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979年:鄧小平東南行。在黃山,他強調“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談得最多的是組織路線問題:組織路線是保證政治路線貫徹落實的。解決組織路線問題已經提到我們議事日程上來了。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們見不了馬克思。

(一)

1979年7月的皖南,連日經受熱浪襲擊。白日裏晴碧無雲,驕陽如火。到了夜晚,山風驟起,帶來一絲涼意,方緩解山民們難耐的暑熱和日間勞作的困乏與疲倦。

7月11日,鄧小平一家人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裏等人陪同,由合肥驅車趕往黃山。

黃山,傳說是因黃帝煉丹而得名。據北宋景祐《黃山圖經》稱:江南黟山,據得其中,雲凝碧漢,氣冠群山,有古木靈藥,名花異果,瀑水飛瀉,湯泉香溫,是軒轅黃帝“棲真之地”。

望著迎麵而來、又匆匆掠過的黃山諸峰和潺潺流淌的溫泉,鄧小平那繃緊的神經終於鬆弛下來。連日來,他忙於國事,籌思縈懷,確實需要一個僻靜之處休息一番。

1978年底,在鄧小平、陳雲等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努力下,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取得了偉大的曆史性成果。會議對“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左”傾錯誤進行了清算,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作出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定。

會議後,在鄧小平的主持下,開始了方方麵麵的撥亂反正。1979年6月中旬召開的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集中體現了半年來各方麵的探索和成果。在鄧小平的推動下,會議以改革和務實的精神討論通過了涉及中國社會和政治生活的6個法律,並作好了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準備,鄧小平還為安排政府和人大領導人選作了很大努力。與此同時,五屆政協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身為政協主席,鄧小平作了大量的領導、組織工作,並在大會上作主題報告。

兩個會議開過,鄧小平身心俱疲,體力有所下降,在家人和醫生的多次勸告下,他同意外出休養一段時間,並把地點首先選擇在海拔1800多米的黃山。

正午時分,車隊駛過黃山大門,並不停留,而是越過青龍嶺上的白龍橋,徑直駛到位於溫泉景區的觀瀑樓。

觀瀑樓始建於1954年,是一幢具有徽派古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兩層樓房,石砌外牆,磚木結構,翹角飛簷,造型別致。二樓陽台是觀賞黃山人字瀑的最佳去處。觀瀑樓以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外賓和港澳同胞為主,沈鈞儒、劉伯承、陳毅、董必武和胡誌明等來黃山時都曾住在這裏。

在觀瀑樓稍事休息之後,鄧小平便與隨行人員離開客舍,信步向遠處的山峰走去。

“這是什麼地方?”登上一座精巧別致的亭子,鄧小平問道。

“這裏叫桃園亭。”黃山旅遊局局長朱福生回答。

“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是不是指後麵的桃花峰講的?”

“是,是指桃花峰。”

遊覽過桃花潭、花房,鄧小平一行向桃花峰走去。桃花峰迤邐十裏,雖不算高,但石階相當陡,鄧小平到此,卻收不住腳步,一口氣攀上峰頂。

仰望對麵的峰巒,輕紗漫卷,煙嵐縹緲,往日間峻峭挺拔的天峰、蓮花、玉屏諸峰,這時卻陷入雲遮霧繞之中,顯得十分遙遠而神秘。

女兒鄧楠說:“山這麼高,爸爸,明天咱們能上得去嗎?”

鄧小平聽了,笑了笑說:“哎,氣可鼓,不可泄,我們明天一定要上去。”

第二天早晨7點多,迎著清涼的晨風,鄧小平與隨行人員乘車來到慈光閣,準備從這裏開始登山。

慈光閣古樸典雅,位於玉屏峰上山路口,是供遊人憩歇的地方。黃山管理處的職工和聞訊趕來的中外遊客自動迎候在這裏,列隊歡迎鄧小平的到來。下車後,鄧小平頻頻向熱烈鼓掌歡迎的群眾招手致意。他說:“謝謝同誌們的鼓勵,這個山,我一定要上。”

登黃山有兩條路,一是從前山上,這裏坡陡,行走吃力,一是從後山上,山路舒緩易行。鄧小平對黃山管理處的同誌說:“從前山上!”

時至7點半,晨曦初露。鄧小平身著白襯衫,腳蹬圓口黑布鞋,手拄拐杖,開始從慈光閣徒步登山。

六十裏山道蜿蜒曲折,峰回路轉,越來越陡峭,鄧小平以75歲高齡,走在前麵開路。他一口氣登上玉石十幾個台階,竟把隨行的親屬甩在了後麵。他還不時回過頭去囑咐後麵的人要當心。

看著汗珠涔涔卻仍毫無停步意思的鄧小平,管理處的同誌開始有些擔心了。在黃山的遊覽山道上,不要說年逾古稀的老者,就是年輕人走上一個來回也得付出相當的體力。平時,為了照顧那些年老體弱的登山者,黃山管理處備有一些簡易轎子(滑竿)隨時調用。這次鄧小平登山,有關領導安排了兩頂轎子隨行。這時,隻見管理處長朱福生一個手勢,兩頂轎子飛快地趕了上來。

“鄧老,這一段山路比較陡,您是不是坐一段抬子(滑竿)?”

“哎,不要。”鄧小平擺了擺手,“坐什麼抬子麼,爬山就是爬山麼。”鄧小平樂嗬嗬地說:“這個事,你們不要教我,我比你們有經驗。長征的時候,不少人都跑垮了,我還是越走越有勁。”

“爬山噢,有一條經驗,”說到這裏,鄧小平停了下來,“把褲管一定要卷起來,卷到膝蓋上邊來,這樣走起路來就比較利索,也不吃力。”一邊說,鄧小平一邊卷起來,隨行的保健護士也過來幫他卷。於是,工作人員也模仿他,把自己的褲管卷起來。後麵的遊客亦如此這般。這樣,山路上行進著一支挽著褲管,奮力攀登的隊伍。

鄧小平不坐轎,別人亦不便坐,這就難壞了鄧小平夫人卓琳。原來,同來的女兒鄧榕腎髒有病,患有貧血,而且已懷孕三個月,登起山來非常吃力,一直堅持著蹣跚而行,卓琳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在立馬橋上坡時,鄧榕實在走不動了。管理處的同誌勸她坐一段轎子,她不好意思享此“非分之福”,堅決不坐。卓琳看到女兒艱難的樣子,就陪她坐了一小段路的轎子。

過了片刻,鄧小平回頭看到了,便說:“我們走路都累得很,你們坐在轎子上,別人抬你們,能吃得消嗎?”

卓琳聽了這話,就吩咐轎夫停下,與鄧榕下了轎,在山道上慢慢步行。

中午時分,行至古色古香的半山寺。午飯小憩後,鄧小平又邁踏上了步登的路程。一路上,峭壑陰森,鬆楓相間,五色紛披,燦若閣繡,煞是迷人。鄧小平沿途縱目馳騁,興味盎然。穿過“一線天”,逾越“蓬萊之島”,接著向玉屏峰進發。此時,原來在山腳下看去遮沒於雲霧中的山峰,漸漸顯露出來,又漸漸落到了鄧小平的手杖底下。

玉屏峰號稱“黃山第一處”,用音樂家的語言來說,它是“黃山的主旋律”。在玉屏樓東,一株雄偉高大的千年古鬆破石而立,枝椏側重於一旁,低垂遠伸,扶疏蔥鬱,恰似在向慕名而來黃山遊覽的客人招手致意。這就是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第一棵寶樹的“迎客鬆”。山風吹過,鬆濤陣陣,似乎在用它熱情的話語,歡迎著客人的到來。

在迎客鬆前,鄧小平駐足而立,觀看前海風光,接見玉屏樓全體職工並與他們合影留念。

玉屏樓建築壯觀,不少老一代革命家遊黃山後的詩作筆跡都留於此處。這一夜,鄧小平一行宿住於玉屏樓。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經過一夜休息,鄧小平恢複了體力,於次日繼續登程。

俗稱,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鬆,無鬆不奇。那奇特的山石,蒼勁的青鬆、氤氳的雲海、集眾美於一體,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歎為觀止。平生喜歡搜奇攬勝的旅行家徐霞客兩次飽覽黃山秀色,毫不掩飾他對黃山的獨鍾之情:“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為世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作。文武雙全的陳毅元帥則手書“天下第一山”的匾額。

鄧小平這次到黃山,可以說是第一次遊海內名山,前方風光無限,使得鄧小平激動不已。很快,他和大家一起踏上百步雲梯,登上了光明頂。盛夏之際,正值黃山旅遊高峰期,遊人如織。早在登山前,鄧小平就對萬裏等同誌說,第一,不要妨礙群眾遊覽;第二,省委同誌不要來陪;第三,不準搞特殊化。盡管他再三叮嚀,保衛人員為安全起見,還是想悄悄控製一下遊客的人數,結果被鄧小平發覺了。他嚴肅地說:“要讓群眾上山,不要搞得戒備森嚴。”許多來自海內外的遊客,聽到鄧小平登覽黃山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都盼望能在此勝地一睹鄧小平的風采。一路上,遇到身後有年輕人或挑擔子的老鄉,鄧小平連忙停到路邊讓路,並招呼隨行的人員說:“讓讓,請他們先走。”然而,許多遊客趕到鄧小平身邊,便不肯走了,同鄧小平親切地交談起來。鄧小平是那樣的謙和,如同家中一員慈愛的長者,遊客們並不感到拘束。

峰回路轉,趣味無窮。拾級而上,奇峰錯列,溝壑縱橫,山高風巨,霧氣來去無定。下盼諸峰,或出為碧嶠,或沒為銀海。史誌上記載,黃山群峰,似仙似佛,或騎或陡,曆曆於蒼翠之間,冉冉於青冥之表,呈現出一派縹緲的仙國景象。山路崎嶇險仄,雲海神奇詭譎,然宋代王安石卻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致也。”對古人這種雅致的理趣,鄧小平未必有過認真的揣摩。然而在這蒼茫的大山裏,他憑著大半生修煉而成的信念與毅力,執著地攀登著,如同他在漫漫人生旅途那樣,雖然曆經坎坷,卻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他在與大自然作著頑強的對話。

快要到鼇魚峰時,有一位年輕姑娘氣喘籲籲地從後麵跑了上來。鄧小平以為她要急著趕路上山,連忙讓路。但她走到跟前,卻突然停了下來,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鄧伯伯,您好!”姑娘抹了一把汗水,紅通通的臉頰散發著熱氣,“我是複旦大學的學生,本來已經下山了,聽到您老人家在這裏,我們又趕了上來。”

“哦?複旦大學什麼係的呀?”鄧小平關切地問,“是考進來的嗎?”

“是考進來的,讀的是新聞係。”姑娘回答道。

“噢,難怪消息這樣靈通。”這句風趣而幽默的話,把大家都逗樂了。

這會兒,又趕來兩個女青年。鄧小平熱情地同她們握著手:“你們好哇。”

“鄧伯伯好!”那兩位女青年握住鄧小平的手,久久舍不得放開。姑娘們拿出她們的學生證,請鄧小平簽字。“你們三個人,四個學生證?”鄧小平笑著,不解地問道。姑娘們解釋說:“我們有一位男同誌,發揚風格,留在下麵看我們的東西,讓我們三個趕上來。這個學生證是他讓我們代請你簽字的。”大家聽了,都爽朗地笑了起來,笑聲在山穀間回蕩。“怪不得三個人四個學生證。”鄧小平一邊簽字,一邊慈祥地說,“女娃登山賽過男娃嘍!”那親切而為人所熟悉的四川話既樸實又自然。“謝謝鄧伯伯。”姑娘們接過學生證,有些不好意思地又請求說,“我們還想占用您老人家一點時間,合個影,行嗎?”“好哇,我們難得遇到一次嘛。”鄧小平爽快地答應道。於是,這難忘的一幕被永久地攝入了鏡頭。

“謝謝鄧伯伯,鄧伯伯再見”。姑娘們要下山了,她們真誠地祝願鄧小平身體健康。

“再見,望你們好好學習!“鄧小平揮了揮手,拄著拐杖,目送著她們遠去。

在光明頂,鄧小平特意到黃山氣象站和701台,看望這裏的職工,對他們堅持高山氣象工作表示慰問,詢問了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並先後與兩個單位的職工合影留念。在人群中,鄧小平忽然見到了一個母親懷抱中的嬰兒,就提出要單獨和這個娃娃合影。見到鄧小平這樣喜愛孩子,氣象站的職工興奮不已,偉人與百姓的距離仿佛一下子消失了。

在光明頂住宿一夜。第三天,鄧小平一行來到雲海蒼茫,險峻壯觀的西海。陪同人員向他介紹了崢嶸凸現的西海群峰和由鬆石構成的“仙人曬靴”、“仙女繡花”、“武鬆打虎”、“仙人踩高蹺”等景致以及變幻莫測的雲海風光。在排雲亭前,鄧小平舉目望去,隻見煙雲時濃時淡,景致時隱時現,他一邊看,一邊點頭稱讚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之巧。

在始信峰上,陪同人員向鄧小平介紹:“古代遊人多從東海雲穀寺登山,到這裏如入畫境,似幻似真,始信黃山風景奇絕,故取名始信峰。”

聽完介紹,鄧小平登上始信峰最險處,居高臨下,極目雲天,欣賞著北海群峰和“二仙下棋”、“猴子觀海”等奇妙景致。這時正是傍晚時分,日光斜照,隻見氣流在山嶽間穿行,上行下跌,環流活躍,漫天的雲霧和層層積雲,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構成了一幅奇特的千變萬化的雲海大觀。鄧小平看著這一切,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他連聲讚歎道:“好!好!好!”

回首環顧背後那滿目的綠色,鄧小平不禁生出一個新的想法,他吩咐工作人員:“請萬裏同誌上來。”

登黃山的路途上,萬裏一直跟隨著鄧小平,隻不過走得稍後一些。聽鄧小平有事找他,萬裏急急地趕上前去。

“有個想法,你們回去研究。”坐在一隻木椅上,鄧小平對萬裏說道,“黃山這麼好的植被,要保護。今後凡是山的坡度在15度以上的,不準開荒,隻準種樹。”

談話間,忽然山道上一陣熱鬧,人群好像有些騷動。幾位保衛人員過去察看。原來,香港長城電影公司《白發魔女》劇組正在黃山拍攝外景,演職員們聽說鄧小平正在始信峰上,一定要麵見鄧小平並欲合影留念。見到這麼多手持各種機器的人,保衛人員為安全起見,竭力勸阻。雙方相持不下,卓琳說話了:“讓他們上來照吧,他(指鄧小平)的照片世界各地都有,合個影有什麼關係?”於是,這批喜出望外的香港藝員們把鄧小平簇擁在中間,留下了珍貴的合影。

晚上,鄧小平一行在始信峰一側的北海賓館休息。次日,從後山步行西下,一路觀賞北海景點集中區域。這裏,怪石嶙峋的“麒麟送子”、“石鼓”、“雙貓捕鼠”、“象鼻石”、“老僧采藥”、“蘇武牧羊”、“猴子捧桃”、“介子背母”等奇景,美不勝收。在工作人員的指點下,鄧小平向遠方望去,見有一怪石屹立在峰顛,狀如喜鵲,旁有一棵青鬆,形似古梅,鬆石揉合成景,稱為“喜鵲登梅”。鄧小平饒有興致地欣賞著這隻報喜的山鵲,稱讚道:“很像!”陪同人員又告訴鄧小平,從側麵看去,“喜鵲登梅”可變成“仙人指路”。鄧小平一聽,便轉身插進一條小路,走了五六十步,回頭再看這塊移步換形的巧石。果然,“喜鵲”變成了身穿長袍的“仙人”,似乎正舉手為人們指路。這處奇景引起了鄧小平的極大興趣。他拄著拐杖,站在“喜鵲登梅”景點前,極目遠眺,嘖嘖稱讚。此刻,隨行攝影師抓住時機,舉起相機,記錄下這一珍貴的瞬間。

當鄧小平出現在雲穀寺下山道口的時候,黃山管理處職工和遊客共500多人正在這裏迎候他。掌聲中,鄧小平說:“我最後一個到,成了落後分子,還受歡迎?”頓時,人群報以更熱烈的掌聲。人們祝賀75歲的鄧小平黃山之旅的成功。

下午2時,鄧小平回到了他下榻的觀瀑樓。中共安徽省委全體常委在大門前列隊迎候他。“鄧副主席,您爬山這幾天很累了吧?”省委副書記王光宇問候說。

鄧小平抬頭望著那高聳入雲的山峰,過了一會,緩緩地說道:“黃山這一課,證明我完全合格。”

(二)

7月15日下午5時,鄧小平在觀瀑樓會議廳召開座談會,聽取安徽省委常委和徽州地委(當時黃山屬徽州地區管轄)主要負責同誌的工作彙報,並就開發黃山旅遊資源,發展黃山旅遊業和徽州山區經濟等問題作了重要指示。

鄧小平一邊品嚐著“黃山毛峰”,一邊與大家隨意地交談著。

“老魏,你這個地區管哪幾個縣?”鄧小平問徽州地委書記魏心一。

魏心一回答說:“我們地區管7縣1市,有170萬人口……”他接著向鄧小平介紹了徽州地區的資源、物產等情況。

鄧小平讚賞道:“你們這裏物產很豐富,你們這個地方將是全國最富的地方。”

“我們這裏產春茶19萬擔,春夏茶28萬擔。”魏心一說。

“一擔多少錢?”

“170到180元,祁紅、屯綠主要是我們這裏生產的。”

鄧小平說:“祁紅世界有名。黃山是你們發財的地方,對黃山的工作要好好整頓,主要是搞好服務工作。你們條件不好,第一是髒,這是不行的。”

說到這裏,鄧小平停了一下,然後加重語氣說道:“這裏是發展旅遊的好地方,省裏要有個規劃。外國人到中國旅遊,一般的一星期要花1000美元,有時錢花少了還不滿意。你們要很好地創造條件,把交通、住宿、設備搞好。要搞好道路,上山道路要很好地整修,將來要能開快車,外國人和遊客上去可以租車嘛。”

萬裏插話說:“道路現在太窄,我們要很好地整修,皖贛鐵路岩寺站改成黃山車站,屯溪機場要進行擴建。”

鄧小平說:“可以搞小飛機。但交通還不是第一。第一是服務態度,清潔衛生。長城那個地方的問題,我們很著急,就是解決得很慢。現在我們國家有些人就是慢慢騰騰不著急,積極性不高。你們搞旅遊的人,要有點外語知識。凡是服務態度好、服務質量高的,工資要高,也可以給他百把元,不好的要批評教育,不改正的還可以淘汰,這樣就搞上去了。”

鄧小平強調說:“服務態度、清潔衛生很重要。外國人批評我們髒。爬了山要洗溫泉澡,錢可以多收。”

見大家都不說話,鄧小平呷了一口茶,談起了他的生意經:

“旅社建築要搞古色古香的房子。像這樣的房子(指觀瀑樓),一家住一天可以收他500美元,起碼200美元。我在美國住旅館,最低的是900美元,高的有1200美元。他們來旅遊就是要花錢嘛。

“每個賓館要搞小賣部,祁紅、綠茶搞小包,一二兩的,包裝搞得漂亮些,賣他幾個美金。他不是喝茶,是當紀念品。遊客帶回去送人,表示他到過黃山。安徽紙、墨、筆、硯,也要搞包裝,賣美金。小賣部賣茶、紙、墨、筆、硯,定國際價格,大有買賣可做。特別是日本人喜歡。硯台不要搞大。我們就是不會賺錢。很多外國人特別是華僑批評我們還不會賺錢。

“房子設備、被單要每天換,將來要搞冷風機。夥食要很好地講究,要適合外國人的口味

,你們地方菜燒得不好,要訓練這方麵的人才。青島的啤酒很有名,在美國吃飯到處看到青島啤酒。如果把青島啤酒拿到這裏來賣,可以比別處貴三四倍。”

“蕪湖鐵路通到哪裏?”鄧小平問。

“通到景德鎮。”萬裏說。

“有了這條鐵路就好了。”

鄧小平接著又談到了治山問題,他說:“在這裏,我們的資本就是山。要搞些專業隊治山。山上的東西多得很,你170萬人口,搞好了許多東西可以出口,收外彙。現在這裏有好多禿山,種玉米幹什麼?既影響水土保持,收入又少。山區建設,就是看搞什麼收效快就搞什麼。糧食少,用別的辦法解決。要有些辦法,禁止破壞山林。”

顧卓新、王光宇說:“過去山區搞糧食自給,毀林、茶種糧,對山區破壞很嚴重。”

鄧小平說:“山治的好,要允許他們的收入高,不要去剝削他,還要組織專業隊搞。”

“現在治的好的地方,就是組織專業隊搞的。”魏心一彙報說,“過去旌德養黃牛,也是出口的,現在很少了”。

鄧小平說:“把這些恢複起來就好了。小黃牛的肉很好,出口很受歡迎。”

萬裏說:“這裏過去生漆、桐油很多,現在還未恢複起來,漆基本上搞光了。”

“山區寶多的很。種柞樹也很好,要搞經濟林。要很好地發展竹木手工生產,搞好竹編生產,搞些好的竹編工藝品,每件收他幾個美元。”鄧小平說。

“還要種菜,你們的絲瓜很好。石雞,外國人肯定喜歡,做好了,可以賣他幾十個美元,很多東西稍微調製好了,價錢可以高一二倍。”

在座的省委常委們被鄧小平的話深深震驚了。除了長期跟隨鄧小平南北征戰過的省委第一書記萬裏,他們實在難以想象,向來抓大事、理大局,在政治上具有深邃洞察力和統帥才能的鄧小平在談起賺錢做生意的“方略”來竟如此開通,如些細心,如此娓娓道來,有板有眼。

省委書記顧卓新接上了話頭,才打破了刹那間的沉默:“我們要辦這方麵的學校,訓練好的廚師、導遊、服務員。”

服務員為鄧小平續上茶。望著嫋嫋升騰的水氣和彌漫開來的茶香,鄧小平興致更高,他說:

“公園要賣門票,外國人一個價,中國人一個價。泰國曼穀公園本國人收二角錢,外國人收一元五角錢。溫泉洗澡,遊泳池也要收費,也要有區別。國內外不同,本國人和外國人收費不同。導遊要有章程。

“主要是搞好服務態度,清潔衛生,這是很重要的。你讓人家出錢,服務態度不好,又髒,誰來?來了也要罵娘。這方麵的工作要很好地研究,人員要訓練,要培養這方麵的人才。一定要搞得使遊客方便。”鄧小平又一次強調這一點。

“你們搞幾個養牛場,種草,旅客來了吃鮮牛奶、奶酪。這裏賣奶製品,收費可比別處高些。外國人喜歡吃小牛肉、牛排,那東西確實好吃,香得很。以前我在法國留學時是吃不上的。

“黃山要搞些好的風景照片,一套黃山風景明信片,賣他幾個美元,要搞彩色的風景照片、畫冊,他們買回去當紀念。”

萬裏說:“九華山風景也很好,是佛教聖地,您沒去。”

鄧小平沒有接萬裏的話頭,自顧說下去:“我提出旅遊業到85年收入50億美元,他們說保證不了。交通、旅遊有一係列問題。翻譯也不夠。這怎麼可以?服務員起碼要學簡單的外語,會講出菜單的、外語好的服務員,工資要高。導遊要訓練,導遊由旅客雇,收入歸公。”

鄧小平對於發展旅遊的思考早在去年的下半年就開始了。從1978年下半年開始,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成為鄧小平反複考慮的中心問題。如何實施這一重大決策,鄧小平把他的眼光瞄準了旅遊業。從1978年10月到1979年7月,10個月的時間內,鄧小平連續5次比較集中、係統地談到發展旅遊業的問題,提出了一係列的有關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思想。

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會見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長西威爾時對在場的旅遊與民航部門的領導說,民航、旅遊這兩個行業很值得搞。要用管理經濟的辦法來管理。要抓利潤,利潤不是帥也是將嘛。他親自算了一筆賬:一個旅行者花費1000美元,一年接待1000萬旅行者,就可以賺100億美元,就算接待一半,也可以賺50億美元。他希望民航部門和旅遊部門共同研究,“以發展旅遊為中心,搞一個綜合方案”。

1979年1月,鄧小平三次著重談到發展旅遊業的問題。鄧小平認為,現在國家計劃想調個頭,過去工業以鋼為綱,鋼的屁股太大,它一上就要擠掉別的項目,而且資金周轉很慢。要先搞資金周轉快的,如輕工業、手工業、補償貿易、旅遊業等,能多換取外彙,而且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生活。

“旅遊賺錢多,來得快,沒有還不起外債的問題。”

1月2日,鄧小平對國家旅遊總局的同誌說:“搞旅遊要千方百計地增加收入。既然搞這個行業,就要看看怎樣有利可圖”,一定要搞多賺錢的東西。鄧小平把旅遊擺到了經濟產業的位置,明確了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就是要增加收入。幾天以後,1月6日,鄧小平在同國務院負責同誌談經濟建設方針時指出:“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旅遊賺了錢可以拿出一些來搞城市建設。” “要搞多賺錢的東西,可以開飯店、小賣部、酒吧間,進口一些酒、可口可樂,搞紀念畫冊、風景圖片,還可以搞一些正當的娛樂。”

1月17日,鄧小平會見胡厥文、胡子昂、榮毅仁等工商界領導人時說,我們國家地方大,名勝古跡多,如果一年接待500萬人,每人花費1000美元,就是50億美元。要千方百計賺取外彙。我們的人民很聰明,要多想些辦法,千方百計選擇收效快的來搞,不要頭腦僵化。比如要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多搞幾個旅遊公司。這裏鄧小平一連用了幾個千方百計,可見當時他對發展旅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當時工商界人士落實政策後有5億資金,鄧小平希望他們把這些資金用來搞旅遊業,主要是上海、天津、廣東,集中投資到旅遊方麵。鄧小平還對工商界負責人說:“旅遊業你們可以推薦人當公司經理。請你們推薦人管理企業,特別是新的企業,不僅國外的,還有國內的,條件起碼是愛國的,事業心強的,有能力的。如旅遊業,每個地方推薦兩三人”。

鄧小平還提出旅遊業對外開放的一些具體設想:石林很寶貴,中國有一個,意大利有一個,但我們的石林比意大利的好得多。要開辟到拉薩的旅遊線路,外國人對拉薩感興趣。到尼泊爾的遊客也可以到拉薩來。為了搞好旅遊這個對外開放的窗口,鄧小平要求旅遊局要搞一些培訓班,培養翻譯、導遊,經營管理人員,甚至服務員。服務員也要有知識,有一點外語基礎。房子要幹淨,夥食要適合外國人口味。要搞好旅遊宣傳。等等。

今天在黃山,鄧小平再一次集中闡述了發展旅遊業的思想。

座談會在繼續進行著。話題轉到如何發展徽州山區經濟的問題。鄧小平說:“你們徽州地區要解放思想,開動機器,廣開門路,增加收入。要搞經濟林。你何必種玉米,既影響水土保持,收入又少。山區建設就是讓群眾看看,什麼收效快,就搞什麼。現在我們都是吃糧食,為什麼不種草養牛,中國人的食物結構要改變。日本人每人每年吃200斤魚。現在讓群眾多吃肉不行,實在是窮,吃不起,富裕的隊可以搞,多養豬、牛、羊,多吃肉少吃糧。”

萬裏說:“我們巢湖有幾百萬畝水麵,但養魚業發展很差。”

這時,鄧小平顯得很興奮:“巢湖,我們打過長江就是在巢湖訓練的水軍。”稍停一下,鄧小平又囑咐道:“水麵還有的是,要好好養魚,讓群眾吃點魚,少吃點糧。我們的食物結構是長期形成的,習慣要慢慢改。你們試試,富裕隊多養豬、牛、魚,讓群眾逐步多吃肉,少吃糧。肉、魚價格可以對當地人放低些。逐步地搞到少調進糧食,多吃肉,改變食物構成,這樣人的健康狀況肯定會改變。”

鄧小平又詢問了去年徽州的糧食收成和社員人均收入。

最後,鄧小平鼓勵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的負責人:“你們要有點雄心壯誌,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

鄧小平又再一次提到,要做一係列的工作。工作人員要實行按勞分配,年終利潤多還可以發獎金。九億人口的收入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總是有的地區先富裕起來,一個地區總是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

曆時兩個小時的座談會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結束。根據日程安排,鄧小平一家人次日要離開黃山前往上海。

吃過簡單的晚餐,鄧小平餘興未盡,他在觀瀑樓門前一邊散步,一邊觀望四周的景致。這時,地委書記魏心一來了。

“哦,屋裏坐。”鄧小平招呼著客人。

在客廳裏坐定,魏心一讓秘書拿進來兩隻精致的竹雕筆筒。“鄧副主席,”魏心一說,“這是湯口的一位退休老工人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雕刻成的,專門送給您老人家,表示對您的敬意。請鄧副主席一定要收下。”

鄧小平聽了這番話,想了想,說道:“好,我收下。老魏,請你代我謝謝他。”

這兩個竹雕筆筒一大一小,大的約有熱水瓶粗,上麵雕刻著“八仙過海”圖案;小的約有茶杯粗,雕刻著“黃山風景”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