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1978年:大轉折的時代。視察東北,發表“北方談話”:解放思想,開動機器,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鄧小平自己說是“到處點火”。同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年9月13日中午,朝鮮北部重鎮新義州火車站。
站台上,歌如潮,花如海,朝鮮方麵舉行盛大儀式,為參加朝鮮建國三十周年慶祝活動後離境歸國的中國黨政代表團送行。“熱烈歡送兄弟的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朝中人民用鮮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誼和團結萬歲!”等大幅橫幅在金秋的陽光下更顯光彩奪目。
代表團團長、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代表團副團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第三書記彭衝與前來送行的朝鮮平安北道、新義州市黨政負責人握手作別後,登上了墨綠色的專列。
火車馳過橫跨鴨綠江上的中朝友誼大橋,經過邊城丹東,風馳電掣地消逝在遼東半島那綿延起伏的溝壑丘陵之中了。
下午5點16分,專列駛進鋼城本溪。中共本溪市委、市革委會負責人羅定楓等在月台上迎候鄧小平一行。
紅光滿麵的鄧小平走下車廂,同市委、國務院工作組、駐軍和本鋼、礦務局、鐵路的負責人見麵。
羅定楓代表本溪人民向鄧副主席問好。
“你們本溪多少人口?”鄧小平問道。
“全市133萬人口,其中城鎮人口67萬多,農村人口64萬多。”羅定楓回答說。
鄧小平說:“六十多萬也不少了。”
羅定楓彙報了本溪市和本溪鋼鐵公司的情況。
鄧小平說:“不要自滿,現在要比國外水平。”
羅定楓說:“本溪、本鋼是個受‘四人幫’破壞的重災區。”
“我知道,現在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進經驗學習,不然老是跟著人家後麵爬行。什麼是爬行主義?這才是真正的爬行主義。”
羅定楓檢討說:“我們在揭批‘四人幫’鬥爭中聯係批林還不夠。”
“不批林,揭批‘四人幫’就搞不透。實際上,林彪和‘四人幫’是一夥的,好多事情他們很早就是一起幹的。”鄧小平說道。
談到本溪工業生產情況,遼寧省委第二書記任仲夷說:“本溪搞的還是不錯的。”
“我知道,你們還是比較好的。”鄧小平話鋒一轉,“在國內你們不錯,在國外與發達國家比,你們還是落後的。”
“我們本溪、本鋼企業潛力很大。”羅定楓隻得這樣說。
“不僅是你們這裏潛力大,全國各個地方的大大小小企業,各個方麵的的潛力都很大。”
“我們還很落後。”
“那就要到發達的國家去看看。過去,我們對國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知道還有罪嘛,崇洋媚外嘛。我們應當去看看人家是怎樣搞的。”作為一條具有廣泛意義的道理,鄧小平所講的,羅定楓以及在場的遼寧省委、省革委會負責人並不陌生。雖然時光到了1978年秋天,揭批“四人幫”,肅清極“左”流毒,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學習發達國家,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已經成為千百萬中國人的共識。但是此時此刻,在本溪火車站的月台上,鄧小平針對本溪的問題所講的這番話令在場的省、市負責人深感震撼,尤其是那份清醒,那份焦灼,那份緊迫感。
鄧小平十分了解各地的情況,也十分了解本溪。這是一個以冶金為主的重工業城市,許多企業設備老化,工藝落後,汙染嚴重,整個城市的環境相當差。針對這個情況,鄧小平說,我們有的企業太髒,企業管理不好,日本管得好。日本有的資本家,首先抓衛生,第二是抓安全。凡是哪個工廠髒的,那個廠肯定管的不好。
羅定楓說:“我們這個地方很髒,衛生搞得不好。”
彭衝說:“冶金企業都比較髒。”
鄧小平說:“你那地方幹淨,證明你那企業管理肯定不錯。環境衛生抓得好,人的疾病少些,人一整潔,精神麵貌也好了。”
停了一下,鄧小平像是在作解釋地又說,資本主義國家也研究心理學,拖拖拉拉的就管不好。企業管理一抓衛生,二抓安全。抓好這兩個也不容易。沒有很好的秩序,就不可能抓好。一個工廠搞得幹淨,也不容易,你們試試看。有了好的秩序,安全也就好了。衛生搞不好,質量也搞不好。廠子的清潔,也是個綜合能力的表現。
任仲夷插話說,“過去黑龍江有個副食商店,營業員帶上白手套操作,給顧客拿食物,竟被批為修正主義。”
鄧小平說:“他們是越髒越革命。”
17時32分,開車鈴聲響了。鄧小平與大家一一握手告別。
任仲夷表示:“我們要改變麵貌。”
鄧小平一邊走向車門,一邊回身囑咐道:“要改變麵貌,改變精神狀態。”
火車啟動時,這個有一百多萬人口的鋼城已經亮起了點點燈火。
鄧小平的專列經過東北工業重鎮沈陽、四平、長春,在廣袤的鬆遼平原上疾駛。
9月14日淩晨2點,鄧小平的專列駛進吉林北部的陶賴昭火車站。久候在這裏的黑龍江省委書記李力安、省委副秘書長曲紹文、大慶市委書記陳烈民等登車迎接鄧小平。火車在陶賴昭稍作停留後,按照鄧小平的要求,直奔大慶駛去。
這是鄧小平第三次視察大慶。前兩次是在六十年代,大慶創業初期,他親臨油田,上井架,下現場,問化工,對油田的建設傾注了極大的關懷。
十幾年過後,這次來大慶,鄧小平流露出了平日少見的興奮。在火車上,他就向省市委領導詳細詢問了油田的開發情況和產量。有關負責人告訴他,到1978年,大慶油田已經達到了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並且穩產了兩年。鄧小平關心地問,5000萬噸,還能穩產多久?市委負責人回答,可以穩產到1985年。鄧小平聽後,高興地囑咐,一定要把油田管理好。
火車在大慶車站徐徐停下。鄧小平稍事休息,立即驅車前往油井一線參觀。采油一部的幹部和群眾在6排17號井旁等候鄧小平的到來。掌聲過後,黨委副書記孫葉鬆說,鄧副主席,這就是14年前您視察過的那口“光榮井”,而今它的日產量已由當初的32噸上升為63噸,我們作到了開發18年,產量翻一番。
鄧小平連聲讚許:“好!好!”
來到30萬噸乙烯會戰指揮部,鄧小平詳細詢問了引進設備的情況。然後他說:“引進來設備就要掌握,就要生產,要快。”當聽到使用新的九套裝置生產的產品和產量光乙醇就可年產20萬噸,在世界上也是相當大的時,鄧小平說:“這個好,搞起來快,多了可以出口,出口也有市場。”鄧小平還提出,應用新的生產設備,要把“三廢”處理好,不要造成環境汙染。乙烯會戰領導向鄧小平彙報說,我們準備引進汙水處理裝置。鄧小平說,這樣上得就快了,很好嘛!他還關切地詢問了整個工程投資多少,用外彙多少,什麼時候建成。項目負責人回答說,一期工程1981年可以建成,二期工程1983年可以建成。鄧小平高興地說:“好!81年建成了我再來看。”
離開了乙烯會戰指揮部,鄧小平來到大慶化肥廠。這一年,大慶的石油化工已有相當的規模,化肥廠成為化工行業的排頭兵。鄧小平興致勃勃地詢問了化肥廠各個裝置的性能和生產情況,詢問了同樣裝置國內外用人數量的對比,肯定了化肥廠“進行專業化管理”、“逐步把人員減下去”的做法。在巍峨高聳的造粒塔旁,鄧小平不顧74歲高齡,一再要上去察看,經周圍人員極力勸阻,方肯止步。看著鄧小平勃勃的興致,化肥廠的幹部工人大受鼓舞,他們把自己生產的尿素樣品作為禮物送給鄧小平,鄧小平高興地收下了。
這次鄧小平到大慶,一個特別關心的問題就是大慶油田的外圍與深層勘探工作進展及可采儲量的增加情況。當時,大慶人自己提出一個口號:“大慶外圍找大慶,大慶底下找大慶”,形象地說明大慶油田當時的進取勢頭。鄧小平在視察設計院地宮時,認真聽取了有關彙報,並詳細詢問,現在井打多深,下麵有沒有油?他還問及了地震多次覆蓋技術和鑽機、鑽頭的運行狀態。彙報中間,鄧小平站起身來,俯身在東北地區地質構造圖上仔細觀看。當有關負責人彙報到華北古潛山找油和新疆、四川打深井時,鄧小平說,要打7000米深井。當了解到有的國家6000米鑽機還有一些缺點時,他馬上說道:“買美國的,還是它厲害。”談話之間,鄧小平三次提到要買鑽機。
“要加快找油,加快找氣,找到更多的油氣田。”這是鄧小平視察大慶時反反複複講的要求。他說,我們在鑽井、勘探和綜合利用上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這些要早解決,搞“十來個大慶”是不容易的。麵對著在場的各方麵負責人,他深情地說:“我們要有5億噸油就好了。”全場一片默然。當時大慶原油的年產量是5000萬噸。
吃午飯的時候,大慶油田的黨委負責人談到了當時進行的陸相生油理論研究。鄧小平很感興趣。“李四光說陸相能生油,有人不服氣嘛。”他說,“至於我國地質理論上幾個學派並存,搞百家爭鳴嘛!不能把人家否掉。”席間他還提出:“港口的原油計量問題要解決,要不,我們吃虧,別人笑話”。“要搞電子計算機中心。一天24小時工作,不然就是浪費。”當聽到大慶當時有15萬職工組織起來學習文化科學技術時,鄧小平高興地說:“這個好,今後就是要考核。”他對大慶油田黨委負責人說,你們要研究一下,以後可不可以搞6個小時工作,2個小時學習。
油田職工的生活怎麼樣,是鄧小平一直牽掛的。前兩次視察大慶時,他就曾就職工的衣食住行作過許多重要的指示,解決了不少難題。這次來到大慶,看到職工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他非常高興。他逐一詢問了大慶蔬菜、肉食供應情況,當聽到說企業養豬可以達到12萬到15萬頭,平均每個職工每月可吃上2斤自產豬肉時說:“這不錯。”對蔬菜生產,鄧小平說:“要搞蔬菜脫水,脫水以後貯藏運輸都方便。”當有關領導彙報到組織家屬參加農業勞動,可以解決兩地生活問題,可以增加生產,增加家庭收入時,他連連說:“好,你們這個辦法好。”
聽完彙報,鄧小平又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大慶職工、家屬自己生產的糧食、蔬菜、水果樣品,並高興地收下了拍攝油田農副生產的影集。
鄧小平還十分關心大慶職工的居住和收入情況,他詢問幹打壘房屋還有多少後說:“大慶貢獻大,房子要蓋得好一些,要蓋樓房,要搞建築材料。”當聽到大慶標準工資平均446元時,說:“太低了,貢獻大,應該高。”後來他在哈爾濱召開的黑龍江省委會議上又說:“大慶倉庫那個保管員現在才40多元錢,太低了。可以是八級、至少七級,這樣鼓勵學習、鼓勵上進。”
鄧小平不僅關心大慶的石油生產,還關心大慶的農業生產。60年代他視察大慶時,對這個問題作過指示。今天,他聽說大慶已經搞了32萬畝耕地時,高興地說:“大慶的地,每畝一百斤化肥,產玉米一千斤這個不簡單。”他還指示:“大慶要挖土地潛力多種樹。農業搞機械化,節約下人力種樹,還可以種草,發展畜牧業,草原可以改造,排水,搞條田、方田,要改造草原。”
鄧小平還談到了保護環境的問題。針對大慶油、氣、化工汙染嚴重的狀況,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化學工業‘三廢’問題都沒有解決好”,希望你們“一定要把‘三廢’處理好。”
鄧小平來大慶視察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油田。廣大職工、家屬、學生紛紛湧上街頭,湧向鄧小平視察的地方。鄧小平在視察途中,十分高興地向路旁的群眾招手致意,每到一處,都熱情地與周圍的群眾握手。當他步入大慶機關二號院時,800多名幹部、工人和家屬列隊歡迎。看到這熱烈的場麵,鄧小平高興地與大家握手。同時,他親切地向站在後邊的人招手。之後他特意來到失去雙臂的勞動英雄耿玉亭麵前,關切地說:“不容易啊,你的身體怎麼樣?”為了彌補不能與耿玉亭握手的遺憾,鄧小平特意向耿玉亭的妻子握手問候。當陪同的同誌提出大慶的幹部群眾想和鄧副主席合影時,鄧小平立即放下手中的茶杯說:“好!安排好了就照!”人們被鄧小平的情緒感染了,紛紛過來擁在他的身邊,留下了寶貴的合影。這次在大慶,鄧小平先後4次與500多人合影留念。
晚飯後,鄧小平乘車離開大慶,前往省城哈爾濱。在火車上他留給大慶人一句話:“要把大慶油田建設成美麗的油田。”
從此以後,鄧小平再沒到過大慶,但是,“81年我再來看”的願望,一直成為一個重要的精神動力,激勵大慶人發揚鐵人精神,幹出驚人業績。
9月15日上午9時,在哈爾濱市花園村賓館一所會議室,鄧小平聽取黑龍江省委常委工作彙報。省、市黨政軍領導和有關方麵負責人參加了彙報會。當時,省委第一書記楊易辰正率團出訪歐洲,省委書記李力安主持彙報會。
會議開始,鄧小平微笑著對李力安說:“你簡要地說說吧。我是沒有更多的好主意的,隻能隨便吹一吹。”一句話引起了滿屋的笑聲,會議室裏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李力安向鄧小平彙報了黑龍江省的農業現狀,並提出1978年糧食要達到300億斤。鄧小平立即詢問,黑龍江糧食年產曆來最高水平是多少?“文化大革命”前是多少?李力安回答:曆史最高水平是293億斤,“文革”前是156億斤。因為這兩年人口有所增加,去年和前年又受了災,不得已挖了庫存。鄧小平立即嚴肅地說,口糧不要減,減口糧傷元氣,建國以來教訓太多了。
李力安彙報到黑龍江國營農場工作時,鄧小平一連幾次插話。他說,農場不僅要搞糧食,還要變成農工聯合企業,基本上是搞農產品的加工,農業的技術改造;要通過搞種子基地、肥料工廠等辦法實現農業工業化的目的。他吸著煙,接著說道,搞養雞場,要把飼料變成工業品,按雞配料,小雞吃什麼,半大雞吃什麼,大雞吃什麼,按科學配方。這樣可以搞大養雞場、養豬場、養牛場,然後再加工,蛋品的加工,肉製品的加工、奶製品的加工,加工後再運出去麼。
李力安在彙報中說到今年七八月份工業生產下降,這裏麵的原因有原料問題,也有按勞分配方麵的問題。
這是鄧小平一直思索在心的問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一個時期內,在我國農村,勞動者的分配采取不合理的工分製,多勞不能多得;在工礦企業,隻實行計時工資製,幹好幹壞一個樣。這種分配形式隻能造成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勞動效率低下的後果,不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半年前,鄧小平同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負責人談話,在談到按勞分配問題時說,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起草的《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這篇文章我看了,寫得好,說明了按勞分配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不是資本主義的。我們一定要堅持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勞分配就是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根據這個原則,評定職工工資級別時,主要是看他的勞動好壞、技術高低、貢獻大小。
聽到這裏,鄧小平接過話題說,分配政策值得研究,不能搞平均主義。要把按勞分配的原則落到實處,就要實行獎勵製度。對管理好的企業,為國家貢獻大的人應該給予獎勵,以刺激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吸收國外資金、引進國外設備,是發展經濟、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鄧小平此次在哈爾濱談話的重點。鄧小平說,我們要大量吸收外國的資金、新的技術、新的設備。令人擔心的是我們的體製現在已經不適應這項工作,不適應現代化建設,總的來說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需求。我們必須懂得這一點。談到這裏,鄧小平加重了語氣,我們國家的體製,包括機構體製等等,基本上是從蘇聯來的,是一種落後的東西,人浮於事,機構重疊,官僚主義發展。大慶要進口一件什麼設備,本來經過黨委就可以解決,然而就是轉圈子,定不下來,一拖就一年。所以有好多體製問題要重新考慮,既要發揮中央、地方的積極性,也要擴大基層企業的權力。鄧小平指著大慶市委書記陳烈民說,比如大慶,規定它建立引進的工廠,從頭到尾就統由大慶自己負責。派人考察,同外國人來往、簽訂合同,每件技術怎麼引進,怎麼學會,就統由這個企業負責。這時陳烈民插話說,現在出國考察的不管企業,管企業的不能出去考察。鄧小平接著說:體製問題當然還要研究,但是不解決不行。
就提高技術水平和科學管理水平,鄧小平在講話中舉了個例子:武鋼17米軋機,是西德、日本的最新技術,現在擱在那兒不會管不會用,迫使我們要留一點外國技術人員,包括技術工人。他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企業管理得好不好,大不一樣。技術我們是落後,但人家的東西我們能不能掌握,要靠自己的努力。
當李力安彙報到領導班子建設問題時,鄧小平風趣地說,年紀大的,穩重有餘,衝勁不足,我們這些人在內。要從中青年幹部中,技術幹部中懂行的提拔一些,要把那些打砸搶分子、派性嚴重沒有政績的人、本領不大的人從領導班子中換掉。
隨即,鄧小平讚揚了大慶的領導班子。他說,大慶的班子不錯,比較年輕,中青年多。現在所謂年輕,就是40出頭一點的,也有30多、20多的。年輕人有的是,培養一批合格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這方麵如果我們現在不著手,將來就來不及,後繼無人。軍隊現在就發生了這個問題,後繼無人,不加緊解決這個問題不行。
午飯過後,略事休憩,鄧小平驅車南行,前往吉林省會長春。
9月15日晚,鄧小平到達長春之後,住在南湖賓館2號樓。
這座為秋林環抱的建築落成於建國十周年前夕,是中共吉林省委迎接重要賓客和舉行重大會議的場所。
16日早飯後,南湖賓館一改平日的寂靜,增加了許多喧嚷和熱鬧。魚貫而入的轎車驚起了群群飛鳥。此時,吉林省黨政軍領導幹部正井然有序地向會議廳聚集。
今天,鄧小平沒有安排視察和參觀。他感覺,昨天在哈爾濱,很多話都是針對具體問題發表的意見,有些過於具體和瑣碎。這次,他要涉及一些更重大更敏感的問題,把話的分量講足,把“火”燒透……
9時整,鄧小平步入會場。
看著他那矍鑠的神情和沉穩的步履,在場的很多領導幹部不禁心生感慨。早在1958年和1964年,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兩次視察長春。每次他都深入到工廠、農村、學校,與幹部群眾交談,傾聽意見,指導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命運多舛,兩次被打倒。而他似乎生來就有一種與命運抗爭的勇氣,老當益壯,高齡複出,銳意進取,給中國帶來的是何等的變化與生機。
省委第一書記王恩茂宣布開會,並彙報了吉林省關於揭批“四人幫”運動、整頓社會治安和工農業生產等情況。
彙報過程中,鄧小平問到了吉林省的糧食產量問題、農業機械化問題。吉林西部的地下水問題,還提到了一汽的技改、霍林河煤礦的技術引進、吉林卷煙的質量問題。他甚至還詢問了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在“文革”中科學家的冤案……
在聽取長春的拖拉機生產情況的彙報時,鄧小平指出,你們要搞一些大馬力的拖拉機,在東北“太小了不好用”。不光生產拖拉機,還應生產拖拉機的拖帶機器。現在全國的拖拉機都是五十年代技術,落後得很,花的材料多,耗油量大,損害率高。如果不改造,全國到處搞,這樣下去就不行。目前修配也趕不上,這些問題要解決。大馬力拖拉機不一定一個省搞,不要勉強在一個省搞,全國範圍內隻選幾個點就夠了。東北搞一個,看哪一個省好一些,集中在它的身上來改造。比如,長春生產的拖拉機總裝質量不合格,可以生產一些零件,讓總裝好的搞總裝,采取專業化協作生產。這樣又快又省,不要走小而全、中而全、大而全的道路。這是蘇聯的道路。
省裏的同誌說,吉林省化肥不多、小化肥沒搞起來,鄧小平說,小化肥不經濟,但很起作用,目前化肥主要還是小化肥廠生產的。但小化肥要改造,要逐漸搞大生產嘛!小的耗費原材料,成本高,價格貴,生產能力也不多,要改造。全國設計,選擇一個、二個、三個型號的,不搞不行。怎麼樣改造小化肥,搞個全國統一的改造方案。
聽到正在建設的霍林河煤礦要引進西德技術,鄧小平說了一大段話:
“要引進西德的機器,就要完全保證用它的管理辦法,否則就沒有資格引進。”它是完全自動化的。年產五千萬噸隻用九百人。“要引進人家的技術,就要學習人家的管理方法。”你們這個廠子要完全按它的管理方式生產。從開始就組織一個領導班子,從頭到尾負責,包括直接談判,直接簽定合同,以後根據西德技術管理辦法生產。這樣的企業,“不要搞改良主義,要徹底革命”。“以後所有引進的東西,必須堅持這一點,否則我們永遠落後。我們的人海戰術打不贏現代化戰役。”“所以要培訓人才,不但管理人員要合格,要學習,就是工人也要合格的。西德、日本工人起碼要高中程度,而且是比較好的,才能掌握技術。高中畢業生就叫知識分子,工人本身也是要知識化呀。不能夠讓講空話的人,不懂的人去搞這樣的企業。”我們要“好好學習,到外國去看一看,看人家怎麼管理的”。選送的人年齡不要太大。管理企業精力要非常集中,很辛苦,管九百人比管九萬人難。人人的崗位都不能出差錯,按錯一個電鈕損失就大了。“總是要搞革命,不搞改良,不是叫技術革命嗎!我們不一直講我們是革命者嗎?就是要革命。”長春汽車廠準備讓那個國家改造?上海準備引進西德奔馳汽車技術,用它的牌號。奔馳汽車“在國際上也是質量好的汽車”。
在聽取吉林省財政收入情況的彙報時,鄧小平說:“全國財政情況都不錯,但這不能反映我們的本質。如果我們自己滿足這個,就危險了。”因為它“一不反映我們的技術水平提高多少,二不反映我們的管理水平提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