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沈越彙報說鞍鋼正實行單項獎勵時,鄧小平算了一筆賬:“5項單項獎隻花6萬元,而節約價值約660萬元,這還不算增產。這劃得來。這對發展經濟、發展生產,提高工人技術水平有利。”

在談到鞍鋼打算按日本的先進水平減少人員時,鄧小平說,你們鞍鋼用人太多。產1500萬噸鋼,3萬人就夠了。

當沈越談到鞍鋼準備將礦山公司、基建公司等劃分出去時,鄧小平以讚許的口吻說:“礦山公司、基建公司分出去好,成立修配公司好,大修中修都歸修配公司,小修歸廠子。”

沈越說:“鞍鋼在進一步實行勞動力挖潛措施以後,生產人員將減到九到十萬人。減下來的人員,一部分由我們自行消化,另一些人可以支援外地。”

鄧小平說:“隻要有技術,就不怕沒地方用,商業網點需要人,飲食服務缺人,建築業也不夠用嘛。”

當彙報到鞍山城市汙染時,鄧小平的心情十分沉重,他說:“企業現在這種汙染的環境,會把現代化儀器、儀表都搞壞了,非下大力氣治理不可。”

沈越彙報結束後,由鞍鋼經理馬賓彙報鞍鋼生產、改造的情況。馬賓是全國知名的冶金專家,十年動亂中,被羅織“走資派”、“反動權威”、“蘇聯特務”等罪名而受關押。1975年鄧小平來沈陽視察工作,談起鞍鋼生產時,特地向陪同的人員詢問起馬賓的情況。當時,馬賓正被囚禁,由於鄧小平的直接過問,馬賓才得以重新獲得自由,恢複工作。

馬賓首先介紹了鞍鋼生產的基本情況。接下來他說:“目前鞍鋼勞動生產率低,人員多,企業的負擔過重。”

“美國礦山技術,年產1億噸礦石,要用多少人?”鄧小平問。

“不到1萬人。”馬賓說。

“我再加1

個,1萬零1個人,怎麼樣?引進先進技術,一定要按照他們先進管理方法,先進經營方法,先進定額,總之按照經濟規律管理經濟。要減人減機構。你們有個初步設想,我看設想是好的。現代化,自動化,人多不行,管理體製不好。

“你們礦山6萬人,如果照美國的技術,隻需1萬人,多5萬,怎麼辦?同樣,鋼鐵公司引進先進技術後,隻需10萬人,多7、8萬人,怎麼辦?”鄧小平環視全場,提出了對減人的安排問題。

接著,他說:“有一些可以轉到別的行業,寧肯編外處理,也不要和稀泥。技術越發展,越會感到勞動力不夠。服務行業多得很,你們要多想辦法開辟新的領域。鞍鋼的修理行業也可以為其他冶金基地服務、為全國服務。還可以養豬、養牛、建立飼料公司、種子公司、肥料公司,搞綜合利用。”

鄧小平還講了提高工人素質的重要性。他說,為了保證應有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工人應該起碼是四級工。現在鞍鋼工人平均是三點五級,在全國還不算低,可是實際上應該有大量的七八級工。現在平均工資是58元,大慶才40元。鞍鋼在全國也算最高的了。可是改造後,比如用5萬人,工資平均80元。用人時不按工齡按本事,嚴格考核,可以刺激工人向上,努力學習,掌握新技術。工人拿到80元,就要有新的要求,向國家要供應,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用得好一點。看電影,看看戲劇,看看打球,迫使國家開辟新的行業,增加服務行業。總之,窮不能發展經濟,經濟發展工人要增加收入,反過來才能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鄧小平問道:“鞍鋼的勞動生產率什麼時候最好?”

“1966年。” 馬賓答道。

鄧小平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馬賓說,我們要通過技術改造,改變鞍鋼的落後麵貌,提高產量。鄧小平用探詢的目光望著大家:“全國搞6000萬噸鋼,你們搞多少?”

“1200至1500萬噸”。馬賓答道。

“好,就是要搞到1500萬噸,我同意這個意見。”鄧小平接著說:“礦山改造以後,精礦品質達到67%,進高爐,焦炭消耗就少了,有400公斤就夠了,以後就不需要從海南島運礦石了,運輸量就減少了。”

當馬賓彙報到需要盡快掌握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時,鄧小平說:“凡是不能自動化的,就不能保證質量,用眼看手摸是不行的。過去老工人就憑眼睛看,現在不行嘍。”

當馬賓懇切地希望中央對鞍鋼的技改方案盡快確定下來時,鄧小平又關切地詢問起來:“都準備采用哪些國家的技術?”

“礦山設備用美國的。”

“老廠呢?”

“準備用日本的。新日鐵、住友都看過了。”

“你們礦山改造需要多少投資?”鄧小平接著問。

“搞一億噸鐵礦需要40億美元。”

“改造老廠需要多少?”

“20個億。”

“共60個億。”鄧小平說,“但要注意一點,鞍鋼的技術改造,要以世界先進水平為起點,要革命,把先進的技術引進來。”

工作彙報結束後,鄧小平應沈越、馬賓的請求,即席發表了講話。他沉吟片刻,緩緩說道:“現在擺在你們麵前的問題,是鞍鋼如何改造。引進技術改造企業,第一要學會,第二要提高創新。許多工作從現在起就要著手,如培訓工人,培訓幹部,不然許多外國技術不能掌握。這方麵我們是有教訓的。現在搶時間很重要。全國準備引進上千個項目。凡是引進的技術設備都應該是現代化的,必須是70年代的。世界在發展,我們不在技術上前進,不要說超過,趕都趕不上去,那才是真正的爬行主義。我們要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

“我們要有這個雄心壯誌。”鄧小平望著大家,聲音裏充滿了期待,“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後,一定要按照國際先進的管理方法、先進的經營方法、先進的定額來管理,也就是按照經濟規律管理經濟。一句話,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補補。”

鄧小平又說:“我們改造企業,為了保證應有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員和合格的工人。應該設想,經過技術改造,文化和技術操作水平較高的工人應當是大量的,否則不能操作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

“不合格的作編外處理,要保證他們的生活,當然不在職的人不能享受在職的待遇。要組織他們學習,對他們進行培訓,開辟新的就業領域。要下這個決心。合格的管理人員、合格的工人,應該享受比較高的待遇,真正做到按勞分配。”

“發展經濟工人要增加收入,這樣反過來才能促進經濟發展。農業也是一樣,增加農民收入,反過來也會刺激農業發展,鞏固工農聯盟。社會主義要表現出它的優越性。哪能像現在這樣,搞了二十多年還這麼窮,那要社會主義幹什麼?我們要在技術上、管理上都來個革命,發展生產,增加職工收入。”

“你們除了考慮改造鋼鐵企業,也要綜合考慮鞍山市的社會結構。世界變化的結果,生產越發展,直接從事生產的人越少,從事服務業的人越多。服務行業很多,如種子公司、建築、修理等,這說明可以有很多辦法安置勞動力。你們要注意,編製裏麵一定要有相當規模有科學研究機構。美國和日本的大企業,都有相當規模的科學研究機構。我們也要把科研隊伍加強和擴大起來。”

“要加大地方的權力,特別是企業的權力。企業要有主動權、機動權,如用人多少,要增加點什麼,減少點什麼,應該有權處理。企業應該有點外彙,自己可以定貨,可以同國外交流技術。有些事情,辦起來老是轉圈,要經過省、部、國家計委,就太慢了。現在我們有些同誌做工作,隻聽上邊講了一些什麼話,自己不敢開動腦筋。還是毛主席說的要放下包袱,開動機器。要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沒有一點創造性不行,企業沒有自己的權力和機動性不行。大大小小的幹部都要開動機器,不要當懶漢,不要頭腦僵化。”

說到這裏,鄧小平顯得有些激動。他的聲調也提高了,說:“現在我們的上層建築非改不行。”

會議室裏響起一片掌聲。

鄧小平滿懷深情地望著大家,最後說道:“鞍鋼的生產和改造,一定要搞好。我還是那句話:你們搞好了,對全國人民是個鼓舞。全國人看鞍鋼啊!”

會議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4個小時。晚上7點,會議結束。

9月19日上午,鄧小平來到了唐山。

唐山位於河北省的東部,是一座中等的重工業城市,國家的重要能源基地,也是享有盛名的“冀東糧倉”,在全國的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兩年前的7月28日,一場78級的大地震瞬息之間把這座有近百年曆史的名城夷為一片廢墟。大地震造成2424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其中唐山市區死亡148000人,重傷81600人。地麵建築和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市區周圍鐵路扭曲、橋梁斷塌,市內交通、供電、供水、通訊全部中斷,工業生產設備的損壞率達到56%,245座水庫大壩塌陷、開裂,主要河道大堤沉陷斷裂,62000眼機井報廢,冒沙和積水耕地達120多萬畝。僅可估算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0多億元。

那是一個多災的歲月。唐山地震時,鄧小平被“四人幫”趕下台已有幾個月了。鄧小平聽到唐山地震了,憂心如焚,但他卻做不了什麼。1977年7月他複出後,十分關注唐山的恢複生產和重建工作。

現在兩年過去了,唐山的恢複生產和重建情況怎麼樣,人民的生活怎麼樣,他要親自來看一看。

上午8時50分,鄧小平徑直抵達開灤煤礦。

這座煤礦在大地震中受損最為嚴重,有6500多名礦工死亡,2000多人重傷,30000多台設備被砸被淹。供電、通訊、通風、提升、排水五大係統全部中斷。

鄧小平來到了設在職工洗澡堂的臨時會議室,聽取了礦黨委書記趙成彬關於唐山地震後煤炭生產情況的彙報。

鄧小平急切地問到,你們現在恢複得和原來差不多了吧?

“生產係統已恢複68%。”

“你們現在生產水平是多少?震前是多少?”

陪同視察的煤炭部部長蕭寒介紹說,震前日產7萬噸,現在6萬噸。還未達到震前的水平的原因,主要是去年9月剛恢複開掘,欠尺8萬米,吃老本吃了800萬噸煤量。

鄧小平說:“哦,那也不好哇,你們準備得不利索,對以後的生產不利呀!”

當彙報到完成今年2250萬噸任務很艱巨時,鄧小平問:“機器有進口的吧?我們自己造的行不行?今後主要要靠我們國家自己製造的好。”

“引進了8套采煤機器”。

鄧小平說,從國外引進的8套采煤機器,“要集中使用,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便於掌握技術,便於管理。機器的修理,要做到小修在礦,中修、大修有專門廠子。要專業化,要組織專門的修理公司。”

當鄧小平聽到唐山礦5257工作麵最高月產量達到19萬噸,一套綜機搞好了,年產可達100萬噸時,高興地說:“用得好,每套年產量就可增加20萬噸。”

彙報結束後,鄧小平來到了一號井絞車房視察。

一號井是唐山礦最老的豎井,曾經過幾次改建,由原來每箕鬥提升8噸提高到10噸。鄧小平聽後高興地說:“好,都這樣改進就好了。”

“我們別的設備也有改進。”陪同的同誌介紹說。

鄧小平滿意的笑了。

10時許,鄧小平來到唐山鋼鐵公司第二煉鋼廠。

“唐鋼在地震時的損失怎麼樣?”鄧小平一邊走一邊詢問唐山市委第二書記、唐鋼黨委書記蘇鋒。

“唐鋼地麵建築大都被震毀,人員傷亡非常嚴重,但唐鋼的職工不氣餒、不鬆勁,僅用20多天時間,就煉出了‘誌氣鋼’”蘇鋒回答說。

鄧小平接過話題,高興地說:“很好!這就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唐鋼在這麼嚴重的大災難麵前,很快就恢複了生產,很不容易,20多天就煉出了鋼,這是個奇跡!”

“唐鋼工人階級是地震震不垮的,困難嚇不倒的隊伍!”鄧小平說著,聲音越來越高。

在第二煉鋼爐院內,鄧小平問到:“這個廠子規模多大?”

“3個年產30萬噸轉爐,設計能力90萬噸,今年產鋼60萬噸。”蘇鋒說。

“還沒有達到設計能力嘛。”鄧小平說。

“這個廠剛改造完就發生地震,恢複生產也較晚。”蘇鋒解釋道。

離開的時候,鄧小平對在場的幹部、職工說:“要發揚成績,為祖國的鋼鐵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視察完開灤、唐鋼後,鄧小平說,現在實行新的技術考核,體力勞動逐漸減少了,主要靠腦力勞動,煤礦要改造,可省下來很多人。鞍鋼22萬工人,年產七八百萬噸鋼,經過改造最多隻需要10萬人,鋼可以搞到1500萬噸。在西德產600萬噸的煤礦,隻要900人,他們都是技術骨幹,體力用得很少,主要靠腦力勞動。當然新矛盾又會出來,省下來的人幹什麼?可以用於支援煤礦、新鋼廠,但用人也很少,所以要開辟新的行業。建築隊伍也要改造,要建設機械化的施工隊伍。

11時,鄧小平來到了市委第一招待所。在這裏,他觀看了老市區和新區的建設規模模型,聽取了新唐山的建設規劃的彙報,他邊聽邊問。

鄧小平說,過去的舊城區“一不整,二不潔,布局亂得很,不合理,不緊湊”。

“現代化的城市,要合理布局,一環扣一環”,既便於自動化,又便於運輸。唐山地震“是個大災難”,是壞事,但是要把它轉化成好事,變成幹淨的城市,幹淨的生活區,幹淨的廠區。建設新唐山,市裏、廠裏都要規劃好,要搞得整齊、幹淨。新建的城市不能髒,不能亂。今天看的廠房不幹淨,機器也不幹淨,出不了質量好的產品,馬路也不平,很髒。“要解決好汙染問題”。“廢水、廢氣的汙染,妨礙人民的健康,也反映了管理水平。”日本資本家每天上班就辦兩件事,一個是清潔衛生,一個是安全,第一是清潔衛生。現在你們這裏還顧不上,建成以後,要幹淨才好。

鄧小平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繼續說:“剛才說了新唐山的建築要美觀一點,要多樣(姿)多彩,不要千篇一律。搞一兩個小區後,要總結一下經驗,不斷改進提高。”

“要在‘新’字上做文章。” 陪同視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彭衝插話說。

鄧小平接著說: “城市建設是一門學問。現在資本主義的管理,講美學,講心理學,講綠化,怎麼樣用美觀使人感到舒適。它會影響人們的積極性。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一個區的建築式樣,不要搞一個樣,其實這樣並不多花錢。總之,你們建設新唐山,要很好規劃一下,不要用50年代的觀點,要用70年代的觀點。”

“你們說一年準備,快過去了,要抓緊。現在你們搞的門窗太小,並且都是木頭的,不好看。這是第一批,一批要比一批好,要總結經驗,總的六個字:實用、美觀、結實。搞一段要總結一段經驗。”

“我們現在先開兩個小區,搞完這兩個小區就總結一下。”市委的負責同誌說。

鄧小平聽後點點頭。

“房子的周圍都可以搞綠化。你們規劃中的服務網點少了,普遍的少;電影院也不多。”鄧小平又提出了問題。

“第二批要搞得更好,要把美觀、適用、節省結合起來。”

他接著又問:“地下管道設施處理得怎麼樣?”這個問題一定要考慮到,要搞好總體規劃。地下管道的材料要合格,不要粗製濫造,粗製濫造就會加大修理費用。”

“建築用的木料不要濕的,要經過烘幹,不然一年就翹了。要用些鋼材,鋼材並不比木料貴,現在我們的木材很缺,你們這裏還有鋼廠嘛!鋼窗要搞好一點。”

說到這裏,鄧小平指著會議室的窗子風趣地說:“你看你們這個就有縫,我就是來給你們挑岔子的”。

一句話把大家都說樂了。

“你們鋼廠、煤礦的餘熱、廢氣是怎麼回收利用的?”鄧小平問。

負責人回答:“有規劃,鋼廠震前就利用餘熱供應生產用氣和職工住宅暖氣,開灤的瓦斯也準備取出來,供職工燒煤氣”。

鄧小平說:“取嘛!要利用,要給職工用,都要收回來。要注意解決汙染問題。對‘三廢’要搞綜合利用,要不又是一個一個煙囪,既汙染又浪費。”這是鄧小平這次視察以來第三次提到防止汙染問題。

鄧小平十分關心居民的住宅建設問題。當聽說開灤的住宅隻恢複179%時,問:“你們去年冬天就是勉強過來的,今年冬天呢?速度是不是可以再加快一點?”

鄧小平這次來到唐山,看到沿街兩旁都是簡易棚,心情十分沉重和不安。為了知道更多的宅區恢複和建設情況,他冒著酷熱,來到正在施工的住宅小區鳳凰樓工地。

他邊聽介紹邊指著已建成的一座高層樓房說:“房間高度28米,高了一些。要矮一點、加寬一點,擴大一些使用麵積,生活就方便些。”“這樣,占地麵積小,使用價值高,還幹淨衛生、節省材料”,用建四層樓房的造價可搞五層的樓房。“門窗太小太窄,要加大。窗子大了,又衛生,光線又好。”“煤氣管子要搞好,上下水道要搞好,還要有洗澡間和廁所”。“樓前樓後要種樹種花種草”。

吃過午飯後,鄧小平沒有休息,又在市委第一招待所會議室裏和省、地、市以及開灤、唐鋼的負責同誌談開了。

鄧小平問:“你們這個城市平均工資多少?”

“50元”。

“井下工人的補貼都算嗎?”

“都算”。

“計時工資加獎勵取消附加工資,使一些老工人的收入降低了。”開灤、唐鋼的負責同誌說。

蕭寒說:“開灤取消了附加工資,老工人抱怨說‘新工人笑一笑,老工人降一級’。現在開灤職工平均月工資比1975年降低了5元多,因為附加工資已經納入老工人的生活費。”

“老工人降低收入是不行的。應該不取消附加工資,獎金照發。”鄧小平說,過去升級任憑手藝,現在是新技術,按掌握新技術情況,該評幾級是幾級。老工人可能因文化水平低,掌握新技術受些限製,這樣新工人可能提得快,但矛盾也出來了。現在技術跟過去不同了,用手、用眼少了,好多都是靠儀表操作,技術要求高。機械化,自動化,用人少了;人多就亂了,反而妨礙操作。因此,要進行技術訓練,寧肯把三班生產改成四班生產,每班拿出兩個小時搞技術進修、訓練,對他們不減工資。

下午,鄧小平離開唐山到達天津,下榻於市委第一招待所。

晚飯後,鄧小平不顧旅途勞累,在中共天津市委書記林乎加等的陪同下,來到天津市幹部俱樂部大劇場,親切接見了在那裏迎候的天津市黨政軍領導同誌。

第二天上午,鄧小平在第一招待所一號會議室聽取中共天津市委常委林乎加、黃誌剛、閻達開、範儒生、胡昭衡等關於揭批“四人幫”運動和工農業生產情況的彙報。

市委領導在彙報中說,天津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的破壞十分嚴重,加上唐山大地震的影響,全市大街小巷擠滿了連成片的防震棚。到處淩亂不堪,人民生活困難,安全沒有保障。眼下的天津可謂大劫之後,百廢待興,百亂待治。

鄧小平說:“我走了幾個地方,一再講就是要解放思想,開動機器,不要當懶漢,從實際出發。大隊、小隊都有特殊性,不能劃框框,不能鼓勵懶漢。由於林彪、‘四人幫’的幹擾破壞,這些年把一些人養成懶漢,寫文章是前邊抄報紙,後麵喊口號,中間說點事。天津搞九十幾個項目,就是動了腦筋了。過去不敢進‘禁區’,誰要獨立思考,就好像是同毛主席對著幹。實際上毛主席是真正講實事求是的。”“我們過去是吃大鍋飯,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鼓勵懶漢,包括思想懶漢,不獨立思考。”“現在不能搞平均主義。毛主席講過先讓一部分人富裕起來。管理人員好的也應該待遇高一點,鼓勵大家想辦法。”“講物質刺激,實際上就是要刺激。”“工資總額的問題可以活動一點”,“不合格的管理人員要刷下來”。“我們過去也是老概念,工資總額、勞動定額不能突破,這樣自己調劑的能力是沒有的。”

在聽取來料加工和引進技術要改革企業管理時,鄧小平說,搞來料加工,引進新技術,要大批組織,經常更換花色品種。企業要能獨立經營,派強的幹部管理,收入要分成。“從上海、天津、廣東搞起,幾百個,成千個帶起來,搞富、搞活。”“為什麼大家等著,等著就搞死了。”“凡這樣的工廠,管理要按人家的方法,這個對我們來說叫革命。”

當彙報到要處理打死人的打砸搶分子時,鄧小平嚴肅地指出:“不處理不足以平民憤,不處理不行。”“有多少處理多少,不處理群眾心情不舒暢。這些人也是等著時機。”

最後,鄧小平還為天津市的發展獻計獻策,他說,天津“可以搞旅遊,旅遊事業搞起來更好一些”。

當天晚上,鄧小平回到北京。

鄧小平這次東北之行,為已成燎原之勢的全國範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帶來了一縷春風。三個月以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為標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