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鄧小平回到北京。
從這以後,鄧小平連續7年都是在上海過春節。這才有了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兩個多月後,上海有了動作了。5月在上海召開的“浦東新區開發國際研討會”。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在會上提出了結合老城區的改造、建設一個現代化新區的方針,強調要再造“經濟中心的功能和對內對外樞紐的功能”。此後,在黨中央和鄧小平的支持下,上海加快了浦東開發開放可行性研究。
(四)
10月24日,鄧小平來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視察,慶祝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這項世界高科技工程,是在鄧小平的關心下建成的。
高能物理是尋找新粒子,進行物質微觀結構研究的一門尖端科學。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從60年代就開始了。1972年高能物理學家張文裕等聯名給周恩來總理寫信,反映對發展中國高能物理的意見和希望。周恩來總理親筆回信說:“這件事不能再延遲了,科學院必需把基礎科學和理論研究抓起來,同時又要把理論研究和科學實驗結合起來,高能物理和高能加速器的預製研究應該成為科學院要抓的主要項目之一。”1975年3月,周恩來總理在重病中批準開展高能加速器的預製研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國家計劃在北京建造一台5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代號“八七工程”),並列入全國自然科學發展規劃。
197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總主任阿達姆斯來訪,在與鄧小平會麵時,問道,你們目前經濟並不發達,為什麼要開展高能物理研究,搞高能加速器?鄧小平說,這是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既然要搞四個現代化,就得看得高一點,看遠一點,不能隻看到眼前。
1980年底,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壓縮基建規模,決定“八七工程”停建。這在國內外高能物理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科學家對我國如何開展高能物理研究工作紛紛發表意見。12月25日,聶華桐等14位美籍華裔科學家致信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誌,直率地反映了他們對我國發展高能物理研究及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意見。
十多天後,鄧小平指示,請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召集一個專家會進行論證。
1981年12月22日,中科院黨組書記李昌、副院長錢三強向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誌報告,請求批準正負電子對撞機方案。當天,鄧小平批示:“這項一程進行到這個程度,不宜中斷,他們所提方針,比較切實可行。我讚成加以批準,不再猶豫了。”3天後,在會見李政道教授前,鄧小平再次對萬裏、姚依林和中科院的領導說:“要堅持,下決心,不要再猶豫了。”在談到工程進度和經費時,鄧小平說:“按5年為期,經費要放寬一些,不要再猶豫不決了,這個益處是很大的。”
1983年4月,國務院批準了對撞機工程計劃任務書;同年12月中央決定將對撞機工程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並由曾為“兩彈一星”付出過艱辛努力的科技工作者穀羽負責組建工程領導小組。
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破土動工了,鄧小平親自為基石題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奠基”。
就在這一天,鄧小平來到了高能物理研究所。他接見了中國科學院部分在京學部委員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誌,參觀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模型。對撞機工程經理、高能所副所長謝家麟教授彙報了工程的總體規劃和預期進度。
鄧小平參觀了10兆電子伏質子直線加速器。隨後到對撞機工地參加奠基典禮並鏟了第一鍬土。鄧小平還親切接見了高能所和各部委參加對撞機工程建設的科技人員和職工代表,以及參加中美高能物理聯合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的美方代表。
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4年的努力,1988年10月16日,對撞機首次實現了正負電子對撞。10月20日,《人民日報》報道了這一成就,稱它為:“這是我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它的建成和對撞成功,為我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揭開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今天,鄧小平來這裏視察,和參加工程建設的代表見麵,一起慶祝這一重大成就。鄧小平首先聽取了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教授的彙報,然後參觀了北京電子正負對撞機。
鄧小平說,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製訂高科技發展計劃,中國也製定了高科技發展計劃。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
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裏,中國不能安於落後,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搞這個工程就是這個意思。還有其他一些重大項目,中國也不能不參與,盡管窮。因為你不參與,不加入發展的行列,差距越來越大。
不僅這個工程,還有其他高科技領域,都不要失掉時機,都要開始接觸,這個線不能斷,要不然我們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
美籍物理學家李政道後來說:“沒有小平先生就不會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而現在不光是‘一席之地’,在這個領域裏,是全世界公認,中國是數一數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