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中旬,這封寄托著植物研究所幹部群眾對鄧小平無限信賴的信終於發出了,並很快到了鄧小平的手中。

看著眼前這封群眾來信,鄧小平陷入了沉思,他清楚地記得,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為了做了城市接收工作,避免破壞,他曾專門在南京呆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而如今,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這樣一座世界聞名的植物園,竟然遭到破壞,名存實亡,這是他不能容忍的。

鄧小平看完信後很快就寫了如下批示:

“軍隊占用地方房屋,凡能騰出的都應歸還。此件轉給南京軍區處理(如來信屬實,應堅決歸還),並向軍委報告。

鄧小平六、廿五”

鄧小平作出這個批示的當天下午3時40分,國務院值班室即向江蘇省委打電話,查問有關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的情況,要求省委及時上報。隨後,南京軍區也接到中央軍委辦公廳轉來的鄧小平的批示和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給鄧小平的信的複製件,要求迅速查處上報。

這樣,歸還中山植物園的問題很快解決了。

當歸還植物園的喜訊傳來時,植物研究所的幹部群眾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直到他們帶著幸存的幾十萬份植物標本和成箱成捆的研究資料重返闊別數年的故園時,這才興奮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已。

興奮之餘,植物研究所的負責人想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這麼快就落實了政策,經多方詢問,他們得知是鄧小平作了“如屬確實,堅決歸還”的八字批示。盡管他們並沒有親眼看到鄧小平的批示,可是,他們堅信不疑地向幹部群眾傳達說,多虧鄧小平作了這八個字的批示,我們才能夠這麼順當地重返植物園。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爭相傳誦著鄧小平給植物研究所的八字批示。

了解了這段曆史,人們對楊誌斌見到鄧小平時所表現出來的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在十年之後,在植物研究所的大批研究人員經過十年浩劫重新回到研究所之後,在植物研究所乘改革開放的春風獲得大發展的今天,聽說鄧小平來了,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都趕來了。

所長賀善安向鄧小平介紹了研究所的概況,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研究所為經濟建設服務和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等方麵的情況。鄧小平認真地聽著,不住地點頭。

在參觀時,當鄧小平看到一盆標名“峨嵋海棠”的植物時,問道:“這真是峨嵋山的嗎?”

“這是在峨嵋山發現的,而且是在野外環境下偶然發生的一個自然變異,是海棠屬科中很難得的珍品。”賀所長回答說。

鄧小平聽了高興地說:“哦,這是我們四川峨嵋山的東西。”

啊,這是多麼真切的一位普通老人的鄉情。

中山植物園是以研究培育仙人掌類植物著稱於世的。在人們印象中,仙人掌隻不過是沙漠中長著刺的塊莖狀植物,大不了再在頂端開幾朵花。可是,在中山植物園仙人掌類植物展室裏,呈現在鄧小平眼前的竟是數百個品種的仙人掌植物,小的可置於掌心,大的如同粗壯的“琅琊棒”,五光十色,爭奇鬥豔。鄧小平興致盎然地觀賞著。當他看到有株巨大的仙人掌一直長到房頂時,很感興趣地問道:“再長高怎麼辦呢?”

賀善安回答說:“為了不影響它生長,我們就把它鋸掉一截子,讓它縮回來再長。”

鄧小平聽後說:“噢,這是個辦法。”

接著,他又風趣地說:“你們應該把房子接上一層嘛!”

一句話,引得在場的同誌全都笑了起來。

原定參觀的時間已經到了。這時賀善安向鄧小平提出了題詞的要求,鄧小平看了一下身邊的工作人員,然後和藹地對主人說:“這樣吧,我就不題詞了,我給你們簽個名吧。”他在簽名簿上寫道:“鄧小平

二月三日。”

這時,一位女同誌向小平同誌獻上了一束鮮花。小平同誌跟植物園的同誌一一握手告別。

10時30分,鄧小平來到了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位於南京紫金山第三峰上,建有大赤道儀室、小赤道儀室、子午儀室、變星儀室等。大赤道儀室中有大口徑的天文觀測望遠鏡。

紫金山天文台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台之一。它對小行星的觀測與研究處於世界前列,已發現並被國際統一編號的小行星有100多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紫金山天文台名譽台長張鈺哲於1928年11月22日在美國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國際編號為1125,張鈺哲將它命名為“中華星”。這是中國人,也是亞洲人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

我國是世界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很早就發明了觀測天文的儀器。現在紫金山天文台還保存著中國古時的天文儀器,如渾儀、簡儀、天體儀、地平經緯儀、圭表及漏壺等。這些都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天文儀器,是中國人民創造智慧和科學才能的結晶。

小平同誌一到天文台,全台的專家、科研人員都聚集在主台下,歡迎小平同誌。

在休息室裏,張鈺哲向鄧小平彙報了我國天文學家在探索自然和宇宙規律,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方麵取得的成就。在彙報中張鈺哲講到,1986年可以在澳大利亞觀察到哈雷彗星,他希望能有機會去考察。後經小平同誌關心,張鈺哲獲準去澳大利亞考察。

隨後,小平同誌參觀了主台和古天文儀器。當講解員說到,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鵲橋相會,其實,這兩個星座相隔17光年,“牛郎”與“織女”永遠不可能相會時,鄧小平笑了。

11時,鄧小平與天文台的一百多位專家、科研人員合影留念。

2月4日上午9時30分,鄧小平與王震來到中山陵五號大廳,接見了江蘇省和南京軍區的領導同誌和部分老同誌,並和他們合影留念。鄧小平還分別和賓館工作人員、警衛人員、新聞記者一起照了像。

11時35分,專列徐徐開動,鄧小平和大家揮手致意,前往上海。

2月4日下午,鄧小平乘坐的專列抵達上海。中共上海市委領導陳國棟、胡立教、阮崇武、王鑒、黃菊等前往車站迎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陳丕顯也到車站迎接。

鄧小平下榻在上海西郊賓館。隨同鄧小平一起抵滬的王震一行住在虹橋賓館。

2月7日上午,鄧小平聽取了上海市委領導同誌陳國棟、胡立教、楊堤、汪道涵、阮崇武、吳邦國、黃菊等的工作彙報。王震、陳丕顯出席。

阮崇武彙報到,1984年上海工農業總產值達到786億元,比1983年增長93%,1982年增長46%,1983年增長6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596億元,比1983年增長42%。

鄧小平說:“平均能搞到72%嗎?”

阮崇武彙報說,1984年上海第三產業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1%,鄧小平很有感慨地說:“外國人說我們潛力最大的是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個缺門的東西,基本上沒有動。第三產業在發達國家占國民總值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你們是21%,全國根本說不上。美國的一個研究所說,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一萬五千億美金。我們不是要達到一萬億嘛?我們應該是一萬五千億。很有道理。他就是講第三產業問題,第三產業是個缺門,潛力很大。”

這時,陳丕顯插話說:“很難講我們到本世紀末第三產業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就達不到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最近,我去了南通、常熟、沙洲、寧波等四個地方走了一圈,都是‘七五’期間就可以翻兩番,速度快得很。到1990年,距本世紀末還有10年時間呢!當然我去的四個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

阮崇武說,1984年有六千批、兩萬人次外商來上海談生意。鄧小平聽後非常高興,他說:“外商比較興趣高的是上海,願意到上海來。他們願意到上海來投資。”

陳國棟接著說,永安集團在上海開店,同時搞食品工業,以探索外彙平衡方法,鄧小平說“這就是了,路子要走得寬一些”。

當阮崇武彙報到上海的市政建設問題時,鄧小平問道:“地鐵問題解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