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景生也被鄧小平濃厚的興趣所感染,問站在一旁的殷延福:“你的單產預計多少?”
“皮棉180斤。”
鄧小平聞聲轉過頭來,有點遺憾地對他說:“哎呀,比那邊的(指農科所小畦豐產試驗,預產皮棉每畝300斤)要低得多喲。”
殷延福解釋道:“我們是第一次試種,條件差,也沒有經驗,我們要加強後期管理,爭取明年達到200斤皮棉。”
經驗豐富的任友誌插話說,咱們這兒是緯度45度以北,曆來認為不能種棉花。部隊進疆以後,為了解決人民和部隊穿衣問題,王震司令員汲取我國在抗日戰爭邊區最困難時期的經驗,自力更生抓棉花生產。他與當時來我國工作的蘇聯植棉專家迪托夫教授和陶峙嶽將軍簽訂《石河子棉花豐產協議》,要款給款,要人給人,還創辦了部隊第一所高等學府八一農學院,並在迪托夫教授的幫助下,大辦植棉人員短訓班,采取了一係列科學措施。1951年,棉花由土地板結不能出苗提高到畝產皮棉二三十斤;1953年在準噶爾南緣的瑪納斯河流域,解放軍種的30000多畝棉花,平均畝產皮棉100多斤。《人民日報》為此發了頭條新聞。這是新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豐收,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破除了這兒不能植棉的舊傳統。
鄧小平對任友誌的介紹很滿意,向他點點頭,並與他握手。然後回過頭來對殷延福說:“那好,那好。這麼說,你們的產量已經翻了好幾番,也就可觀了。”
鄧小平帶著一種精神上的愉快與滿足,走出棉田。他用手扒開濃密的棉枝,高高地抬腿跨過棉行,生怕踩壞棉株。
回到濃蔭如墨,遮天蔽日,涼絲絲的林帶,鄧小平望著遠處的綠野,麵對林帶,仰望藍天,吸一吸帶有芬芳氣味的新鮮空氣,欣賞那蟬翼一般透明的雲紗,銀冠楚楚的冰峰,披一身翡翠的綠洲,他以欽佩的目光,環視著他身邊和眼前創造了這一奇跡的殷連長和那依然佇立在公路南邊的軍墾戰士的隊列,對大家說:“生產建設兵團把沙漠建設得這樣美,不容易啊,我想多呆一會兒。”他的身心已完全陶醉在這如畫的美景中了。
這時,太陽西斜。原來那一叢一叢湧起的綠雲似的林梢上,不知什麼時候抹上了一層淡淡的玫瑰色。6點鍾了,該走了。鄧小平戀戀不舍地站起身來,穿上藍色的中山裝上衣,過了水渠上的洋灰板小橋,到了公路上又轉過身來,與送行的殷延福等握手告別。
鄧小平對邊關、對軍墾戰士,對撤銷了的生產建設兵團這樣關心,殷延福眼角掛著激動的淚花,喉嚨有點哽咽地說:
“小平同誌,我們工作做得很差……”
鄧小平很認真地打量這位大漠上的軍墾戰士,用濃鬱的四川口音連聲說:
“很好,很好,了不得咧!”
說完,鄧小平和其他領導同誌離開農場。
這時,三連全體同誌和連隊小學的學生們來到公路邊列隊熱烈鼓掌歡送鄧小平一行,鄧小平一一握手告別。隊列齊刷刷的紅領巾站在道旁,用脆嫩的童音齊聲高喊:“鄧爺爺好,鄧爺爺再見!”鄧小平下車步行100多米,頻頻向群眾招手,殷殷惜別。
回到北京後不久,鄧小平在中南海召開的一次中央會議上強調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複起來確有必要,組織形式與軍墾農場不同,任務還是黨、政、軍結合。”10月,他在同王恩茂談話時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現在的農墾部隊,是穩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恢複。”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了《關於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
(四)
8月15日,鄧小平一行返回烏魯木齊,到烏魯木齊的南山牧區視察。
沙爾達板鄉,綠草青青,牛羊成群。
鄧小平走進氈房,按照牧民的習慣,盤腿坐在哈薩克帳房中。他把沙爾達板公社50多歲的支部書記哈斯木拉在身旁,親切地問哈斯木,生活怎麼樣?還有什麼困難?附近的哈薩克族牧民聞訊穿著節日的盛裝騎馬奔來。他們簇擁著鄧小平,以牧民特有的豪情和禮儀歡迎自己愛戴的領袖。在沙爾達板公社一塊廣闊平坦的牧場上,牧民們特意為鄧小平安排了賽馬、叼羊、姑娘追等精彩演出。看著牧民矯健的身姿,聽著姑娘呼呼帶響的鞭聲,鄧小平高興地仰首暢笑:“真打呀?真打呢!”
臨行前,鄧小平向村裏的牧民們贈送了布匹、茶葉和方塊糖。
在天池,鄧小平像一位普通的遊客一樣向迎麵過來的人們打招呼。看到一位來自美國的青年,他走過去握手問好。鄧小平走後,這位美國大學生坐在一塊石頭上久久不願離開,他含著熱淚說:“我太高興了,想不到在新疆見到了中國當代最偉大的人物鄧小平先生,新疆太好了!”
遠處的塔鬆青山籠罩著一層夢幻般的雲紗,鄧小平靜靜地佇立湖畔,深情地遠眺著聳立在雲煙上的博格達雪峰和眼前一泓碧水,對身邊陪同的同誌說:“風景不錯,要保護好。要發展旅遊。”
8月16日上午,烏魯木齊延安賓館。穀景生正在向鄧小平彙報新疆的工作。鄧小平聽得十分專注。聽完彙報,他對新疆工作談了自己的看法。兩個人深談了1個多小時。看得出,在這次輕鬆的休假期間,鄧小平的大腦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思考。他的談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他說,新疆的根本性問題是搞共和國還是搞自治區的問題。我們和蘇聯不同,我們是自治區。要把我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用法律形式規定下來,要從法律上解決這個問題,要有民族區域自治法。新疆穩定是大局,新疆一定要穩定,不穩定一切事情都辦不成。不允許搞分裂,誰搞分裂就處理誰。
他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生產建設兵團恢複確有必要,組織形式同軍墾農場不同,黨、政、軍結合。
他說,要樹立一個選拔民族幹部的標準,注意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幹部。幹部問題具有極端重要性,少數民族地區工作能不能搞好,關鍵是幹部問題。對思想作風正派,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又有突出工作表現和一定資曆的同誌要大膽提上來,甚至放到很高的領導位置上來。前一段新疆出了點事,責任主要在領導。選拔幹部主要看德才,年齡要考慮;考慮年齡不要忽視德才,要講德、講才。幹部選拔不能隻靠組織部門,那樣有很多事情你就不知道,或者不明確,必須考察幹部的實績,實實在在的政績,實際工作情況,考察群眾擁護不擁護。要有這兩個條件,就不會出大的問題。要建立一個製度,幹部的培養、選拔、使用、提升、培訓等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個人主觀因素的幹擾。要有一個好的機製。這都是很原則的問題,能保證建設好幹部隊伍。
他說,幹部終身製要解決,再不解決就要誤黨、誤軍、誤國。並表示將來要帶個頭。
他說,組織部、宣傳部要加強。工作要有耐心,要有一個明確的計劃,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事情不是一下子都能解決的。中心還是選拔幹部。要通過一些同誌、一些事件、一些談話發現幹部,靠幾個人不行。
鄧小平最後強調:“工農業生產和經濟工作要按照已定的計劃去做。關於新疆這方麵的問題,最近中央專門開了會,發了文件,要按文件去做。新疆最近民族團結出現了好的局麵,工作有進步,一定要繼續努力。”
(五)
8月19日下午,鄧小平不顧多日奔波的疲勞,同王震、王任重等驅車160公裏,來到著名的“火洲”吐魯番。
8月,依然是吐魯番最熱的時節,透藍的天空一絲雲彩也不見,熱風像燒熱的水一樣迎麵潑來。
第二天一大早,鄧小平一行就上路了。在去吐魯番市亞爾鄉察看坎爾井和防沙林帶途中,車隊離開綠洲,駛入一條鄉間土路,陽光透過樹葉,在車窗上灑下斑駁的樹影。汽車在一排農家小院前停下來。在這裏,鄧小平一行順便走訪了吐外克亞村一戶普通的維吾爾族農民吾守爾·紮義爾家。
70多歲的吾守爾·紮義爾老人聞訊帶領全家和隊長米提力甫·提力瓦爾地迎過來,鄧小平上前親切地拍著兩人的肩膀說:“你們好,你們好!”主人喜不自禁,爭相扶著鄧小平的胳臂走進綠樹掩映的農家院落。司馬義·艾買提親自當上了翻譯,熱情向鄧小平作介紹。鄧小平的夫人卓琳攬著紮義爾的小孫女喜愛地看了又看。
坐在炕頭上,鄧小平同主人拉起了家常:“土地承包後,怎麼樣?”
提力甫搶先答道:“農民很高興,積極性可高啦!不分白天、晚上都有人幹活。生活比以前強多了!”
鄧小平聽後欣慰地笑了。
這時,吾守爾挑了兩個新摘的大甜瓜,雙手抱著送給鄧小平,要他嚐嚐。鄧小平接過甜瓜風趣地說:“好,我帶回去吃!”
接著,鄧小平又來到了村外。他了解到,亞爾鄉五道林位於風沙前沿,十幾年來,吐魯番各族人民奮發圖強,在這裏栽種了千百萬棵沙拐棗、白楊、紅柳和榆樹,使這兒成了一片林海。
在林帶中,鄧小平接見了吐魯番地區的黨政負責人。他指著鬱鬱蔥蔥、充滿生機的樹木,語重心長地說:“要發展水利,要帶領群眾多種樹,改善生產、生活環境。”
看罷防風林和坎爾井,鄧小平和中央及自治區負責人旋即來到葡萄公社幸福大隊。一時間,鄧小平到來的喜訊像長了翅膀迅速傳遍了葡萄溝,鄉親們紛紛從家裏出來,迎接鄧小平。
吐魯番天更藍,水更清,葡萄更鮮。
在西坎裏克葡萄園,園旁池塘裏的鴨子悠然戲著水。鄧小平彎腰走進葡萄園,饒有興趣地繞園轉了一圈,在清涼的葡萄架下坐了下來。他嚐嚐主人遞過來的葡萄,連聲說:“很甜,很甜!”然後親切地叫過被譽為“永不褪色的老黨員”的村支部書記艾外都·杜尕木和兩位百歲老人,同他們一起合影留念。
葡萄架下,吐魯番地委書記司馬義·鐵木爾簡要地向鄧小平和中央和省地負責人彙報了工作。鄧小平點了點頭,對身邊負責人和村幹部說:“吐魯番的葡萄很好,要大力發展,增加栽種麵積,你們的規劃很好。一定要依靠科學發展農業。糧食生產也不能放鬆。吐魯番礦產資源豐富,可以向國家申請進行勘探開發,要讓人民盡快富起來。”
這時,樂聲響起來了,吐魯番地區的文藝工作者湧進葡萄園,向鄧小平等表演了精湛的民族歌舞。一時歡歌笑語伴著葡萄溝清洌的流水傳得很遠很遠。
8月19日,鄧小平結束了在新疆的視察,就要返回北京了。自治區和吐魯番地區的負責人到車站依依送別。
白雲悠悠,群山含情。列車漸漸遠去了,送行的人卻不願離去,鄧小平還在車窗揮著手……
20日,鄧小平從新疆返京途中再次來到甘肅,在蘭州作了短暫的停留。當天,鄧小平一行即向天水進發,打算順道再看看麥積山石窟。
21日下午3時,鄧小平乘坐的專列駛入天水車站。當時天下著大雨,通往麥積山的道路洪水暴漲,隴海鐵路寶天段也多處塌方。遊覽麥積山石窟的計劃隻好擱淺。
下午5時,鄧小平的專列離開天水,返回蘭州,當晚,停宿在市郊車站。
22日上午8時,鄧小平一行改乘專機離蘭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