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1985年:江蘇、上海、廣東之行。鄧小平關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進一步開放,並指出“再加上閩南三角洲”,“沿海連成一片了”。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也就是說在每年新春開始的時候 ,人們總是少不了要為這一年好好籌劃一下。

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鄧小平,一位81歲的老人在1985年新春來到的時候,他又在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為改革開放的大業籌劃著,為下一步的戰略目標籌劃著。

這位老人已是成竹在胸,又一項重大的決策就要在他所關注的那片熱土上形成了。

他在北京坐不住了,他把這次出巡的目標仍然選擇在南方。

這已經是鄧小平連續三年的南方之行:

1983年的春節,他視察了江蘇、浙江、上海,用他自己的話說,一路上喜氣洋洋。他對“翻兩番、奔小康”的目標心裏有了底。

1984年的春節,他視察了深圳、珠海、廈門、上海,在經濟特區承受來自方方麵麵巨大壓力的時候,他跑了三個特區,有了感性認識,肯定了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明確了實現開放政策的指導思想:不是收,而是放。並且提出了沿海開放的大思路。

這一次的春節南方之行,鄧小平又想了些什麼呢?

1月31日,鄧小平乘坐的專列離開了北京。

這次隨同鄧小平出巡的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

十幾個小時後,也就是2月1日的11時30分,鄧小平乘坐的專列穩穩地停在南京車站。

中共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副書記沈達人,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誌、政治委員郭林祥在車站迎候。

江蘇省省長顧秀蓮在京參加會議結束後也同車返寧。

鄧小平走下火車,與前來迎接的省委和南京軍區領導一一握手。然後由韓培信、向守誌、郭林祥陪同乘坐麵包車,前往位於南京東郊的中山陵五號下榻。

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許世友在中山陵五號的大門口迎接鄧小平。

鄧小平與許世友親切握手,互致問候。

稍事休息後,鄧小平和許世友、韓培信、向守誌、郭林祥、沈達人、顧秀蓮等共進午餐。

2月2日上午9時,鄧小平、王震在韓培信、沈達人、顧秀蓮等的陪同下,遊覽南京著名風景區玄武湖。

玄武湖三麵環山,一麵臨城,“五洲”星羅,堤橋相接,湖光山色,風景幽美。

鄧小平乘坐麵包車從駐地出發,經過四方城,進中山門來到市區,經中山東路走大行宮,從太平北路到北京東路再到鼓樓廣場,沿途老人始終注視著窗外,看著這個城市的變化,他臉上總是充滿微笑,心情也特別的好。

汽車進玄武門駛入玄武湖公園,從環洲到櫻洲再到梁洲,繞道一圈,在梁洲的停車場,鄧小平健步走下車。

向守誌、郭林祥和南京市委書記程維高、市長張耀華迎上前去。韓培信向小平、王震介紹了程維高和張耀華。小平同誌和他們親切握手。

在玄武湖的“五洲”之中,以“梁洲”風景最佳。洲上有覽勝樓、展覽館、牡丹園、聞雞亭等。

小平同誌步行繞梁洲一周。

正在遊覽的群眾見到小平同誌的到來十分激動,報以熱烈的掌聲。小平同誌也向群眾頻頻招手致意。

半個小時過去了。鄧小平離開玄武湖,前往南京長江大橋參觀。

南京長江大橋位於南京城下關和浦口之間,是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跨越長江的現代化的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

10時30分,鄧小平在大橋的南堡下車,乘電梯到二樓鐵路橋麵視察,然後再乘電梯直上四樓的南堡平台。在平台上,鄧小平極目遠眺大江南北,並在此照像留念。

參觀大約進行了二十多分鍾。

11時10分,鄧小平來到當時南京的最高建築36層的金陵飯店參觀。

飯店的負責人周鴻猷、章慶生早已在飯店門口迎接。

鄧小平和王震步入大廳後乘電梯直上32層,參觀了單間、套間、特套間和總統套間。

周鴻猷、章慶生向小平、王震同誌彙報了他們在學習國外現代化飯店管理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改革試圖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飯店經營管理道路。

鄧小平聽後讚許地說,對的,很好。一定要在改革上下功夫,把飯店管理好。他在簽名留念時,風趣地說:“噢,今天是二月二,是個好日子啊!”

隨後,鄧小平乘電梯來到36層的旋宮,早已在那裏等候的中顧委委員江渭清、惠浴宇、聶鳳智、杜平、蕭望東、唐亮和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孫頷、省顧問委員會主任柳林站起來,鄧小平和大家一一握手,並共進午餐。

2月3日是一個星期天。鄧小平在韓培信、向守誌、郭林祥、沈達人、顧秀蓮等的陪同下前往靈穀寺、中山陵、中山植物園和紫金山天文台參觀。

上午9時20分,鄧小平來到中山陵,剛一下車,遊覽的群眾便不約而同地彙集過來,熱烈鼓掌。小平同誌向大家揮手致意。群眾自覺讓出一條過道,小平同誌拾級而上。這時有四位年輕姑娘帶了一個小男孩擠出人群,圍著小平同誌激動地喊道:“鄧爺爺好!”“鄧爺爺好!”還有一位四十開外的婦女揮手讓十幾歲的女兒來到小平同誌麵前,小平同誌同她們一一握手。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陣掌聲。

離開中山陵,小平同誌又來到了中山植物園的溫室參觀。

本來安排鄧小平首先參觀藥物園。可是,鄧小平在省負責人的陪同下,徑直來到溫室前。當他們走進溫室時,主人卻未到,鄧小平一邊等待,一邊觀賞千姿百態、姹紫嫣紅的盆景。不一會兒,研究所副所長楊誌斌趕到了。他雙手緊緊握住鄧小平的手,歡迎小平同誌的到來。鄧小平也非常高興,連聲稱讚這裏風景很美。

不知是太興奮了,還是太緊張了,一時間楊誌斌連客氣話也不會說了,竟情不自禁地脫口說道:“小平同誌,多虧你批了八個大字,我們才能夠回到這裏來!”不知是鄧小平沒聽清楚,還是話題太突然,鄧小平似乎沒有聽懂。在一旁的江蘇省省長顧秀蓮對楊誌斌說:“小平同誌耳朵不太好,你聲音說大點。”於是,楊誌斌又大聲重複了一遍。鄧小平聽懂了,他回憶了一下說:“對!是有這回事,一晃都過去十年啦!”

事情發生在十年動亂期間。

1974年,起因是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全體科研人員和職工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反映他們研究所麵臨的困境。

南京中山植物園,其前身是1929年建立的“孫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1954年,在“孫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舊址上重建了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時,該園已建立起“苗圃試驗區”、“藥用植物園”、“材用樹種園”、“鬆柏園”、“樹木園”和“分類係統園”共700餘畝,試驗溫室2000多平方米,科研大樓擁有植物標本40餘萬份,還與4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植物園建立過種子苗木交換關係,引進了油橄欖、速生鬆和優良綠肥等植物。“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山植物園的厄運接踵而來。全所人員被“下放鍛煉”,研究所被並入其他單位。研究基地被不相幹的單位占用,大批名貴樹種被砍伐,苗圃與溫室被辟為水稻田、菜園。

1972年夏,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史》一書作者,80高齡的李約瑟先生來到南京,指名要看看中山植物園。接待人員隻好以“植物園人員外出鬥批改”為托辭而婉言謝絕。李約瑟說:“我研究中國科學史數十年,早就想親眼看一看世界聞名的中山植物園。人員去鬥批改了,植物不去鬥批改,能不能讓我去看看植物?”結果還是遭到拒絕,他隻好遺憾地離開南京。

林彪反黨集團被揭露後,植物研究所的領導、科研人員和職工多次向上級有關部門打報告,要求歸還被占用的房屋和園地。可是,一個個報告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植物研究所從領導到員工由氣憤變成了氣餒,由失望變成了絕望。

1973年3月,鄧小平恢複了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植物研究所的幹部並不了解當時複雜的政治鬥爭內情,可是,他們憑著“直覺”,認定鄧小平是值得信賴的,於是鼓起勇氣,抱著最後一線希望,給鄧小平寫了一封長達5000餘字的信,並在研究所發起了簽名活動。當經辦人拿著這封信到外找人簽名時,有的人邊簽名邊歎息道:“又來簽名了,有什麼用啊!”經辦人則堅定地說:“有用!這次一定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