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1980年:視察陝、川、鄂、豫。遊峨眉山,他叮囑說:“我們也是遊客,人家也是遊客,大路朝天,各走半邊”;在四川聽三峽論證,作出最後的結論是:“輕率否定三峽不好”;在二汽,發現了一位青年幹部;來到河南,為奔“小康”,扳著指頭算賬。

(一)

1980年盛夏,三秦大地,暑熱逼人。鄧小平又一次外出考察。他首先經停西安,下榻於迎賓館。

7月1日上午,鄧小平一行乘坐一輛白色麵包車,在陝西省省長於明濤的陪同下,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這是鄧小平多年的宿願。

因為剛開館一年,博物館接待室十分簡陋,沒有空調,沒有電扇,76歲高齡的鄧小平不住地擦著汗。工作人員隻好找來兩把扇子給他扇涼,他一再謝絕。鄧小平一邊細聽秦兵馬俑的出土和建館情況介紹,一邊詢問如何搞好文物保護的措施。在觀看出土文物的時候,工作人員取出一把出土最完整、最光亮的青銅長劍拿給鄧小平觀賞,並詳細作了介紹。這把劍雖然埋於地下2000多年,出土時卻光亮如新,沒有一點鏽跡。而這種鑄劍工藝德國是1937年,美國是1950年才先後申請專利的,而中國遠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時代就創造了類似的工藝,這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鄧小平對這把青銅劍很感興趣,看得特別仔細,聽得特別認真。工作人員請他親手拿起劍,他卻難為情地說:“那可不行,你們都戴著手套,我手上有汗,不能拿,會損壞文物的。”工作人員給他戴上手套,他很高興地將劍接到手中仔細端詳並連聲說:“好,好,真是太好了,我們在秦代就有這麼高的科學技術,真是了不起!”

第二天清早,天下起了小雨,這給酷熱多日的西安帶來了些許涼意,也更增添了鄧小平探訪古城曆史文化遺跡的興致,他又驅車來到西安市的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是我國碑石文物精華薈萃之處,其曆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時期。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為保存唐開成石經而設,以後陸續增加,經金元明各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清初始稱“碑林”。新中國成立後曆年收集增建,收藏自漢至清代碑碣共2300餘件,有七座大型遊廊和一個碑亭。展出碑石一千多件。碑林內所藏重要碑刻主要有:開成石經、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石台孝經,以及各種書體的名碑。除書法名碑外,這裏還珍藏著一批珍貴的石雕和石刻畫,著名的昭陵六陵就陳列在這裏(僅四駿,另外兩駿在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

鄧小平對這些文物興趣尤為濃厚,他在參觀了《周秦漢文物展》、石刻館和漢畫像石後,來到昭陵六駿前參觀,仔細聽著一段段動情的講解。“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當年南征北戰,削平群雄,建立唐王朝過程中所乘6匹坐騎的寫真浮雕。這組珍貴的石刻,可以說是唐王朝蓬勃向上,初步呈現強盛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藝術和智慧的體現。1914年美國文化劫掠分子卑士薄假考察之名來華,勾結中國古玩奸商和地方官吏,以24萬銀元盜買了6駿中最優秀的“颯露紫”和“拳毛騧

” 2駿。4年後,卑士薄再次來華,卑劣地把其餘4駿浮雕鋸成4塊,裝在箱裏準備偷運境外。幸被昭陵所在地的禮泉縣人民發現而阻止。

展室內異常的安靜,所有的人都被那動情的講解所感染,鄧小平手中的扇子也停止了擺動,他神情嚴肅,一言不發。

隨後,鄧小平觀看東漢《曹全碑》、唐歐陽詢書《皇甫誕碑》、顏真卿書《多寶塔碑》、柳公權書《玄秘塔碑》、唐玄宗李隆基書《石台孝經》等著名書法藝術碑石,鄧小平那緊鎖的眉頭才逐漸舒展開。他對隋唐文物很感興趣,對唐代高度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開放的絲綢之路等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鄧小平在貴賓室仔細認真觀賞了幾件未展出的庫藏國寶,對燦爛的曆史遺跡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敬佩之情。聽著專家的講解,他時而顯出驚歎的神情,時而露出高興的笑容,時而不住地點頭。

在兩天的參觀中,鄧小平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的觀眾。不搞前呼後擁,與陪同人員一起乘坐麵包車,前麵隻有一輛普通的北京吉普車帶路。他一再叮嚀不要影響接待單位的正常工作,不要幹擾群眾的參觀。在碑林博物館,他還讓警衛秘書專門到大門口詢問證實是否對廣大遊客正常開放。

三秦的古文化風貌深深地震撼了鄧小平。

(二)

列車穿過秦巴山地,蒼涼和荒袤被拋在後麵,廣闊的川西平原顯露出了勃勃的生機。

7月3日,鄧小平一家住進了成都金牛賓館,他謝絕了幾位當地負責幹部的拜訪,安排了一個舒心的周末。

此時,在金牛賓館,正舉行著一個別開生麵的畫展。四川各地的一批知名畫家聚集於此,揮毫撥墨,臨場作畫,盡顯巴蜀子弟的才氣。身為畫家的鄧家長女鄧林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鄧林對他們說,你們知道,我也是四川人喲。

過了一會兒,鄧林對畫家譚昌容說到:“你們畫了這麼多的畫放在這裏,是不是請我們家老爺子來看一看。”

畫家們正求之不得。鄧林去了。

過了好一陣,也沒見鄧小平到來,畫家們有的繼續作畫,有的則耐不住寂寞,徘徊在賓館廊道裏探聽動靜。

但鄧小平突然到來時誰也沒察覺到。他穿著軟底拖鞋,徑直走到一幅畫麵前,靜靜地看著。

人們聚攏過來,鄧小平高興地與大家打著招呼,和每位畫家都握了手,然後繼續看畫。當他走到畫家邱少秋的《雙貓圖》前邊時,顯得特別高興。“白貓黑貓……嗯,你這幅畫真有意思,這幅畫真有意思嘛!”在這幅畫前,鄧小平駐足良久。

也許他想到了60年代初他最早提出著名的“貓論”時的情形。1962年7月,他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說,當前最重要的是糧食問題。在所有的生產形式中,農業是單幹搞得好。不管黃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他還對鄉村幹部說過,吃食堂是社會主義,不吃食堂也是社會主義。鄧小平的這個說法後來被誤傳為“白貓黑貓論”。但是不久後,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批評了“包產到戶”和“單幹風”,鄧小平的講話記錄稿被下令追回……

也許他想起了1975年。第二次複出後,鄧小平主持中央黨政全麵工作,恢複和發展千瘡百孔的國民經濟,當他聽到糧食不足,而且蔬菜、肉類奇缺,人民生活很苦時,就在一次中央召開的會議上說了這件事,並聯係到全國的狀況,號召大力發展生產,關心人民生活。他還提出,橫下一條心,不怕第二次被打倒,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鄧小平這一年的整頓和對“文革”錯誤的糾正觸怒了毛澤東,次年初,他終於又一次被打倒。

也許他想到了距成都僅僅40裏的廣漢縣剛剛發生的一切:1980年4月,當廣漢縣向陽鄉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將原有攤子一分為三,鄉黨委、鄉政府、農工商總公司時,馬上成為轟動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爆炸性新聞。

僅僅在幾年前,這裏還是一個田疇不事稼穡的窮縣,外地人隻需用幾十斤糧票就可以換走當地的一個大姑娘。現在,廣漢人以對饑餓最痛切的體驗和對幸福日子執著的渴望,成為全國第一批用“包產到組”的形式種地的莊稼漢。

鄧小平清楚地知道,延續了十二餘年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大鍋飯體製在中國農村即將壽終正寢,適應農村生產力需要的新的生產方式正在孕育生長。他十幾年前所提出的“黃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口召正在成為廣大農民最樂於接受,最樂於實踐的思想準則。

第二天,鄧小平在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的陪同下,上了峨眉山。

當時,中共四川省委正在召開工作會議,一項重要議題是研究貧困山區休養生息、陡峭山坡退耕還林的政策問題。鄧小平不想讓省委主要領導人陪同,但是譚啟龍怕對老首長照顧不周,執意要去。

在峨眉山負責陪同鄧小平的田家樂回憶說:

“1980年7月4日,分管峨眉山景區工作的中共樂山地委副書記劉繼智同誌,要我跟一位中央領導同誌上山走走看看。任務很明確:一是伴遊,二是將景區總體規劃和實施情況作一些必要的彙報。我沒有想到,這位中央領導竟然是小平同誌。

“7月5日上午11時,我同中央保衛局的老滕同誌一起,到了峨眉火車站。站黨支部書記和站長向老滕彙報了有關迎接小平同誌的準備工作。其實也沒有什麼好準備的,就是將會議室收拾一下,整齊地擺上茶具。

“12點15分,站長告訴我們,小平同誌乘坐的專列剛剛過了雙福站。我和老滕一起到站台去迎接小平同誌一行的到來。

“專列飄著潔白的窗簾,緩緩地停了下來,小平同誌神采奕奕地站立在車門口。我的心激動得快要跳出來了。在老滕同誌的引見下,我緊緊地握著小平同誌的手說:‘峨眉山的全體職工和出家人歡迎您!’小平同誌連聲說:‘謝謝,謝謝!’原來打算請小平同誌到會議室去休息一下,但小平同誌笑微微地說:‘我看時間不早了,我們上山吧!’大約12點40分,火車站乘客如雲,一輛普普通通的小麵包車緩緩地駛出了車站。前麵沒有警車開道,後麵也沒有車群尾隨。人們沒有想到,在這十分平常的小車裏,竟然坐著當代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老滕安排我坐在小平同誌旁邊,說:‘小平同誌有話問你。’我正想將車窗關嚴實,卓琳同誌說:‘老爺子自來不喜歡關著窗戶。’我便順手把窗戶推開了。人們一下看見小平同誌春風滿麵的神采,暴風雨般的掌聲和‘小平同誌好!’‘小平同誌好!’……的歡呼聲驟然響起,彙成了沸騰的長河。坐在小平同誌身後的卓琳同誌高興地嚷著:‘老爺子,快給大家揮揮手嘛!’小平同誌不停地揮動著的雙手,幾乎和卓琳同誌的聲音同時而起。他那十分親切的四川鄉音‘同誌們好!’‘同誌們好!’……融化在春潮般的歡呼聲中。

“雖然是炎熱的盛夏,峨眉山卻如浴春風。拂曉遍灑了一場好雨,路上沒有揚塵,空氣顯得格外清新。小平同誌興致盎然地觀賞著道旁的青山綠水。

“汽車駛向‘天下名山’牌坊。小平同誌聽說‘天下名山’橫額是郭沫若題寫的,便仰起頭來看了又看,說:‘郭老的字寫得不錯,書如其人,很瀟灑。’一轉彎,車進入了西南交通大學的校園,當時上山的公路要假園而過。正是午休時間,校園裏人跡稀疏,整個校園,似乎正安謐地甜睡著。我說:‘這是1965年內遷來川的原唐山鐵道學院,是1972年改建為西南交通大學的。開辦快90年了。第一屆畢業生就參加了詹天佑主持設計修建的中國第一條鐵路。’小平同誌說:‘這所學校出了不少人才。有個名叫楊杏佛的,早年參加革命,與魯迅很好。犧牲後,魯迅特地寫詩悼念他。竺可禎也是這個學校畢業的,創立了‘物候學’。還有一個橋梁專家茅以升,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錢塘江大橋就是他設計修建的。’

“景區公路當時還是十分簡陋的土路,坑坑窪窪,車子顛簸得厲害,車行四五裏,突然熄火了。小平同誌下車在紅砂路上踱著步,看見路旁開滿了金黃色的花,大樹上掛著的藤蔓也開著許多雪白的花,隨風招展。小平同誌問:‘這是什麼花?這麼好看!’我隻好坦率地說:‘不認識。’雖然小平同誌微笑著,但我的心裏仍是忐忑不安。正在這時,四川林學院在山上實習的師生,紛紛從密林中鑽了出來,向小平同誌問好。小平同誌親切地問道:‘山上生活是艱苦的,和城市裏不大一樣,還習慣嗎?’幾個年輕人回答說:‘能在這裏生活一輩子,我們更高興。’小平同誌笑著說:‘大自然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啊!’

“車子沿著盤山公路旋上了當時景區公路的終點雙水井。此地位於峨眉山北坡,常常是雲霧蒙蒙,十分潮濕。要上主峰金頂,還得步行10公裏。前一天晚上這裏下了一場大雨,道路泥濘不堪。此處到雷洞坪一段,是用小木棍橫鋪而成的,泥爛如羹,很難找到踏腳之處。同誌們都勸說小平同誌今天暫不登頂。

“樂山地區和峨眉縣的黨政領導都來看望小平同誌。小平同誌和他們一一握手說:‘你們工作很忙,請回吧!’小平同誌細細地察看了《峨眉山風景區總體規劃圖》,聽取了規劃說明和實施簡況的彙報。當聽到已第一期退耕還林2500多畝時說:‘退耕還林好。還林,還什麼樣的林呢?’我說:‘大多用當地的杉、柏、楨楠、女貞、香樟、峨眉含笑等常綠喬木混交成林。’小平同誌緊接著說:‘風景區造林要注意林子色彩的完美。山林就像人的穿著一樣,不僅有衣衫,還要有裙子、鞋子。林子下邊種茶,四季常綠,還有經濟效益。’頃刻之間,一團團白雲蒸騰而起。一座座蒼翠的峰巒,浮蕩在浩無邊際的雲濤之中。小平同誌問道:‘這裏高多少?’‘海拔2355米。’‘比黃山的主峰高多少?’在旁的鄧楠同誌回答說:‘黃山最高處也不過1800多米。峨眉山比它高出1200多米哩!就是這裏,也超過黃山500多米了。’小平同誌雙手叉著腰,發出爽朗的笑聲:‘三年後再來,我一定要登上金頂!’

“那時僅有一條由峨眉縣城通向洪雅縣高廟鄉的‘峨高公路’橫穿景區東西。要上萬年寺就得在淨水鄉下車登山了。小平同誌下得車來,亮出潔白的短袖汗衫,將褲管挽得高高的,從淨水河邊的桂花場,踏上4公裏的坡道。‘登山不用杖,脫帽舞東風’,徑向‘白水秋風’的萬年寺健步攀登。

“在登山道上,小平同誌額角上不斷冒出豆粒般的汗珠,同誌們一再勸小平同誌歇歇再走。小平同誌總是堅定地回答說:‘登山不止嘛!’小平同誌站在珍(曾)坪下邊的高處,望著刀砍斧劈的二鬥岩停步了。我說:‘這是地質史上有名的‘峨眉大斷層’,全長50多公裏。’小平同誌對譚啟龍說:‘小譚,我們一起來照一張,留個紀念。’到了萬年寺,夕陽的餘暉給寺周的山林抹上了一層胭脂色的霞光。古寺裏射出的燈光,透過茂密的楠木林,繁星似地閃爍著。

“峨眉山管理局(現為峨眉山管理委員會)的幹部職工,準備了一席簡樸而富有地方特色的便餐為小平同誌一行洗塵。桌麵上擺著白嫩嫩的四川豆花、紅燒雪蘑芋、苦筍酸菜湯、涼拌紅椒嫩薑和峨眉泡菜等,在柔和的燈光下喜氣洋洋地散發著一縷縷鄉土的清香。小平同誌舉起筷子,對服務人員說:‘四菜一湯好。什麼也不再要了。’

“7月6日清晨,金燦燦的朝陽,撫照著萬年寺無梁磚殿的穹窿頂。小平同誌站在巍峨的大殿上迎著晨光,用洪亮的聲音回答保健醫生小杜的問候:‘我睡得滿好嘛!’飯後,小平同誌遊覽了萬年寺,看了唐代詩人李白與廣浚和尚彈琴和詩的明月池,宋代四大書家之一的米芾榜書的‘第一山’碑,宋代太平興國年間鑄造的,通高7米多的金銅普賢大士像等文物之後,信步向‘峨眉十景’之一的‘雙橋清音’走去。兩地相隔3公裏,都是蒼苔滿徑的石級磴道。穿過城闕似的大峨樓,一股股山藥的香味隨著涼風迎麵撲來。象牙坡兩旁,山中的藥農擺著一個一個的藥攤,出售峨眉山特有的藥材:天麻、黃連、八陣圖、九子蓮、普賢線、佛掌參、峨山竹七等,多達數百種。小平同誌饒有興致地貓著腰察看著、詢問著,年逾古稀的老藥農張大爺,如數家珍地向小平同誌將藥名、藥性、應症、驗方等說個不停。小平同誌高興地和張大爺合影留念。當聽到縱橫154平方公裏的峨眉山景區內,約有高等植物3200多種,占全國擁有量的十分之一;藥用植物近1700種,幾乎占了全國的三分之一時,小平同誌環顧如畫的峨眉秀色,爽朗地說:‘峨眉山真是一座寶庫!要好好保護,合理開發,讓它為子子孫孫造福。’

“下象牙坡,就進入了叢楠鬱鬱的‘古功德林’。這功德林方圓大約1平方公裏,400多年前一位名叫別傳的老和尚帶領著門徒,栽了7萬多株楨楠、杉、柏,而今老樹新枝,綠雲蔽天。小平同誌觀賞著濃翠欲滴的樹林,細聽著深壑裏白龍江汩汩的水聲。正值旅遊旺季,這裏又是景區的交通樞紐,遊人摩肩接踵,往來如織。‘小平同誌好!’‘老人家得佛(福)呀!’的祝福聲,充滿了這遊山古道。

“小平同誌在清音閣足足休息了兩個小時。站在黑龍江和白龍江彙合處的雙飛橋上,仰望著參天古樹,枝柯交茂;靜聽著深穀碧流,淙淙如琴。下午4時,沿著寶硯溪走下山。走出種玉溪的幽穀,來到太平橋邊,離五顯岡車站還有1公裏。這時小平同誌轉過身來,從缽孟峰、天池峰、息心嶺、玉筍峰直望到‘金頂三峰’。層巒疊翠,橫絕藍天。山野裏的佛寺建築,或高踞於險峰之巔,或巧構於懸崖之阿,或橫跨於溪澗之上,或深隱於重翠之中,與雄秀的峨眉山水渾然一體。8億年的自然史,5000年的人文史,曆曆在目。小平同誌說:‘峨眉山是一個文化型的風景區,是一座寶庫,要好好保護。要搞好規劃,合理開發,綜合開發。要加強管理。辦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

從萬年寺下山途中,鄧小平邊走邊看兩邊的的莊稼和山林。當他看到一些陡峭的山坡上也種植了不少玉米,長得稀稀拉拉,便關切地說:“這會造成水土流失,人摔下來更不得了,不要種糧啦,種樹吧。”看到路旁一些地種了中藥材黃連,鄧小平說:“種黃連可以,不要去種那幾顆玉米。”譚啟龍趁便向鄧小平彙報說,四川邊區農民負責太重,生活窮困,省委正在討論加快發展山區經濟的政策,準備拿出10萬噸糧食扶持山區發展生產,用於減免長期缺糧農民的負擔,不征過頭糧,陡峭山坡退耕還林還草,發展多種經營,讓山區人民休養生息。

鄧小平點了點頭。看到老百姓生活很苦,他心裏很不是滋味。他對隨行的省市幹部說:“山區農民居住分散,生活很苦,政策要放寬,讓山區盡快富裕起來。”有的農民用不上電,燒不上煤,連燒柴都困難。鄧小平特意交待:“要因地製宜解決農村能源問題。”

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鄧小平等人遇到了一位坐在青石上休息的老阿婆,鄧小平走上去與她打招呼。

“老人家,你好大年紀了?”

“76歲,我屬龍的。”阿婆搖著芭蕉扇,慢慢地說道。

“哦,那咱們是老庚(同歲)噢。今年收成怎麼樣?”鄧小平問。

“托菩薩的福,收成還不錯。”老婆婆剛剛拜完菩薩。

鄧小平沒再說什麼,擺了擺手,繼續向前走去。

當年負責接待工作的原四川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畢清林回憶說:

“1980年,他來到峨眉山,我們考慮到他的安全起見,準備采取封山,分段封山,一段一段地封山。當他知道以後,他不同意。他說,我們也是遊客,人家也是遊客,大路朝天,各走半邊,不要因為我們來了把遊客擋在外邊。當他住下來之後,他又把我們找過去,說,我們住下了人家遊客住下了沒有,遊客有飯吃沒有,你們去看一看。那個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半鍾了。我們下去看到群眾已經吃了,睡下了,回來之後給他做了報告,這個時候,他聽了之後,他才放心了。從這件事情來講,是我終生難忘的。”

從峨眉山歸來,鄧小平視察了成都市郊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秦代李冰父子在岷江上遊與中遊分界處的灌縣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幾千年來一直發揮著很好的社會效益,它是中國古代水利史、科技史、文明史的突出成就,毛澤東和周恩來都非常珍視都江堰的成就。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不僅利用休息時間借閱《華陽國誌》、《都江堰水利述要》、《灌縣誌》,研究中國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而且懷著極大的興趣到灌縣視察了都江堰。周恩來多次向外賓介紹都江堰,誇獎它經過了兩千年曆史的檢驗,是成功的。1972年11月21日,周恩來主持葛洲壩水利工程彙報時,意味深長地說,水利至少有三千年的經驗,這是科學的事,都江堰總算個科學,有水平,有創造!兩千年前有水平,兩千年後我們應更高。

20世紀50年代初,鄧小平主持西南局工作時,曾親自參加都江堰修繕工程的開工典禮。古代都江堰灌溉麵積最大時曾達到300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由於工程年久失修,一度下降到200餘萬畝。建國初期,在西南局領導下,經過幾次修繕,灌溉麵積恢複到曆史最高水平,對當地農業的恢複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次,鄧小平視察都江堰,同毛澤東、周恩來一樣,是要從都江堰吸取曆史的經驗和智慧,是要研究、繼承、發展、提高都江堰的水利成就,為治理長江、開發長江,修建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工程服務。

7月10日,根據四川省委書記楊超的提議,鄧小平視察了成都市郊農村沼氣建設。

“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千裏平疇,土肥水美,溫暖潮濕,物產豐富。可是,燃料匱乏,困擾民生。早就有“千裏販煤,兩煤斤米;樹葉竹枝,不濟什一”的諺語。新中國建立後,四川省政府千方百計解決成都平原農村燃料問題。1973年以後,開始在農村普遍進行沼氣開發利用的教育,試製、推廣沼氣池及爐具、燈具。成都平原農村的沼氣建設逐漸發展起來。

上午8點半,鄧小平在楊超等陪同下,乘坐旅行車來到成都市金牛區簇橋公社,首先參觀公社的沼氣陳列室。

楊超彙報道,四川省計劃每年新建100萬個沼氣池;按此速度,到1990年可達到總數1400萬口。

鄧小平問,能不能搞快一些?三年實現全省沼氣化行不行?

楊超說,三年恐怕不行。鄧小平緊盯著問:“三年不行,五年怎麼樣?”他強調:“四川要搞快一點,先發展起來,這對於指導全國農村能源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楊超提出,四川要實現全省沼氣化,需要國家投資3億元人民幣。

鄧小平說:“國家給你貸款2億,你們省自己出1億,1985年以後開始陸續償還。”

楊超解釋,3億元是作為修建沼氣池的補助款,是按每修一口池補助10元計算的。除此之外,還有小水泥廠的建設投資和技術培訓費用等等。所有這些加上,將是一筆很大的費用,社員負擔將比較重,國家若不投資,社員沒有能力償還貸款。

鄧小平說:“沼氣化了有收益嘛!沼氣發展了,生產上去了,社隊企業搞起來,會增加收益的。你們要把這筆賬算清楚。”楊超會意地笑著點頭。

上午9點半,鄧小平參觀完沼氣陳列室後,又來到簇橋公社第五大隊第三生產隊。看到鄧小平從旅行車上健步走下,社員們都呼起來:“鄧副主席來了!鄧副主席來了!”大家迅速圍攏來,持續不斷地熱烈鼓掌。鄧小平滿麵笑容,向大家頻頻招手致意。

鄧小平首先來到生產隊的沼氣動力房。這個動力房由4個共320立方米的沼氣池為它輸氣。沼氣池又與養豬場相連,每天豬糞源源流入池內,發酵產氣。動力房用沼氣作動力,白天磨麵、打米,晚上發電照明。動力房的社員為鄧小平作了沼氣發電示範。

鄧小平看到沼氣發電,電燈光也很明亮,很有興趣、很是高興。楊超介紹,如果全省沼氣化,按每口池子平均產氣率計算,每年相當於生產60億立方米的天燃氣。鄧小平連連點頭:“好,好,要抓緊一點。”楊超說,全省實現沼氣化,每個大隊甚至生產隊都修建大沼氣池,解決了動力問題,社隊企業就如虎添翼,那就有一個非常廣闊的前景。

鄧小平說:“社隊企業還要因地製宜地從各方麵打主意,如種植業、養殖業、多種經營、加工工業、乃至出口外貿產品等,都要在可能的條件下多搞一點。”

聽說這裏是就地取材,建一口沼氣池隻花40多元錢,鄧小平說:“很好,這是個方向,可以因地製宜解決農村能源問題。”

鄧小平對楊超說:“發展沼氣要有一個規劃,要有明確奮鬥目標和方向,要抓科研。沼氣池也要搞三化,即標準化、係列化、通用化。不這樣不好管理,也保證不了質量。”

聽到公社的同誌介紹,公社、大隊、生產隊都有兼職人員負責沼氣池時,鄧小平問:“一個大隊需要多少專業技術員?”回答說,要兩個。鄧小平說:“那就多了,一個就行。”鄧小平又問全省有多少個大隊,回答說有5萬多個。

鄧小說:“將來一個大隊配上一個真正懂得技術的沼氣技術員,專管建池和修池技術,這樣全省要配5萬個。加上沼氣配套所需的各種人員又是好幾萬,如果安排知青,全國就可以安排100萬人。這就開辟了一個就業的渠道。”

參觀了沼氣動力房後,鄧小平又來到社員吳紹清家裏參觀。寬敞明亮的廚房裏,柴、煤灶改成了沼氣灶,大鐵鍋換成了鋁鍋,廚房裏沒有堆放柴禾、燃炭,也沒有了農村廚房常有的煙塵油垢,顯得幹淨整潔。沼氣灶燃燒時,藍藍的火焰,無臭無味。鄧小平高興地說:“火也變了,鍋也變了,幹淨了,衛生了,沼氣把過去的土鍋土灶都改掉了。”

鄧小平問吳紹清:“燒一鍋開水要多少時間?”

吳答:“可能半個鍾頭吧。”

鄧小平又問:“能不能炒菜?”

“能。”

鄧小平突然很風趣地問:“能炒腰花麼?”意在火力大不大。

“……少量的也能炒。”吳答。

鄧小平高興地笑了。大家都笑了。

吳又點燃沼氣燈讓鄧小平看。

鄧小平說:“沼氣燈和電燈一樣亮,沼氣的燈具爐具,你們社隊企業可以生產嘛!沼氣化可以帶動社隊各種工業的發展。”

楊超向鄧小平彙報,打算搞沼氣壓縮氣體,用它來開汽車。鄧小平很讚賞這個設想,並說:“你們可以出去學習學習嘛。”

大家彙報,辦沼氣可以提高肥效,可以除菌滅病,可以消滅鉤蟲病、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鄧小平很重視,說:“血防工程搞了那麼多年,不徹底,反複大,血吸蟲病還是消滅不了。搞沼氣能消滅血吸蟲病,很好。”

沼氣的開發利用使這個村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隊20多戶,家家都用沼氣煮飯、照明,每戶每年可節約燃料錢數十元。集體則用沼氣作動力發電,磨麵、打米、加工飼料。村裏村外,房前屋後,幹淨整潔,有條有理。許多人家的院落裏砌起了水池、花台,水池裏遊弋著金魚、鯽魚,花台裏盛開著太陽花、月季花等。1979年8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我國國務院環境保護辦公室來這裏辦過沼氣建設講習班。1980年3月28日,紮伊爾總統蒙博托等貴賓也來參觀過。

聽了這些情況介紹,鄧小平很高興,又問到四川農村農民的收入情況。楊超向他彙報,廣漢等縣的冒尖隊、冒尖戶中,已有年現金收入200元以上的;農業總收入與現金收入的比例,大致是3:1。鄧小平說:“這很好嘛。”

參觀完畢,鄧小平高興地和幹部、社員們一起在“友誼沼氣池”旁的壩子裏合影留念。

回賓館的途中,鄧小平興致未減,在車上繼續和楊超談論沼氣開發建設問題。鄧小平對楊超說:“你們要把沼氣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各種經濟收益的賬算清楚,能養活多少人?給中央好好寫個報告。”楊超又提出要求,希望國家投點資,解決沼氣建設資金問題。鄧小平風趣地說:“楊超同誌,算你把這筆生意做成了。”

(三)

7月10日晚,鄧小平乘火車離開了成都,11日抵達重慶。到重慶後,他片刻不停,很快在朝天門碼頭登上東方紅32號汽輪,沿水道出川。專程前來迎接他的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以及四川省省長魯大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魏廷錚和宜昌地委書記馬傑,葛洲壩工程局局長廉榮祿等陪同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