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一下車,邊向歡迎的人群招手致意,邊向第二煉鋼廠的連鑄車間走去。他邊走邊問:“為什麼先看連鑄呀?”張春銘上前說明,從聯邦德國引進的1600毫米板坯連續鑄錠機,是一米七三個軋鋼廠的前期工序,素有“糧倉”之稱,鋼水在這裏鑄成鋼坯後,首先送往熱軋帶鋼廠軋成熱軋卷(板),部分產品作為商品賣給用戶,部分產品送到冷軋薄板廠和矽鋼片廠,進行產品深加工。

聽罷,鄧小平點了點頭,便對沈因洛等人說:“這裏是一米七軋機的咽喉,這裏的工作很重要,要抓好。”

他向前走了幾步之後,又以關切的口吻問道:“矽鋼廠生產怎麼樣,你們的礦石含銅,對鋼的質量有影響吧?”

鄧小平提出這個問題,切準了武鋼生產的脈搏。武鋼負責人就這個話題,就攻克含銅鋼及“海比”專利的有關情況,向他作了彙報。

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是從日本、聯邦德國引進的成套設備。合同規定:“海比”矽鋼片隻允許含銅001%,鍍錫板隻允許含銅006%。而武鋼生產的鋼最低含銅量在03%上下,不符合合同要求。國家花40個億建成一米七軋機工程,卻不能軋武鋼的鋼,這怎麼行?鄧小平和李先念、穀牧等領導人以及冶金部都很關心這個問題。武鋼立刻成立了以張春銘總工程師為首的攻關隊伍,廣泛收集吸收國際鋼鐵生產先進技術,反複進行試驗。在武鋼第二煉鋼廠工人的支持下,終於攻克了一這難關,結束了隻能用進口原料生產矽鋼的曆史,生產了榮獲國家金、銀牌獎的優質矽鋼。

在交談的過程中,當聽說“海比”專利是美國發明出口到日本,日本改進後又賣給美國,而中國是從日本進口時,鄧小平說:“武鋼也要有這個誌氣。我們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但光跟在別人後邊不行,要有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誌氣。”

1975年,第二煉鋼廠曾因漏鋼事故受到鄧小平的嚴肅批評。第二煉鋼廠的職工臥薪嚐膽,狠抓管理,在消化、吸收引進連鑄技術中勇於改革創新,終於實現全國鋼廠中第一家全連鑄,達到國際煉鋼工業技術的新水平。今天他們能用自己的成就向鄧小平彙報,心中感到無比自豪。

在熱烈的氣氛中,大家隨鄧小平邊說邊走,來到連鑄機的出鋼口。鄧小平看見連鑄機下B5操作室青年工人正聚精會神操作時,便走進去,熱情鼓勵青年工人學習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為中國工人階級爭光。

從操作室出來,鄧小平又走到連鑄機尾轉盤上,饒有興趣地觀看了連鑄坯的輸送流程。

鄧小平一行從第二煉鋼廠出來後,又連續視察了冷軋薄板廠、矽鋼片廠和熱軋鋼廠。

在冷軋廠,廠負責同誌向鄧小平介紹了冷軋工藝和生產情況,並陪同他沿著主要生產線依次參觀。鄧小平在五機架旁登上參觀台,觀看了軋鋼生產。隨後又參觀了鍍鋅、雙機架平整、縱剪和鍍錫線,並在鍍錫線仔細地觀看了工人分選成品的操作。

參觀冷軋之後,鄧小平來到矽鋼片廠,公司和廠的負責人陪同他由西向東,橫跨廠房參觀了森吉米爾軋機、連續退火爐等主要機組,最後,鄧小平來到熱軋帶鋼廠,健步登上扶梯,進入精軋操作室。鄧小平坐在操作台前,透過明亮的玻璃壁,一邊興致勃勃地觀看軋鋼過程,一邊聽取公司和廠負責人向他介紹情況。

當鄧小平聽說一米七輪機產品質量好,熱軋鋼板經平整後誤差不到半頭發絲,冷軋板平整後誤差約一根頭發絲的1/16時,滿意地笑著說:“你們要利用先進設備和技術,搞好產品質量,多出鋼材,出好鋼材。”

質量是工程建設的生命,也是產品的生命。早在1975年9月28日鄧小平和其他四位副總理共同簽發的關於武鋼一米七連軋機組問題的批示中就說:“我們對於武鋼一米七連軋機組能否按時投產和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十分關心,也十分擔心。……加強對建設基地的領導,協調各部門之間工作,逐步做到備品備件自給,特別是立即在基地指揮部內建立生產準備指揮係統,做到按時投產,並且能保證持續生產。要通過這個基地的建設和生產實踐培養出一支無產階級政治掛帥的具有更高水平的骨幹隊伍,使今後國內也能製造並發展這類機組。”這個批示,對一米七軋機工程的建設和順利投產起了重要的作用。

鄧小平觀看了一米七軋機產品後又興致勃勃地來到操縱台前,通紅的鋼坯從加熱爐方向,穿過粗、精軋機組和層流冷卻係統,迅速地奔馳著。鋼坯由厚變薄,由紅變黑,最後卷取成卷。鄧小平觀看時問沈因洛:“原來建設一米七這幾個廠時,鋼和鋼坯打算從哪裏來,是怎麼設計的?武鋼達到400萬噸鋼,還差多少礦石?配起套來,需要多少投資?”

沈因洛回答後,鄧小平繼續說:“配套建設很重要,隻有配起套來,一米七軋機才能發揮出效益。”

鄧小平走出操作室時,不斷地向堅守崗位的操作工人致意,揮手告別。

(六)

從四川乘船來湖北的途中,途經宜昌參觀葛洲壩工程時,鄧小平就關心地詢問,這裏離二汽多遠?隨後,他向前來迎接他的湖北省委負責同誌表示,這次去你們省,先到第二汽車製造廠看看。參觀了武鋼之後,鄧小平在武漢休息了幾天,與曾任湖北省副省長的二弟鄧墾聊了家常,然後就在陳丕顯的陪同下前往“二汽”。

7月22日天剛亮,鄧小平一行的專列準時抵達十堰站。早在車站等候的“二汽”黨委第二書記廠長黃正夏、副廠長王兆國以及專程前來迎候的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段君毅,第二書記胡立教等一起走上車去。鄧小平正在吃早餐。他請大家到餐廳,笑容可掬地說:“請進來嘛,可以邊吃邊談。”早餐,就是油條、稀飯和兩碟小菜。黃正夏向鄧小平彙報“二汽”創業史時,他笑著說:“早就想來‘二汽’看看。這次來成了。”陳丕顯說:“鄧副主席在宜昌就詢問‘二汽’,這次是自覺自願來的。”這話引出一陣笑聲。

飯後,鄧小平沒休息,就乘麵包車視察鄂西北新興的十堰市。黃正夏坐在司機座後麵的第一排,鄧小平坐第二排,王兆國坐在這一排右麵靠車門的座位上。汽車向鑄造一廠的方向駛去,黃正夏乘這個空隙向鄧小平介紹說:“這是我們新提拔起來的副廠長王兆國同誌,是總廠主管生產的副廠長之一。”

鄧小平馬上側過頭來問王兆國:“你今年多大歲數?”“39歲。”王兆國答。

黃正夏是籌建二汽起家的老同誌,他如數家珍似地向鄧小平詳細地介紹了這位年輕的副廠長。

鄧小平十分關注中國的汽車工業,他關心地問到二汽建設情況怎麼樣,今年生產多少輛汽車?

二汽的負責人邊引路,邊彙報情況:二汽現已建成兩種車的生產基地。1975年政治形勢好,大家勁頭足,基本建成兩噸半越野車的生產能力,投入了生產。但不久即受到“四人幫”的嚴重幹擾。粉碎“四人幫”後,即狠狠抓緊了第二種車型——五噸載重車的建設,1978年下半年投產。這幾年汽車生產能力增長得很快,1978年生產5000輛汽車。去年生產了近15000輛汽車,今年預計可生產3萬輛汽車。去年是前年的三倍,今年又是去年的二倍,是前年的六倍。三年來,利潤和產值也成倍地增長。1976年,“四人幫”破壞嚴重時,虧損5066萬元,1978年即扭轉了3200萬元的虧損,並略有盈餘,1979年盈利6760多萬元,今年預計盈利可超過1億元。在產值方麵,1978年為17億元,去年為42億元,今年預計可達到8億元以上。

鄧小平聽到這些情況時非常高興,不斷點頭。

接著,二汽的負責人又彙報了建廠的曆史和工廠的布局。二汽的廠址選址是和鄧小平密切相關的。1965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二汽”在襄渝路沿線選廠。當時在一機部工作的段君毅,便向在四川視察的鄧小平彙報:“二汽”年設計產量為10萬輛,廠址必須具備交通便利的條件,漢水距此僅20餘公裏,襄渝線也從鄂西北入川。這既符合毛主席關於三線建設的指示精神,又有水陸交通之便。

鄧小平向毛主席、周總理彙報後,同意將“二汽”建在十堰。

“二汽”布局,根據主要部件(如發動機、車橋等)和總裝方便,采取分片布點、按專業廠集中建設,東西30公裏,南北7公裏。圍繞專業廠配套建設居民點、生活服務及文教衛生設施,形成“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集鎮群式的新興城市。

這時,陪同人員向鄧小平介紹說,群眾有個順口溜:“十堰市真奇怪,不分城裏和城外;說她是城市,種瓜又種菜;說她是農村,工廠山溝裏蓋。”鄧小平聽後說:“這很有意思。”這時,

車恰恰走過“二汽”配套處,進入間隔地帶。這裏兩旁是山,山上有樹、山窪有村莊菜地,鄧小平笑著問道:“這是到了你們的農村了吧?工人一定有新鮮蔬菜吃。要是山上再栽很多果樹,水果也就有了。”正說著,設備修造廠的廠房及宿舍出現在眼前。鄧小平高興地說:“啊,又到一個小城鎮了!”

二汽的建設是貫徹以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由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設備、自己建設起來的一個大規模的汽車廠,是在全國各方麵的支援下建設起來的。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一機部的幹部和技術人員,頂著逆流,下了極大決心,采取小廠包大廠、老廠包新廠,把全國機械工業的“寶”都“聚”到二汽來了,包設備、包技術工人、包領導班子。現有的二萬台設備中,百分之九十九是我國自已製造的,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好用的,經過了多年的生產考驗。雖然工廠也進口了一些關鍵的、精密的、大型的設備和先進技術,但隻占設備總台數的百分之一,占總投資的百分之十左右。這種方法今天看來是成功的。二汽總的技術水平可相當60年代,部分設備水平達到了70年代。少數進口的和我國自製的設備,也有保持國際領先水平的。我國自製的設備,如汽缸體大拉床等,就是一個例子。這台拉床有1784把刀子,一分半鍾可銑削完汽缸體6個平麵,隻需6人操作,一台可抵需20人操作的十台鼓形銑床。這種機床世界上也不多。

鄧小平對大拉床很感趣。他指著廠標說:“噢,濟南第二機床廠造的。”他把段君毅拉到跟前說:“大拉床是我國自己造的,我們的機械工業能造這個,不錯嘛。現在看,以我國自造設備為主,適當進口一些高精度設備,武裝現代化工廠的道路的經驗值得總結。”

陳丕顯向鄧小平介紹了“二汽”自力更生、量入為出、分期建設、多做貢獻的辦廠方針。鄧小平表示讚同。他說:“我看過國務院批準你們這樣做的文件。”並關心地問:“你們的問題解決了吧?”並問:“四川大足汽車廠是不是可以照二汽的辦法幹。”陳丕顯說:“最近武鋼向胡耀邦、趙紫陽、姚依林彙報工作,他們同意武鋼也采用二汽這個辦法,並有所發展。”

在總裝廠,擺放的“二汽”近年來生產的各種汽車及今後計劃生產的各種汽車型譜,引起鄧小平的很大興趣。他非常注意聽取中國屈指可數的汽車專家之一、二汽總工程師、副廠長孟少農等關於各種樣車性能的介紹。

一見到鄧小平,孟少農激動地說:“好久沒見麵了!”鄧小平親切地同他握手。並在他的陪同下觀看了二汽21種車的型譜和準備改進的8種車身掛圖。當彙報到軍民結合問題時,鄧小平對這個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他說,一定要注意多品種係列化生產。汽車廠也可生產非汽車產品。二汽注意滿足軍用,這是好的。但從長遠、從根本看,主要應搞民用。軍隊要車,可能第一批要得多,以後就逐漸減少。你們又搞5噸車、又搞8噸車,都是民用的,這很好。

參觀樣車後,鄧小平同十堰市、二汽的負責同誌合影留念。

當聽說工藝大樓是科學實驗陣地時,鄧小平說:“重視科學實驗,這很好。”他關心地問:“有多少科技人員?電子計算機用得怎麼樣?”並強調,電子計算機“既要搞點大型的,搞些終端機,也要搞小型的,專用機。”

爬坡表演開始了。“二汽”生產的供部隊拉大炮用的25噸和35噸兩種軍用越野車,具有馬力大、車速高、爬坡能力強、越野性能好的特點。鄧小平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這兩種爬坡32度陡坡的表演。他邊看邊評論:“兩噸半越野車,我知道,聽說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立了功,部隊很歡迎。”他高興地說:“能爬這麼陡的坡,部隊當然歡迎!”

三噸半越野車的發動機是同英國合作試製的。適當加大缸徑並作了一些局部改進後,馬力由135匹提高到165匹,扭矩從36公斤·米提高到43公斤·米,最低油耗由每馬力小時240克降到210克。這在目前,已達到國際較好的水平。這次參加爬坡的三噸半越野車,已連續進行了三個25萬公裏的道路試驗,沒出現大的質量事故。不久即可鑒定定型,開始工廠生產。這種車改為民用,就是8噸載重汽車。鄧小平聽後說:“這很好嘛!”

在總裝廠,鄧小平抱著外孫萌萌高興地坐上新下線的5噸車。萌萌說:“爺爺,我們坐的是卡車,大卡車好!”鄧小平說:“對。”萌萌又對正在開車的陳桂祥說:“叔叔,你們這裏造的都是大卡車嗎?”鄧小平慈祥地說:“你長大了學叔叔開大卡車!”陳桂祥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並有意把車開得很慢,讓群眾盡量多看看鄧副主席的風采。事後他說:“鄧副主席十分了解我們工人的心情。隨從的同誌勸鄧副主席說,年紀大了,車又太高,不坐了吧!鄧副主席和顏悅色地說,坐一坐,坐一坐。鄧副主席坐了我們親手裝的車,大家感到特別榮幸!”

“看板生產”是二汽學習日本的管理經驗,組織均衡生產的一種方法。由本生產崗位提出需要上工序供應的零件的數量和時間,由上工序和倉庫保證及時送到,改變過去上工序不顧下工序、盲目生產供應的狀況。這就使庫存零件、車間運輸、流動資金,大為減少。鄧小平在車橋廠特意觀察了這種“看板生產”後說:“這個辦法好。”

隨後鄧小平一行又來到了鍛造廠。在這裏,鄧小平詳細觀看了由西德進口的12000噸鍛壓機組壓製汽車前梁的情況。總控製室的孫學英在廣播中說:“熱烈歡迎鄧副主席!”鄧小平滿麵笑容地回答:“謝謝同誌們的辛勤勞動。”她又廣播說:“鄧副主席好!”鄧小平當即說:“大家好!”這天,全二汽聞名的青年工人盧建蒙操縱主機。隻見他非常熟練地操作,40秒壓1根,分秒不差,前梁鍛件通過全部自動線,十分順利。工人們都風趣地說:“機器也在歡迎鄧副主席!”

陪同人員告訴鄧小平,“二汽”改革開放以來,已有13個國家60批外國客人到“二汽”參觀,都對“二汽”給予好評。德國奔馳汽車製造廠一位負責人說:“要不是親眼看到,真不會相信中國會在大山區建成這樣一個規模大、技術先進的汽車廠。”外國人從“二汽”建設中看到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決心、氣魄和能力。鄧小平聽後說:“中國搞四個現代化,應當有這樣的信心!”

當時,“二汽”已同4個國家6家廠商簽訂350萬美元的加工合同。法國雷諾汽車廠希望用“二汽”的底盤裝上它的柴油機和平頭駕駛室,用它的名義和營業網,到國際市場上銷售。鄧小平聽後非常高興地說:“那好啊!雷諾汽車廠我知道。20年代,我在這個廠做過工。”

說到這裏,鄧小平略為停頓了一會兒,好像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從前……

那是1925年的11月6日,鄧小平進入雷諾汽車廠做工。5年前,鄧小平來到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進而被選為旅歐黨團組織的負責人。現在雷諾廠還保存有鄧小平當時的一些資料。鄧小平當時被分配在鉗工車間。他的工卡上印有82409A的編號,寫有鄧小平的名字、出生年月日、出生地和在法國的住址。還寫道:熟練工種工人,分配在76號車間,磨件單位工價一法郎五生丁。鄧小平在雷諾廠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在這裏他卻學會了一些鉗工技術,而且在這個時候他的一切行動已經受到法國警方的密切監視。他是1926年的1月離開法國前往蘇聯莫斯科的。

鄧小平喝了一口茶,接著說:“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目前資本主義各國汽車已經飽和,但還有生意可做。既然汽車可以出口,其他機械產品也應該能夠出口。這說明外貿的潛力很大。隻要把質量搞好,就能出口。”段君毅說:“一個企業的產品能不能出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給企業一定的外貿分成權,使企業能適當進口一些高精度機床和技術。花外彙不多,但作用很大。有了分成權便於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產品能出口,技術、質量才算真正上去了。這才叫抓到點子上了!

“二汽”借改革開放的東風,率先在全國組織跨省、區的聯營公司,在不改變隸屬關係,不改變企業性質,不改變資金、物資供應渠道的情況下,采取多種形式自願結合,把一些生產汽車的兄弟廠組織起來,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鄧小平對此很感興趣。他讚同地說:“這是保護競爭,促進聯合!應當這樣搞,不這樣搞,不能打破‘小而全’。‘二汽’這樣的大廠應當作為中心,帶動幾個省搞專業廠協作,把專業公司組織起來。”

鄧小平對二汽職工和十堰市老百姓的生活十分關心,一路上詳細詢問副食品供應怎麼樣,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多少。

過去,各級領導機關對二汽建設注意的多,對市政建設注意得不夠,而且投資少,因此欠賬較多。鄧小平關心地問:“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其他城市怎麼解決?”陪同的同誌彙報說:“武漢、黃石和全國有些城市都是從企業上繳利潤中,提成百分之五作市政建設費。”鄧小平進一步問道:“這個辦法能解決你們的問題嗎?”當他聽說省委已經同意,國家城建總局準備爭取明年首批準許實行這個辦法時,表示讚同。他提出,二汽在建廠的同時,還要建設一座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的新型汽車工業城市,還要搞好城市綠化、美化、環境淨化。

二汽建廠前後,農民的收入已由日平均三四角錢,增長到目前的一元多。鄧小平說:“提高了好幾倍,工廠把農村帶起來了。一個工廠能帶多少農民呢?”陳丕顯說:“二汽不僅帶動本市的8個公社,對鄖陽地區也有支援,二汽同鄖陽地區幾個廠已簽訂合同,擴散零配件。”鄧小平說,我知道鄖陽地區比較窮。大工廠帶動附近的縣辦工廠,很好。

鄧小平對工人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情況也十分關心。在鑄造一廠,他感慨地說,一般鑄造車間都很髒,這裏卻比較幹淨,溫度也適宜。這不僅對工人健康有好處,而且對鑄件質量也有密切關係。他問一汽鑄造廠是不是也這樣。他關心工人的吃住情況,上班遠近,生產情況,文化水平。

隨後,二汽的負責同誌向鄧小平彙報了培養中青年幹部的問題,介紹了陪同的王兆國。他說,王兆國,今年39歲,哈工大畢業,開始當技術員、團委書記,1974年提拔為二汽黨委常委,1975年調任車箱廠黨委第一書記,1976年堅決抵製“四人幫”的幹擾破壞,帶領黨委一班人把車箱廠建成二汽第一個大慶式企業。1978年提拔為二汽主管生產的副廠長之一。在發動機廠,二汽的負責同誌又向鄧小平介紹了這個廠32歲的黨委副書記葉炎章。鄧小平聽後非常滿意,幾次對陳丕顯說,“二汽”注意培養青年幹部,很好,有個副廠長,還有個分廠的副書記,都很年輕,一個39歲,一個32歲;又有多年的領導經驗,而且有文化,有專業知識,表現也不錯。看到我們黨有人才,有幹部,很高興。

鄧小平這次一共參觀了二汽6個項目。中央主要領導人一次參觀6個項目,可能算是最多的了。由此可見鄧小平對二汽、對我國汽車工業的重視。他說:“看了二汽說明,我們中國的機械工業是不錯的嘛!有許多設備可以造,汽車還能過關嘛。機械工業行,別的方麵也行嘛。”

一直陪同鄧小平視察二汽的陳丕顯事後說:“鄧副主席這次視察二汽,非常高興。他勉勵說,二汽生產好,管理也不錯,留下很深的印象。”

二汽的廣大職工和家屬以及十堰市的工農群眾對鄧小平千裏迢迢,專程到山溝裏來視察和看望他們,深為感受動。很多上晚班的工人,早該下班了,但為了能看到鄧副主席,從早上6點一直等到11點多。有的工人早早趕來,把昨天早已打掃得幹幹淨淨的車間又打掃一遍。總裝廠工人連夜調整車間幾百平方米的地板,一寸一寸地衝洗抹幹。工人們說:“一定讓鄧副主席看得舒適,看出我們工人的精神麵貌。”鍛造廠有的工人下班了,但他們仍不願離開,在太陽底下等了2個多小時。

鄧小平關心群眾,群眾熱愛鄧小平。大家看到鄧副主席身體非常健康,特別高興。

總裝廠邸世昌說:“原來想,鄧副主席年紀大了,不知身體怎樣,這次看到他身體很好,至少可以帶領我們再大幹10年8年,我的信心更足了,勁頭更大了。”

鍛造廠王秀紋說:“看到鄧副主席,我心都要跳出來了!鄧副主席身體非常健康,我感到太幸福了!”

有的工人說,我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親眼看到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天這麼熱,鄧副主席年紀又這麼大,不是順道而是專程來看望我們,我們隻有把生產搞好,早日達到十萬輛水平,讓國家領導人放心。

有的工人說,過去在北京也見過鄧副主席,但這次在山溝裏見到,心情不一樣。這說明黨中央關懷二汽職工,也說明二汽在實現四化和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做為二汽工人,我們感到自豪!

參觀的時間是短暫的,但是二汽給鄧小平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鄧小平的到來也給二汽的幹部和職工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七)

7月22日晚,鄧小平一行在視察“二汽”後,在段君毅、胡立教陪同下,乘專列向鄭州方向奔來。鄧小平,這位當年指揮劉鄧大軍千裏挺進大別山,在推翻三座大山中屢建奇功的中原局第一書記,如今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又在這塊當年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為中原人民如何盡快擺脫貧窮落後狀態,早日實現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的“小康”藍圖而殫精竭慮。

還在湖北視察“二汽”時,鄧小平就對段君毅、胡立教說過,這次出來到幾個省看看,最感興趣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實現農村奔小康,達到人均1000美元,一個是選拔青年幹部。

當段君毅等彙報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河南農村的發展變化和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後,鄧小平問道:“你們的是怎麼算出來的?”

段君毅、胡立教回答:“我們在火車上算了一筆賬,河南農業按照每年增長8%遞增,就可以提前兩年達到人均1000美元。”

接著,段君毅、胡立教以河南新鄉縣七裏營鄉的劉莊村為例,就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業、鄉鎮工業、副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和具體數字,向鄧小平算了河南農村何時達到小康水平這本“賬”。

鄧小平聽後,提了一些問題,又讓他們反複核算一下,再三要求一定要實事求是地算準確。他說,如何實現農村奔小康,達到人均1000美元,我作了一些調查,讓江蘇、廣東、山東、湖北、東北三省等省,

一個省一個省“算賬”。我對這件事最感興趣,8億人口能夠達到小康水平,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每當談到一個具體問題時,他總是饒有風趣地扳著指頭,從現實數字到發展遠景,一項一項地算賬。

在談到農民住房問題時,鄧小平指出,過去對於發展建材工業不重視,把蓋房子不當生產,隻當消費是不對的,四川的老太太有了錢,一是娶媳婦,一是蓋房子。建築工業大有發展前途,包括城市和農村,發展建材生產隻搞磚瓦不行,要搞現代的,新型的。為了實現小康目標,要敢想、敢幹,敞開思想,找門路。

在談到農民的燃料問題時,鄧小平指出,農村發展沼氣要列入計劃,使用沼氣不僅節約能源,節約時間,而且減少疾病,又清潔衛生。20天發酵,消滅血吸蟲,還能秸杆還田,提高肥效。但是發展沼氣一哄而起不行,要有計劃、有步驟,一批一批地搞。

怎樣早日使中國人民達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水平,是鄧小平長期考慮的戰略問題。經過此次對河南等幾個省情況和發展遠景的調查,他心中更加有底了。

7月23日清晨6時6分,鄧小平乘坐的專列,沿著鐵路專用線緩緩駛入鄭州市區北麵一個綠樹環繞、環境幽靜的大院。這裏就是省委第三招待所。

當鄧小平穩步走下火車的時候,早已等候在這裏的省委常務書記、省長劉傑和其他省委常委們立即迎上前去,代表全省人民向鄧小平表示熱烈的歡迎。

早飯後,段君毅、胡立教、劉傑就河南當前的主要工作向鄧小平作了簡要彙報。

彙報結束,省委負責同誌請鄧小平講話。

鄧小平說,關於提拔青年幹部,這次出來看,有的是人才。政治上,經過“文化大革命”分清楚了,標準就是不是“四人幫”體係的人。現在取消“終身製”是個大問題,幹部終身製,老當第一書記誰敢提意見。提拔青年,光靠推薦不行,要下去發現人才。幹部要考核,兩年一考核,不稱職就下來。廠長工資待遇要提高,教授不一定比校長地位低。

他說,四川政策老太太高興,讚成聯產責任製。政策威力大,有了正確的農村政策,農業生產就發展得快,但科學種田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

上午10時左右,鄧小平提出要出去走走,去看看黃河花園口。

汽車駛到花園口黃河大堤下。鄧小平健步登上大堤,久久凝視著滾滾東流的黃河水,撫今追昔,思緒萬千。

1938年6月9日,就是在這裏,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炸開了黃河大堤,企圖以黃河之水阻止日軍西犯。結果不僅未能阻止住日軍的進攻,反而使黃河改道向東南泛濫,將河南、安徽、江蘇數百萬人民置於空前的災難之中。

今天,災難深重的黃泛區在社會主義祖國的懷抱中,正在逐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昔日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被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群眾治服後,正在變害為利,源源不斷地流往沿岸千百萬畝農田和眾多自來水廠,滋潤著遼闊廣袤的中原大地。

鄧小平和段君毅等省委負責人邊走邊談。在黃河大堤上,鄧小平問起了黃河現在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等具體情況。有關負責同誌一一作了詳細彙報。鄧小平走下大堤,一直走到黃河主航道旁,仔細觀看了黃河主流的流量,詢問黃河泥沙的情況和防止泥沙淤積的措施。

在返回住地的途中,鄧小平說,維持黃河的現狀,仍有相當大一部分地區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現時有危險,因此,還是要搞小浪底水庫,解決黃河中下遊的汛期防洪問題。他還幽默地說:“花園口不可不看,但看一次就夠了。”

回到省委三所後,段君毅、胡立教、劉傑等省委負責同誌陪鄧小平共進午餐。在品嚐著名的黃河鯉魚時,鄧小平說,陳老總(指陳毅)是既會吃又會做(菜),我是隻會吃不會做,毛主席是不會吃也不會做。這些幽默風趣的談話,使得席上氣氛十分輕鬆。

下午3時30分,鄧小平乘專列離開鄭州,北上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