”會址謝氏慎公祠前下了車。從謝氏慎公祠出來,便進入到八角樓,鄧小平邁著穩健的步伐快速登上了八角樓。

一樓是朱德同誌的舊居。講解員講起前幾年林彪篡改“朱毛會師”的曆史,把“朱毛會師”說成是“毛林會師”,把朱德挑糧上山的扁擔說成是林彪的扁擔,以至於井岡山流傳著“林彪偷了朱老總的扁擔”的笑話。聽到這裏,一向不愛說話的鄧小平很難再保持沉默,他忍不住插話:“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嘛!”

在二樓毛澤東的舊居,他一邊仔細地看著室內陳列的毛澤東當年曾使用過的床、硯台、油燈和工整地擺在桌上的兩篇毛澤東的著作《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一邊認真地聽著講解員的介紹。

他坐在毛澤東當年坐過的凳子上說:“當年幹革命真艱苦,井岡山精神是寶貴的,應當發揚,傳統丟不得。”他又對寧岡的同誌說:“你們在這裏工作也很辛苦,今後的日子會好起來的;我們的黨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同誌是好的,是有希望的。”

參觀毛澤東舊居後,鄧小平又說:“當時蠻艱苦,革命真不容易。”

看到農舍牆上保存的革命標語,寧岡縣的幹部連忙向鄧小平介紹茅坪有多少人家,有多少舊址舊居,這些革命標語是怎樣保存的。

“老表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卓琳突然問了一句。

寧岡縣的幹部麵麵相覷,不知怎麼回答才好。他們對鄧小平求真務實作風早有耳聞,也不願對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說違心的話。

看到當地幹部有難言之隱,鄧小平平靜地對他們說:“井岡山精神是寶貴的,應當發揚。”

接著他一字一句地說道:“我們的黨的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們的國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

參觀了八角樓,鄧小平又步行來到了紅軍醫院舊址攀龍書院,走進當年傷病員住過的簡陋的住房,迎麵是一張張鋪著稻草的地鋪。鄧小平觸景生情,不禁感慨地說:“革命的勝利是靠他們流血奮鬥換來的,來之不易呀!”

離開茅坪,臨上車時,鄧小平語重心長地對寧岡的幹部們說:“你們在這裏辛苦。過去毛主席在這裏幹革命窮,現在還是窮,以後會好的。”並再次告誡,井岡山精神丟不得!

車子離開茅坪,走了近一個小時,到了黃洋界。此時已是下午5點多鍾了。

由於山區氣候多變,多霧的黃洋界,這時霧大得像下起了毛毛雨,於是,“伏爾加”沒有停靠黃洋界,而是直達井岡山茨坪。

鄧小平夫婦走下車來時,井岡山黨委的幾位負責人和賓館的工作人員早已在井岡山賓館門前迎候多時了。當晚,鄧小平夫婦住進了井岡山賓館幽靜的一號樓。

11月14日,鄧小平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

鄧小平在博物館看得很仔細,當看到一幅中央“八七會議”舊址的照片時,他不由自主地反客為主,向身邊的人們介紹起這次會議的有關情況。是啊,作為當時的中共中央秘書、會議的親曆者,對這樣一次標誌著重大轉折的重要會議,他怎能忘懷呢?介紹完“八七會議”的有關情況,他還對“八七會議”作了高度評價。他說,會議決定在湘鄂粵贛四省搞農民暴動,舉行秋收起義,號召共產黨人拿起槍杆子,同國民黨反動派作堅決的鬥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秋收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革命力量彙集井岡山,點燃了農村暴動的烈火,開辟了一條革命的新道路。鄧小平的生動介紹,等於給人們上了一堂黨史課。

下午,鄧小平還參觀了茨坪毛澤東舊居,憑吊了紅軍烈士墓,並考察了井岡山工藝美術廠。

15日,天氣又轉晴好,鄧小平一行重上黃洋界參觀。黃洋界,因毛澤東的一闋《西江月·井岡山》而聞名遐邇。

鄧小平站在黃洋界,眺望遠方,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井岡山,革命的搖籃。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譚震林、黃克誠、譚政、滕代遠、何長工、蕭克、宋任窮、陳正人等諸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鄧小平的老戰友們都是從這裏走出去的。而今有的已經謝世,有的獨處一方,有的仍在禁錮之中。

到井岡山是鄧小平多年的心願。1931年2月,他率領紅七軍的將士們轉戰粵桂進入江西,到達距井岡山百餘公裏的崇義縣,這裏已是湘贛根據地的外圍地帶。因江西的敵情尚不嚴重,他在此告別紅七軍的戰友,轉道赴上海向中央彙報工作,與井岡山失之交臂。此後,鄧小平又在中央蘇區工作,卻一直沒能上井岡山。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雖到過江西,但因公務繁忙,仍未了卻上井岡山的心願,今天總算如願以償了。他忘情於初訪井岡山的浮想之中。

“首長,這碑文上毛主席的手跡《西江月·井岡山》,不是主席1966年重上井岡山時寫的,而是郭老(郭沫若)來井岡山後,在武漢東湖請毛主席手書,立碑時按主席手跡臨摹的。”講解員的話打斷了鄧小平的思緒。

“哦。”鄧小平將目光轉向紀念碑。

“首長,1969年林彪到井岡山時,他也題過詞。葉群跟著也題詞。”

聽說葉群居然也為黃洋界題詞,鄧小平以一種不屑的口吻說:“她不在!”

從黃洋界下來,又轉到了五大哨口之一的八麵山。八麵山地勢比黃洋界更高,從公路到哨口遺址還有一段不近的山路,井岡山黨委書記程世茂和幾個井岡山外事辦的年輕人簇擁著鄧小平爬坡。一位細心的工作人員看到鄧小平的腿有些吃力,考慮到鄧小平已是69歲的人了,又拖著一條傷腿,便勸他不要去了。但是,鄧小平堅持一定要走上去,一位工作人員在路旁的小竹林裏給他折了一根小山竹當拐杖。鄧小平高興地接過小竹棍,敲敲腿,風趣地對大家說:“我這一身零件除了這條腿,其他都是好的。”

在去雙馬石的小路上,一位年輕人聽說鄧小平是第一次上井岡山,便在路旁拔了一棵桔梗,介紹說紅軍當年在井岡山就是吃這個。鄧小平接過這棵桔梗,放到自己的鼻子前聞了一會。不由想起了當年過草地時的情景。當時,整整七天七夜,大草地上麵野草無際,下麵黑水彌漫,渺無人煙,氣候變化無常,許多紅軍戰士倒下了,他們死於饑餓,死於疾病,死於誤食毒草,死於沼澤之中。鄧小平帶著對往事的追溯,嚴肅地說:“對,這種草其他地方也有,紅軍長征時也是吃這個,有些麻口,這個既可以充饑,又可以解渴。”

年輕人用敬佩的目光注視著這位革命前輩,有的還把桔梗放進嘴裏細嚼,品味其中的甘苦。

這天,鄧小平還到離茨坪十多公裏以外的黃坳地母宮毛澤東舊居和朱砂衝哨口等地參觀。

這天晚上,井岡山黨委的幾位負責同誌陪鄧小平、卓琳夫婦吃了一頓便飯。這次晚宴流傳下來的一個小插曲,讓井岡山人至今津津樂道。服務員端上來一缽清燉武山雞,鄧小平見大家遲遲不動筷子,便帶了個頭,把雞撕開,用手拿著吃。他一邊吃,一邊笑著說:“過去國際上有個規定,吃雞不能用手拿。後來英國有個首相,在一次國際宴會上不知不覺用手拿著吃了,從此便打破了這個規矩,後來吃雞可以用手拿了,這樣我也就經常用手拿雞吃了。”大家聽了,都不禁笑了,並紛紛仿效鄧小平的吃法。

晚飯後,井岡山黨委又在一號樓會客廳裏為鄧小平安排了一場專場電影。

在井岡山上的那幾天,每天晚上鄧小平都看書讀報,直到深夜。那時,正值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後不久,中日兩國已建立邦交關係,鄧小平這時對日本的有關情況也非常關注,除了看報紙上的有關新聞外,他還隨身帶了《田中角榮傳》、田中角榮自傳《我的履曆書》等書籍,進行研究。

17日吃過早飯,鄧小平一行離開井岡山前往泰和縣,途中還參觀了五大哨口之一的桐木嶺哨口,至此,井岡山的五大哨口,鄧小平都親自走到了。

黃洋界、八麵山、雙馬石、(石朱)砂衝、桐木嶺,大小井、黃坳、茨坪,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工藝美術廠……

井岡山的許多曆史遺跡和景點都留下了鄧小平的足跡。

時至今日,許多井岡山人都能如數家珍般地講述鄧小平當年尋訪井岡山的珍聞軼事,“說草”、“吃雞”、“評戲”、“診腳”等等。

考察農業機械化,是周恩來總理交給鄧小平此行的任務之一。鄧小平深知總理在“文化大革命”中忍辱負重,晝夜操勞,真是鞠躬盡瘁,他希望能為這位多年的戰友分擔點憂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7日上午,鄧小平到達泰和縣,住進了泰和縣革委會院內的客房裏。當時全國農業機械化南方片現場會在泰和結束不久。

中午時分,鄧小平一行到了泰和縣農機廠。當年這個農機廠因生產小型四輪拖拉機而在我國南方小有名氣。鄧小平與廠裏的幹部親切交談,詳細詢問小型拖拉機的生產情況,他從木模、翻砂、刨、鉗、金工、裝配等一個個車間、一道道工序都仔細地看了一遍。鄧小平向廠裏領導建議引進上海的生產技術,廠領導實事求是地說:“上海的當然是好,但那是中型拖拉機。目前我廠的設備、技術等尚不具備生產中型拖拉機的條件,隻能試製和生產小型的。利用現有條件,投資小、見效快。小型四輪拖拉機既可跑運輸,又可下田耕作,農民也歡迎。”鄧小平讚許地說:“你們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勇於開拓、勇於創新。”

鄧小平又詢問了廠裏的人員組成情況,並說:“一個三百多人的小廠,有這麼多的共產黨員,這是一支強大的政治隊伍、政治力量。有了這支隊伍就能經受住任何風浪的考驗。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員是你們的寶貴財富,要尊重知識,依靠科技人才,廠子是大有希望的。”

從農機廠出來,鄧小平去泰和縣上田觀看農用水田插秧機的實地操作表演。連日來,鄧小平在吉安地區走了幾個縣,相當勞累。可他不顧疲乏,踩著泥濘的鄉間小道,特意走上泥濘的田埂,就近看插秧機表演。鄧小平從操作表演中發現了存在的問題,他沉思著說:“插秧機這個問題,世界都沒有解決,連日本都沒有解決好,關鍵的問題是分秧不均。”

回到招待所後,縣委書記劉步山問鄧小平看了農田插秧機操作後有什麼意見。鄧小平說:“農業機械化是個方向,你們還要研究農業機械化。”

當聽說擴大規模難時,鄧小平說:“一件事總是由難到易。”

在泰和了解農業機械化問題之後,鄧小平決定再到農村去看看。像以前那樣,他要和普通農民、農村基層幹部擺擺“龍門陣”。

鄧小平的到來,引起了一個的注意,這個人就是剛剛回到故鄉的泰和籍的老紅軍、空軍通訊部原副部長池龍。原來,池龍在“文革”開始後不久,便因得罪了空軍司令員吳法憲而被打成“反革命”。1969年10月下放到山東一個農場管製勞動。當時他失去人身自由,被迫將孩子托付給家鄉的親人和當地政府,直到“九·一三”事件後,池龍才重返北京。這時,池龍正巧回到家鄉探望闊別幾年的孩子,也住在縣委招待所。

11月17日,池龍以他那軍人特有的敏銳,感覺到今天來的,住在小客房另一端的客人,絕不是一般的人物,因為當晚泰和縣革委會保衛部派出了兩層崗哨。究竟是誰呢?

18日一早,他就急匆匆地找縣委書記劉步山打聽。當得知是鄧小平時,他激動地對劉步山說:“我要見他,我熟悉他。”

劉步山也是一位老同誌,“文化大革命”前夕,他任泰和縣委書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過衝擊,所以他很理解池龍這樣老同誌的心情。於是,他先去找卓琳商議,又設法說服了隨行人員,便去告訴鄧小平:“首長,有一位老同誌想要見你。”

鄧小平一聽,很爽快地說:“好!來,來,來。”

池龍見到鄧小平,十分激動。他先向鄧小平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然後又緊緊握住鄧小平的雙手,大聲說:“首長,我是紅一方麵軍的,在長征時經常看到你,當時我是通訊兵。”

鄧小平仔細地端詳著池龍,說:“哦,記起來了,是有這樣一位小夥子。”

兩人坐下來敘舊,不由談起了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往事。

劉步山拿起一把椅子,在門口坐下,以免有人來打斷他們的談話。

不知不覺兩個小時過去了,鄧小平和池龍還在交談。

談到“文化大革命”,池龍的心情又激動起來,他撩起上衣,露出胸膛上一塊塊傷疤,說:“瞧,這都是‘文革’中被那幫壞家夥打的。”鄧小平看到這位老紅軍的不幸遭遇,心裏非常憤慨,同時又冷靜地分析說:“這幫人整人是不擇手段的。‘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壞人鑽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