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彙報進行了半個多小時就結束了。

王恩茂說,現在請鄧副主席作指示。

掌聲中,鄧小平向與會者擺擺手,然後習慣地點燃一支香煙,開始了他的講話。

鄧小平說,現在擺在我們麵前的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他分析道,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不論搞農業、搞工業,搞科學研究,搞現代化,都要實事求是,老老實實。所有在一個縣、一個公社、一個大隊工作的同誌,都要根據本地的條件,搞好工作。要鼓勵哪怕是一個生產大隊、一個生產隊很好地思考,根據自己的條件思考怎樣提高單位麵積產量,提高總產量,還有技術方麵、多種經營方麵,哪些該搞的還沒有搞,怎麼搞。這樣發展就快了。多年來,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們的腦筋開動得也不夠,這些年來思想僵化了。企業管理,過去是蘇聯那一套,沒有跳出那個圈子。那時候,蘇聯企業管理水平比資本主義國家落後得多,後來我們學了那個東西,有了那個東西比沒有好。但現在連那個落後的東西也丟掉了,一片混亂。現在要使所有的人開動腦筋,敢於思考怎麼樣使生產增加,產品質量提高,成本降低,原材料消耗少,產品價格不斷降低。不管大中小企業,搞得好的要獎勵,不能搞平均主義,要鼓勵先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是毛主席經常講的。在這方麵,思想要解放。現在是人的思想僵化,什麼東西都是上邊說了就算數,自己不去思考,不去真正消化。多少年來,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們的腦筋動得也不夠。毛主席總是提倡開動腦筋,開動“機器”。林彪、“四人幫”把我們的思想搞僵化了。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實現四個現代化。總之,實事求是,開動腦筋,要來一個革命。

在詳盡闡明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之後,鄧小平把話題轉到對毛澤東思想的態度問題上。他說,怎麼樣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這是個大問題。大家知道,過去有一種議論,叫做“兩個凡是”,不是很出名嗎?凡是毛主席圈閱過的、講過的都不能動,凡是毛主席做過的、說過的都不能動,這是不是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呢?不是。搞得不好,要損害毛主席。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主席之所以偉大,就是靠的實事求是。馬克思、列寧從來沒有說過農村包圍城市,這個原理在當時世界上沒有啊!毛主席的偉大,就是根據中國的具體條件,指明了革命的具體道路,用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了政權。如果沒有實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能提出和解決這樣的問題嗎?能把中國革命搞成功嗎?

鄧小平略微停頓了一下,吸了一口煙,接著講道,林彪、“四人幫”搞陰謀,幹壞事,說毛主席的話一句頂一萬句。林彪搞的那個小本本,可是害死人哪!他搞的那個語錄,不能係統地反映毛主席的思想。

鄧小平舉例說,在那個小本本裏,關於黨的建設的語錄裏,就沒有“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團結—批評—團結”的語錄。這是毛主席關於黨的建設很重要的內容。林彪、“四人幫”一夥任意歪曲、篡改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造成思想混亂,給我們黨的實際工作、理論工作、社會風氣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以致我們要掃除這些垃圾還得付出長期艱巨的努力。

全場寂靜無聲,隻有鄧小平講話的回聲在會議廳內盤繞、撞擊。

人們清楚地記得,早在一年多以前,尚未複出的鄧小平就給黨中央寫信,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一個思想體係,必須準確完整地理解和掌握,表現了一個老革命家卓越的理論水平和政治勇氣。從那時起,如何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國政治生活中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

現在,鄧小平又一次針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就要在每一時期,處理各種方針政策問題時,都堅持從實際出發。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中央如果不根據現在的條件思考問題、下決心,很多問題就提不出來。比如毛主席在60年代初就提出,“給一個礦,讓日本開采”,用外國的資金,開發我們的資源。但那時候沒有條件,人家封鎖我們。後來“四人幫”把什麼都說成是“崇洋媚外”、“賣國主義”,使我們同世界隔絕了。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建立了很好的國際條件,使我們有條件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吸收他們的資金。如果說毛主席沒說過的我們都不能幹,現在就不能下這個決心。在這樣的問題上,什麼叫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呢?就是實現毛主席提出的、周總理宣布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這是我們要為之奮鬥的目標。

鄧小平端起麵前的杯子,喝了口茶水,順著飛馳的思路繼續說道,馬列主義要發展,毛澤東思想也要發展,否則就會僵化嘛!所謂理論要通過實踐來檢驗,這樣的問題還要引起爭論,可見思想僵化。現在世界不斷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於落後不行。我們要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提出我們的任務,加速四個現代化建設。

講話中,鄧小平還針對當時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存在的形式主義提出了批評。他說,學大慶、學大寨要實事求是,學他的基本經驗,如大寨的苦幹精神、科學態度。但有些東西是不能學的,比如,他一年搞一次評功記分不能學,取消集市貿易不能學,取消自留地也不能學。現在全國調整農村經濟政策,好多地方要恢複小自由。這也是實事求是。針對吉林省的情況,鄧小平笑著說,你們這裏也有好的典型呀,像榆樹的小鄉,永吉縣的阿拉底大隊,你們自己的典型更可貴。就每一個專區、縣來說,都有自己比較好的典型,把這些比較好的典型加以推廣,大家都向他們看齊,就了不起。是不是全國所有地方都要把地搞得平平的,不完全搞平就算沒完成農田基本建設?要從實際出發,要因地製宜,不要搞形式主義,不需要平整的地方就不要平整,不需要搞梯田的地方就不要搞梯田。

在談到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時,鄧小平說,我們要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不能再搞平均主義,平均主義害死人,要鼓勵上進,不能吃大鍋飯。要建立各方麵的考核製度。不管是公社各級領導幹部,還是工廠企業的領導幹部都要考核,不合格的要淘汰。這樣的問題,在幹部裏要多講,有的過去不敢搞,現在要敢。這樣的精神貫徹下去後,一兩年他那個廠,那個企業沒有變化,虧損照樣虧損,這種人不能用。

鄧小平深入淺出的論述和簡潔明確的結論,像捅破了一層窗戶紙,使到會者頓時感到心裏無比亮堂。

在談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精神動力時,鄧小平說:我們過去打仗,要打勝仗,沒有一批不怕死敢於衝鋒陷陣的人是打不了勝仗的。革命要有一批闖將。我們不是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嗎?要超過國際水平,沒有一批超過國際水平的闖將能行嗎?人才最重要,沒有一批這樣的闖將,跟著人家的屁股後麵爬,爬不上去。

在分析我國的經濟現狀時,鄧小平說,現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我們的國民平均收入名列倒數二十幾名,算貧困的國家之一。就是在第三世界,我們也是貧困的一部分。毛主席講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有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高速發展社會生產力。什麼叫政治掛帥,政治掛帥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慢,那就沒有優越性,這是最大的政治。我們要想一想,解放這麼多年,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麵貌好一些。

時間過得飛快,秒針、分針仿佛在賽跑,人們越聽越入神的時候,鄧小平突然宣布:“我就講這些。”大家立即放下手中記錄的筆,雷鳴般的掌聲響徹整個會堂。

鄧小平走下主席台,向眾人頻頻招手,在王恩茂等省委領導的陪同下,在掌聲和深情目光的護送下離開了會場。

在長春,鄧小平沒有作更多的停留。下午,他乘車前往遼寧。

9月17日上午。鄧小平從長春返回沈陽後,在友誼賓館聽取中共遼寧省委的工作彙報。

遼寧是“一五”計劃期間建設起來的重工業基地,長期以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四人幫”死黨毛遠新及其爪牙的把持,遼寧遭受了極為嚴重的破壞,短缺與浮誇,假典型與假經驗充斥著遼沈大地。

會上,遼寧省委第一書記曾紹山、第二書記任仲夷向鄧小平作了工作彙報,沈陽軍區司令員李德生和政治局委員彭衝也參加聽取彙報。

省委領導首先向鄧小平彙報了遼寧揭批“四人幫”,開展雙打運動,調整農業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地方財力,開展各級領導班子整風,發展建築業和教育等方麵的情況。鄧小平在聽取彙報時,不斷插話,詢問他關心的問題。

當彙報到有關幹部隊伍清理問題時,鄧小平說,中央最近有個文件,搞打砸搶的隻是少數人,動手的,搞逼供信的,全國一千萬。對這部分人,政治上作結論和處理要適當。這是個大政策。這些人基本上不能保持原來的工作崗位,不能作為我們幹部隊伍的基礎。好的年輕人不少嘛。有一部分壞家夥,多數是好的。

談到農業問題時,鄧小平不斷詢問遼寧的耕地麵積、糧食產量、農民口糧、落實農村政策情況。他指出,現在還是糧食少、肉少、油少,其他副食也少。征購任務重,是全國性的問題。

“現在沒有虛假了吧?浮誇風,害死人哪!”鄧小平半是詢問,半是感慨地說。

接著,他又問:“你們農村政策調整得怎麼樣?”

任仲夷回答說:“我們搞了個十六條,政策落實了一些,但落實得不夠。”

“政策落實了,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現在農業機械質量不高,成本高,化肥貴,農民買不起。”鄧小平索性把話題引申開來,農業要現代化,才能適應工業的現代化。七五年趙紫陽同誌到四川,我說,你四川工業越發達,農業永遠第一。一定要把農業放到第一位。這就是工業支援農業。工業支援農業要具體化。

關於工業企業的情況,鄧小平著重詢問了鞍鋼的發展,沈陽冶煉廠的改造、撫順煤礦生產等問題。

任仲夷說,過去遼寧批工業“七十條”,現在看來“七十條”是對的。

鄧小平說,六一年廬山會議,毛主席對“七十條”是肯定的,很稱讚的。現在看來,企業怎樣具體管理好,怎樣按經濟規律來管理經濟,對這些問題,原來的“七十條”也是不夠的。企業要搞幾定,責任製、崗位責任製、工程師、總工程師、經濟核算等等。“七十條”是個基礎,有的去掉,還要增加一些。要從新的管理體製來研究,還要搞若幹條。

關於建築行業的問題,任仲夷等人隻是作了簡單的彙報,主要是聽鄧小平講。鄧小平說,務虛會提出了三個先行嘛,建築要先行。現在這方麵有很大的浪費。建住宅,全國來說1平方米平均130元。穀牧同誌他們在北京搞試點,用新型泡沫塑料搞預製件,1平方米60元。就是80元,也可以節約幾個億嘛。鄧小平伸出手指,慢悠悠地算道,我們1億城市人口,平均每人隻有居住麵積兩平方米,現在西德每人30平方米。我們如果按每人9平方米,比現在加7平方米,不算其它建築,每平方米節約50元,就是350個億。工廠節約的數目比這要大得多。現在是很大的浪費,而且也不漂亮,難看得很。

與會者聽得入了神,鄧小平接著說道,建築要機械化,裝備要現代化。道理很簡單。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謂三大支柱,一個是鋼鐵,一個是汽車,再一個是建築,無一例外。現在歐美建築已經達到飽和點,我們要發達,在相當一個時期,建築業是個支柱,搞好了,又快又省。

遼寧的同誌彙報說,現在工農業用水比較缺乏。鄧小平說,工業用水要采取先進辦法,像日本那樣,搞循環,水一下跑了,轉個圈回來,這樣對解決汙染問題、缺水問題都有好處,還可以回收。要廣泛運用這個技術,轉個圈,特別是缺水地方更要這樣。日本相當普遍,技術並不難。

話鋒一轉,鄧小平又提到了農業,他肯定地說:“農業要走工業化道路”。

“農業本身要搞很多新的行業。中小城市可以搞,縣城可以搞。”興奮之下,他索性把話題扯開去,“本世紀末,美國社會構成,25%工人,4%農業人口,它還要保持現在這樣多農產品,還要出口。百分之七十幾的人都叫服務行業。養雞場最先進,兩個老人帶兩個小娃娃,小娃娃白天還要上學,晚上幫助一下,養20萬隻雞。但是,它有條件,飼料是買的,第二是檢疫,防止發生瘟疫。並不要蓋那麼大場子,那是落後方法,原來用的辦法現在變了,要學習這種先進方法。就是要有條件,要有衛生條件。它是科學管理,揀蛋用機械,用手揀不可能。它們飼料有控製機,小雞什麼飼料,長大一點什麼飼料,生蛋時又是什麼飼料,配方都不同。”一席話講得與會者目瞪口呆。

在談到解決副食品供應問題時,鄧小平舉了南斯拉夫的例子:“南斯拉夫,有人去看了,貝爾格萊德工農聯合企業,23000人,保證貝爾格萊德120萬人口90%的副食品供應,主要搞加工,每人收入3000美金,每家都有汽車、電視機,富足得很。”

李德生插話道:“鄧副主席在哈爾濱講了脫水疏菜保管問題。”

鄧小平說:“這是個工業化問題。六四年我來你們沈陽,你們菜地38萬畝,那時我說要統一經營,38萬畝菜地怎麼不能解決200萬人的吃菜問題?你們半年沒菜。脫了水保管,它本身損耗少。不脫水,運到城市一半就爛掉了,……用科學技術加工,一樣吃新鮮菜。”

與會者靜靜地聽著,除了李德生之外,很少有人插話。大家由衷地佩服鄧小平過人的記憶,開闊的思路和他的細致和健談。

省委工作彙報結束後,任仲夷請鄧小平再作指示。鄧小平就一些重大問題作集中發言。

他說,全黨全國範圍的問題,昨天在長春概括地講了一下,中心講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結合,從實際出發。不恢複毛主席給我們樹立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我們四個現代化沒有希望。我也講了兩個“凡是”觀點是不正確的。這不是毛澤東思想,毛主席在世也肯定不能同意。很簡單,如果堅持兩個“凡是”,我就不能出來。我能出來,說明有的是可以改的。兩個“凡是”是損害毛澤東思想的。主席的話是針對一定時間、地點、條件講的,有很多條件是有變化的。現在全黨全國最需要的,是大家開動腦筋,敢於麵對現在的問題、現在的條件來考慮我們怎樣加速四個現代化建設。

鄧小平強調說,現在,全國人民思想開始活躍,但是還心有餘悸。千萬不要搞“禁區”,“禁區”的害處是使人們思想僵化。真正講話不一定是反革命,頂多是思想錯誤,但框住思想害處極大。“禁區”的害處是使人們思想僵化,不敢根據自己的條件考慮問題。一個公社有自己的條件,有自己的情況,一個大隊有自己的條件,有自己的情況。有一般,也有特殊,大量的是特殊,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特殊情況考慮問題。東北三省情況大體相同,但也都有不同。你們遼寧省幾個地委、幾個市,每一個都有不同。

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不無沉重地又一次談到了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他說,馬克思主義就是這樣,歸根到底要發展生產力。我們太窮了,太落後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我們的人民太好了。外國人議論,中國人究竟還能忍耐多久,很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的人民是好人民,忍耐性已經夠了。我們現在必須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條件。他強調,要體現社會主義製度比資本主義優越,起碼要表現出我們的發展速度要比他們快。

最後,鄧小平談了遼寧省的領導班子整風和幹部調整問題。

下午,鄧小平在住處聽取沈陽軍區常委彙報戰備工作和揭批“四人幫”情況。

會議一開始,鄧小平說,我是到處點火,在這裏點了一把火,在廣州點了一把火,在成都也點了一把火。

在談了批判軍隊中的資產階級派性之後,鄧小平著重談了揭批查運動的發展趨勢問題。他說,批林彪也好,批“四人幫”也好,怎樣才叫搞好了,要有幾條標準。第一,也是最主要的,是恢複我們軍隊的傳統。我們的傳統就是老老實實,說通俗一點,就是不看風使舵,不投機取巧,忠誠老實,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社會主義。第二,消除派性,根除派性的影響,真正統一了。林彪、“四人幫”把軍隊搞分裂了,派性侵入到部隊,把思想搞亂,把組織搞分裂了。第三,現在軍隊在地方在人民中的印象改變了,名譽壞了。什麼時候地方和老百姓看軍隊像老八路、老紅軍,這樣就行了。第四,遵守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第五,幹部隊伍整頓好,同“四人幫”有牽連的人和事都搞清楚。你們可以研究一下,運動不能總這樣搞下去吧!從去年11月到現在,快一年了。你們可以研究,什麼叫底?永遠沒有徹底的事情!運動主要把班子搞好,作風搞好,如果搞得好,有半年就可以了。運動搞得時間過長,就厭倦了。有的不痛不癢,沒有個目的,搞成形式主義。有的單位,搞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結束,可以抓訓練,可以組織學習科學知識嘛!

關於幹部提拔問題,鄧小平說,提拔幹部,要注意人的本質,注意思想,寧可笨點,樸實一點,不要看能說會寫,一定要注意幹部路線。

在沈陽軍區,鄧小平話講的不多。會議一結束,同與會者全影完畢,很快就回去休息了。因為按預定的日程,下一個目的地是鞍山。

9月18日,上午8時30分左右,鄧小平乘專列駛抵鞍山車站。鞍山市和鞍鋼的黨政領導沈越、馬賓、李東冶等到車站迎接。這是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對鞍鋼的第一次視察。

同全國一樣,眼下的鞍鋼是大劫之後百廢待興之際。1975年,鄧小平主持的整頓使鞍鋼剛剛出現轉機。1976年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又使生產秩序受到巨大的衝擊。長期以來形成的封閉式內向型新產品經濟管理模式使鞍鋼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逐漸喪失了生機與活力,麵臨著“再不改造,若幹年後將成為一堆廢鐵”的絕境。此刻,鄧小平的到來,給鞍鋼人帶來了一線希望。

“小平同誌,前年‘批鄧’的時候,我也批了,”黨委書記沈越在與鄧小平等互道問候之後,懷著愧疚的心情說道,“想起您對鞍鋼建設和發展的支持,真是太不應該。”

“不,這不是你的錯。這是中央的事。”鄧小平安慰他說,“你是市委第一書記,是中央要批,你能不執行嗎?”在場的人都會意地笑了。

9點左右,鄧小平一行被接到鞍鋼迎賓館,鞍鋼的領導班子打算讓風塵仆仆的鄧小平先聽彙報,然後好好休息一下。鄧小平卻連連擺手說:“走,下廠子看看。”

鄧小平一行驅車來到鞍鋼煉鐵廠。頓時,廠部門前的小廣場成了歡樂的海洋。人們為了更清楚地看到鄧小平,都盡量往前擠,往高處站,就連小廣場周圍的鐵架子上,煤氣管道上也站上了人。

鄧小平親切地看著大家,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向人們致意。他從廠長夏雲誌手裏接過一個柳條帽,端正地戴在頭上,然後穿過人流,向7號高爐走去。

小廣場距7號高爐不遠,中間隔著七八組鐵路線,煉鋼廠廠長夏雲誌邊走邊向鄧小平介紹煉鐵生產情況。在橫越七八組鐵路線時,鄧小平步履輕鬆,還不時用手指著空中的各種管線,詢問都是幹什麼用的,夏雲誌一一作了回答。

7號高爐是一年前由原來的7號、8號兩座高爐合並建成的大型高爐,容積2580立方米,有效高度29米,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高爐。聽說這是鞍鋼實行技術改造的產物,鄧小平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站在高爐旁向夏雲誌詢問起來。

高爐旁,爐體釋放出的熱浪卷起灰塵撲麵而來。對此,鄧小平全然不顧,他問夏雲誌:“廠裏現有幾座高爐?年產量是多少?”

“現在共有10座高爐,年產640萬噸。”夏雲誌邊走邊說。

“哪座最大?”

“這座最大。2580立方米,是由原來的7號、8號兩個大爐子合並成的。將來我們準備繼續改造,把小高爐改成大高爐,可以達到1000萬噸鋼所需要的鐵產量。”

“你們怎麼改的?”鄧小平接著問。

“利用高爐檢修期間改造,堅持改造不停產,不減產。”

鄧小平讚許道:“這樣好!改造不減產,老企業大有希望嘛!”

隨後,鄧小平又向夏雲誌詢問了工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由於高爐噪音大,夏雲誌隻好放開嗓門大聲作介紹。鄧小平邊聽邊點頭,說道:“你們搞改造,搞生產,不容易啊!”他又對身邊的鞍鋼主要領導叮嚀道:“要愛護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定要把煉鐵這個環節抓好。”

這時,高爐前麵呼啦啦圍上來一大群人,有本廠的也有外廠的。工人們聽說鄧小平來了,都爭著要目睹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中央領導人的風采。有的人站在外圈兒看不見,就爬上煤氣管道,登上鐵架子。隻見鄧小平身穿灰色中山裝,滿麵紅光,完全不像74歲高齡的人。人們向他歡呼,他也頻頻招手,向久違的鞍鋼工人致敬意。

9月18日下午3時,在鞍山勝利賓館8樓會議室,鄧小平重點聽取沈越、孫洪誌、馬賓、李東冶、金鋒、侯國英等鞍鋼和鞍山市委的主要負責人關於鞍鋼工作彙報。

會議室寬敞、明亮,布置一新。興致勃勃的鄧小平身著白襯衣,坐在南麵靠窗戶的位置上認真仔細地聽取彙報,並不時插話、詢問,會議室裏的氣氛活躍而又熱烈。

沈越首先彙報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水平,提高管理水平的辦法與設想。當彙報到企業要搞定員定額時,鄧小平插話說:“要搞五定,五定不夠再加一定或幾定。”(“五定”是60年代“工業七十條”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即定產品規模,定人員和機構,定各種消耗,定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定協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