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建和鞏固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中,鄧小平無論在黨務工作和軍隊工作,還是在群眾工作和經濟工作上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多次深入冀西、冀南抗日前線,具體指導根據地建設各方麵的工作。到1945年8月,他和劉伯承等領導創建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已擁有縣城105座,麵積達18萬平方公裏,人口2400餘萬,正規軍由抗戰初期的9300多人發展到30萬,成為全國19塊根據地中最大的一塊根據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一麵同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一麵調動軍隊向解放區發動進攻。“雙十協定”簽訂後,蔣介石以割裂華北解放區,搶占平津,奪取東北為目標,調動了大量軍隊,分4路進犯華北。其中,十一戰區孫連仲的三十軍、四十軍及新八軍共4萬多人在其副司令長官馬法五、高樹勳率領下,從新鄉沿平漢路北犯,企圖占領戰略要點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首府邯鄲,打通戰略要線平漢路的安陽、石家莊段。為此我軍發起了平漢戰役(又稱邯鄲戰役)。

1945年10月20日,時任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兼軍區政委的鄧小平與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從涉縣秘密來到設在邯鄲峰峰礦區的前線指揮部,親臨前線指揮平漢戰役,並成功地進行了爭取高樹勳的工作。1945年10月30日,高樹勳將軍率領國民黨新八軍、河北民軍共1萬餘人在邯鄲以南馬頭鎮起義,宣布退出內戰,主張和平與民主,從而加劇了敵人的動搖和混亂。31日晨,馬法五率殘部突圍逃跑受阻。11月1日夜,馬法五被俘,三十軍、四十軍兩個軍全軍覆沒。高樹勳將軍率部起義這一偉大的義舉,一直為中國人民所銘記,也一直為親曆這次偉大事件的鄧小平所銘記。1983年10月,為紀念邯鄲起義38周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在當年起義地點馬頭鎮建碑紀念,鄧小平親自為紀念碑題寫了碑名。1989年11月20日,鄧小平在會見編寫二野戰史的老同誌時的談話中,對高樹勳起義又作了高度評價。他說,平漢戰役應該說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爭取了高樹勳起義。他的功勞很大。沒有他起義,敵人雖然不會勝利,但是也不會失敗得那麼幹脆,退走的能力還是有的,至少可以跑出主力。他一起義,馬法五的兩個軍就被我們消滅了,隻跑掉三千人。

鄧小平沒有忘記高樹勳,更不會忘記戰爭年代那些與我們黨和軍隊生死與共的老區人民。在相隔幾十年後,當他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他想到最多的,自然是這裏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的發展。

一到邯鄲,顧不上休息,鄧小平就聽取了邯鄲發展鋼鐵工業的彙報,他高興地說:“邯鄲是個好地方,我也非常懷念這個地方。這裏有煤有鐵有水有電,西部地下資源多,東部平原又盛產棉糧,條件非常好,比起西德著名的魯爾工業區的自然條件也不差,可以像魯爾工業區那樣,搞個大型的邯邢(指邯鄲和邢台)鋼鐵生產基地。”

說到這裏,他用手指了指省委書記說:“你們省裏可以拿出個詳細計劃,直接報國務院審批,我支持你們!”當說到“支持”兩個字時,鄧小平特別加重了語氣。

這天下午,雖然時間很緊,鄧小平還是坐上環行火車到當年戰鬥工作過的西部山區走了一大圈。

在武安車站,鄧小平囑咐武安縣委領導,戰爭年代老區人民對革命作了很大的貢獻,中央也很重視老區建設,你們一定要把老區建設和群眾生活搞好,把工農業生產搞上去。這次我原想到冶陶(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駐地,鄧小平曾工作過的地方)等地看看,因為時間太緊不去了,請代我向大家問好吧!

在峰峰礦區彭城站,鄧小平下車後,看到水泥廠的煙塵很大,影響到附近陶瓷生產和居民生活,當即對省委書記說:“這個問題你們要很好研究解決一下。”

視察回來,省委書記征詢鄧小平視察老區後的意見,鄧小平意味深長地說:“看來變化不大呀!”

這次視察後不久,鄧小平從到他家探望的老區群眾嘴裏得知,涉縣山區有的地方目前群眾吃水還很困難。隨後,鄧小平很快找到省委書記,當麵向他交代,一定要下力氣抓好這件關係群眾生產生活的大事。後來,省裏很快撥了100萬元為涉縣解決吃水的問題。

(四)

這年的12月21日,鄧小平到武鋼視察,這是他第二次到武鋼。

他第一次來武鋼,是1958年12月13日,與陳毅一起來視察武鋼一號高爐。這天也正好是一號高爐流出第一爐鐵水的三周年。武剛總經理韓寧夫與全國勞動模範李鳳恩,指著出鐵口向鄧小平、陳毅介紹煉鐵生產流程。鄧小平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然後兩腳分開踩在一根枕木上,雙目炯炯地仰望著金星迸濺、鐵水奔瀉的出鐵口,一邊聽著介紹,一邊欣喜地應著,眉宇間流露出滿心喜悅的神情。這是告別戰爭年代後,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座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啊!在言談間,鄧小平對鐵水罐由機車拖到鑄鐵台鑄成鐵塊很留心,他問什麼時候可以直接用於煉鋼,並詢問煉鋼廠建在哪裏……韓寧夫一一作了回答,並說武鋼二號高爐建設也即將動工,鄧小平和陳毅高興地說,你們要多建幾座大高爐,那時我們再來參觀。

距1958年第一次到武鋼,已有十幾個年頭,這十幾年中,整個國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鄧小平個人的命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武鋼的變化讓鄧小平感到很興奮。

這一天,他來到煉鐵廠。這時的武鋼煉鐵廠,已平地建起了四座大高爐。廠黨委負責人向鄧小平彙報了四號高爐的建設和生產情況。鄧小平邊聽邊看,不時提出一些問題。當他聽說全國最大的高爐──四號高爐是邊設計邊施工,從破土動工到出第一爐鐵水隻用了137天,恰好與淮海戰役的時間相同時,這位當年淮海戰役的總前委書記脫口而出說:“好,又是一個‘淮海戰役’,是鋼鐵戰線上的‘淮海戰役’。鋼鐵工業要搞大兵團作戰,但是一定要科學組織合理施工,希望你們再打一個團結協作的漂亮仗。”

在四號高爐視察時,鄧小平還對武鋼的發展規模,提出了一個宏偉的設想。他深情地說:“搞建設,就是要有速度。生產要狠抓才能搞上去。武鋼是新中國興建的大鋼都,地理條件優越,很有發展前途,現在搞400萬噸,我看將來可以搞1000萬噸!”

由於鄧小平初到軋廠參觀,廠黨委書記準備扶他上鑄鐵爐鐵梯,鄧小平擺擺手謝絕了,自己登上了爐台。在軋機前,他看了許多女青工,當他聽說這裏是廠裏的第一代女軋鋼工時,滿意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