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1981年:鄧小平西出陽關,視察甘肅、新疆。“敦煌文物天下聞名,是祖國文化的遺產,一定要想方設法保護好。”並指示相關部門撥專款300萬用於敦煌文物保護;在新疆,作出: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策。

(一)

1981年8月6日,鄧小平利用假期的時間,在夫人卓琳和王震、王任重等中央負責人的陪同下,離開盛夏的北京,西出陽關,到新疆視察。

8月7日淩晨,鄧小平一行的專列經寧夏沿幹塘線進入甘肅。8日上午9時,抵達柳園火車站。鄧小平要在這裏作短暫的停留,他想借此機會遊覽一下世界聞名的敦煌莫高窟。

列車剛一停穩,早已在車站迎候的蘭州軍區和省地縣的負責人就走上列車,向小平同誌問候。蘭州軍區政委蕭華、省委書記馮紀新向鄧小平一一介紹在場的同誌。鄧小平簡單地詢問了在場同誌的情況,他說:“這次去新疆,路過看看中外馳名的敦煌千佛洞,就不必彙報了。”蕭華風趣地說:“小平同誌你來敦煌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了。”鄧小平聽後連連點頭說:“是,是最後一次了。”一席話引起了一陣歡快的笑聲。

早在7月下旬,省委就接到了鄧小平要來甘肅的通知。鄧小平辦公室明確告訴省委有關部門,這次首長到甘肅主要是休息,不談工作。省領導工作很忙,不必到車站迎送。就連有關夥食結算標準、不睡彈簧床之類,都作了具體規定。因此,省裏的一切接待工作都隻好從簡了。

對於甘肅,鄧小平並不陌生,從1926年到1966年,他曾先後來過七次,當年或因戰爭年代軍務在身,或建國後為國事操勞,對於早已馳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卻一直無暇去觀光遊覽。其中1966年3月23日至25日,他在酒泉地區視察,也沒能抽身到近在咫尺的敦煌莫高窟一遊。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他這次去新疆,主要是休假,順道來敦煌看看。

談笑間,鄧小平一行乘坐的麵包車已到達賓館。這時時針已指向11點鍾了。

鄧小平健步走下車來,同迎接的有關人員一一握手。

中午就餐時,鄧小平心情格外愉快。他一邊吃飯,一邊親切地對陪同的負責人說:“我早就想來敦煌。這次去新疆路過這裏,特地停留下來看看,也算了了我的心願。”

8月,夏末秋初,正是甘肅最美的季節,這裏天遠雲舒,惠風和暢,綠樹成蔭,瓜果飄香。下午,鄧小平一行興致勃勃地前往敦煌莫高窟遊覽。

早已迎候在那裏的著名敦煌學專家常書鴻、研究所所長段文傑及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全體工作人員,熱烈歡迎鄧小平一行的到來。莫高窟前洋溢著一片歡樂。

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東南。相傳前秦建元二年(東晉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和尚樂僔開始鑿窟造像。曆經隋唐以至元代,均有所修建。現尚存有壁畫和雕塑作品的共有492窟,計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100餘尊。壁畫的內容包括佛本生、佛傳、經變、供養人和建築彩畫圖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作品反映了我國從六世紀到十四世紀的部分社會生活及曆代造型藝術的發展情況。清光緒二十六(公元1900年)年發現藏經洞後,窟內曆史文物和藝術品遭到嚴重破壞,斯坦因、伯希和、華爾納、鄂登堡等人曾盜竊大量的珍貴文物。1943年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進行修複、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後,改名敦煌文物研究所。

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大廳,段文傑向鄧小平簡要彙報了莫高窟的滄桑變遷、文化價值、研究保護等種種情況。

鄧小平聽完段文傑的介紹,關切地問:“你們還有什麼困難?”

段文傑如實地向鄧小平反映了敦煌文物研究經費不足的問題。

鄧小平聽後嚴肅地點了點頭,他關注敦煌的曆史文化價值,更關心這一名勝古跡的保護和利用價值,他當即回頭對身邊的王任重說:“任重,經費你給考慮一下。”

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曾撥100萬元專款保護敦煌文物,現在,鄧小平又當場答應解決實際困難。聽了鄧小平的這句話,常書鴻、段文傑他們頓時覺得有一股暖流在心頭湧動,望著眼前慈祥可敬的小平同誌,他們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

隨後,在常書鴻、段文傑的陪同下,鄧小平一行參觀了20多個洞窟。聽著段文傑娓娓動聽的講解,麵對精美絕倫的彩塑、壁畫,鄧小平被博大精深的敦煌藝術所感染。他不時地問這問那,並語重心長地一再叮囑說:“敦煌文物天下聞名,是祖國文化的遺產,一定要想方設法保護好。”囑托中蘊涵著對敦煌文物的一片深情。

參觀完畢,鄧小平、王震、王任重等分別在留言薄上簽了名,並同大家合影留念。

由於當時敦煌對外開放不久,為了安全,當地政府對鄧小平的行蹤嚴格保密。但鄧小平到縣城後,特別是參觀莫高窟時,被一些群眾見到了。“小平來敦煌了”的消息便不脛而走,敦煌的人民群眾都很想見見小平同誌。當工作人員把這一情況告訴鄧小平後,他非常理解敦煌人民的心願,欣然答應。

8月9日上午,人們早早就聚集在十字街頭,隻見一輛麵包車駛出賓館大門,朝東大街緩緩而來。鄧小平麵帶微笑,頻頻向大家招手致意。

“我見到鄧小平了”,“小平身體好、精神好、慈祥可親”,一時間成了敦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短暫的時刻,隻要是珍貴的,就會像敦煌的母親河黨河水一樣,讓人回味綿長。

鄧小平臨走時,一再叮囑當地的負責人:“敦煌是件事,還是件大事。”

時隔不久,敦煌研究所收到了國家文物局撥來的300萬元專項經費,敦煌人用這筆專款,進行了莫高窟南北窟區加固工程等各項建設,修建了辦公新區和職工宿舍樓,並由此發展成為敦煌研究院,還在蘭州成立了分院。

8月9日,鄧小平一行告別熱情好客的敦煌人民,乘車前往烏魯木齊。

(二)

8月10日,鄧小平乘坐的火車駛入了烏魯木齊車站,這是鄧小平第一次到新疆來。

鄧小平在王震、王任重等中央負責人的陪同下,風塵仆仆地走下火車。早已等候在車站的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兼烏魯木齊軍區政委穀景生和黨政軍其他負責人肖全夫、司馬義·艾買提、鐵木爾·達瓦買提、譚友林等在這裏迎接鄧小平。

鄧小平一下火車,就叮囑前來迎接他的自治區負責人:“我這次偕王震、王任重同誌是借假期來新疆的,不要宣傳,一切從簡,切不可興師動眾。”“我們明天就到石河子墾區去看看。”

在去賓館的路上,鄧小平關切地向坐在車內、前兩天才從北京趕回的穀景生詢問起在北京中宣部主持召開的思想戰線問題座談會的情況。鄧小平之所以關切地最先問到這個問題,是有原因的。

20世紀80年代初,是剛剛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不尋常的階段,也是新疆曆史上不尋常的一段時期。當時,國際風雲變幻,國內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泛起,社會主義麵臨新的嚴峻的考驗。與此相呼應,在新疆,民族分裂主義勢力抬頭,南疆喀什、葉城等地先後出現了極少數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利用宗教煽動群眾鬧事的事件。自治區的個別負責人在執行民族區域政策上也產生了某些偏差,有人甚至錯誤地提出要大批漢族幹部退回內地,一些不利於民族團結的錯誤言論也流傳起來。一時人心浮動,全區形勢出現了新的波動。就在這緊要的曆史關頭,中央決定調穀景生到新疆就任區黨委第二書記兼烏魯木齊軍區政委,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區黨委、各級幹部,廣大群眾齊心協力,努力工作,使局勢漸趨穩定,各項工作進入正常軌道。

鄧小平對新疆工作的熟悉和關心,無疑給新疆新的領導班子以無聲的支持和鼓舞。

8月11日,鄧小平一行來到石河子,住進了石河子第一招待所。視察石河子,是鄧小平此行的主要目的。

石河子位於準噶爾盆地的南緣,是在萬古荒原和沼澤上建起的。1950年,進軍新疆的解放軍和起義部隊,在王震將軍的率領下,發揚南泥灣精神,拉開了軍墾第一犁,戰士們硬是用雙手和肩臂拓出了275萬畝良田,建設了一批國營農場和一批工廠,奠定了新疆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的基礎。

1954年10月7日,駐疆中國人民解放軍遵照毛主席、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的命令和決定,將王震將軍率領進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二、六兩軍之一部,陶峙嶽將軍率領的起義部隊之全部和民族軍之大部合並,成立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擔負屯墾戍邊的曆史使命。後來,國家又從湖南、山東、河南、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動員了一批批支邊青年;從各部隊動員了一批批複員轉業軍人;每年從應屆大專院校畢業生中動員分配了一批批青年知識分子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實踐證明,在新疆這樣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邊疆地區,創建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發展農墾事業,對於發展自治區各民族經濟文化建設,保衛祖國邊疆,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於種種原因,1975年3月,生產建設兵團被撤銷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疆農墾總局。

粉碎“四人幫”後,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呼聲越來越高。1978年2月,國家農墾總局派出工作組來到新疆,對新疆農墾管理體製進行調查,向中央鄭重提出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意見。1981年1月,王震來到新疆,重點考察了解農墾管理體製種種不利因素,參觀石河子墾區,奎屯墾區,走訪了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部分老幹部,接見了上海支邊青年代表。王震在自治區黨委召開的廳局級以上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解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錯誤的。”

1981年7月1日,鄧小平在王震寫給中央建議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信上批示:“請王震同誌牽頭,約集有關部門領導同誌對恢複生產建設兵團的必要性,作一係統的報告,代為中央擬一決議,以憑決定。”

但兵團撤了再恢複,畢竟不是件小事。鄧小平過去因為工作繁忙,一直沒有機會到新疆。他認真考慮王震的建議,與王震、王任重相約利用假期親自到新疆看看。

在賓館稍事休息後,鄧小平便在穀景生等的陪同下乘坐麵包車遊覽石河子市容。

初秋的石河子墾區,一派豐收景象。麵包車在市區平坦潔淨的路麵上行駛著,從教學區到工業區,從文化區到生活區,鄧小平認真聽著石河子地委書記劉炳正的介紹,不時點著頭。經過幾十年奮鬥,石河子已變成了一座融農工商為一體的美麗的城市。詩人艾青稱其為“年輕的城”。它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天山北部的原野上,是軍墾戰士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縮影。

看著這座年輕美麗的新城,鄧小平異常興奮,他關切地詢問起石河子的發展曆史。還沒等劉炳正開口,坐在一旁的王震就興致勃勃地講了起來,1950年7月28日是石河了城定點的日子,這天,王震和陶峙嶽、張仲瀚等人策馬踏勘北疆瑪納斯河流域幾百裏,最後選擇在這塊沒有人煙隻有沼澤和荒灘的石河子建城,王震當時曾豪邁果斷地說:“我們就在這兒開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給後世。”

講的人動情,聽的人入神。鄧小平望著眼前這位性情率直,敢說敢為的老戰友,似乎又看到了當年他艱苦創業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