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瓦爾德納澤還談到在蘇聯出版的《鄧小平文選》。他說,我們非常認真地研究了您的著作。您的著作在我國已經出版了,第二卷也將出版,很難買到。我們從您的著作中發現了很多對我們有益的東西。
隨同謝瓦爾德納澤參加會見的蘇聯副外長羅高壽向鄧小平問好時,鄧小平仔細看了一下,風趣地說,我們認識,那是在50年代、60年代吵架的時候,你是翻譯,中國方麵的翻譯是閻明複同誌。
會見結束時,鄧小平應客人的請求,在四本俄文版的《鄧小平文選》上一一簽名,然後步送客人到門廳,握手告別。
2月13日,鄧小平上海西郊賓館會見了來訪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理貝·布托。
作為中國鄰國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長期以來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友好關係,已故巴基斯坦前總理阿裏·布托的長女貝·布托1988年12月2日就任總理後,高度重視發展巴中兩國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合作關係,於1989年2月11日至13日訪問中國。
鄧小平滿麵笑容地說,你是我見到最年輕的女總理,很高興。
貝·布托說,我很榮幸見到偉大中國的領導人鄧小平主席,你的改革給全世界帶來了變化。
鄧小平說,中巴關係是不平常的。中巴關係真正體現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兩國之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無任何疙瘩,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能相互理解。非常特殊的是兩國對相互關係的看法都是舉國一致的。巴基斯坦無論哪一派,無論哪一屆政府都堅持巴中友好。中巴友誼是永恒不變的。
貝·布托表示讚同。
鄧小平接著說,就中國來說,巴基斯坦是特殊的朋友,就你家庭來說,同中國有幾十年的關係。你父親同毛主席是朋友,你父母同周恩來總理、鄧穎超建立了特殊的關係。我個人同你家也有較長時間的接觸。
鄧小平同貝·布托的父親阿裏·布托的交往是從1974年開始的。
1974年5月11日,巴基斯坦總理阿裏·布托和夫人應邀訪問中國。剛剛出席聯大特別會議載譽歸來的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到機場迎接。晚上,毛澤東主席會見布托總理和夫人,並和他們進行了談話,鄧小平也參加了會見。5月12日下午,鄧小平參加周恩來總理同布托總理舉行的會談。周恩來生病後,鄧小平於當天晚上,以周恩來總理的名義舉行盛大宴會,歡迎布托總理和夫人以及隨同來訪的巴基斯坦貴賓並講話。他高度讚揚巴基斯坦人民在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以及在外交鬥爭中取得的成就。他說,當前世界形勢的發展越來越有利於各國人民。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曆史洪流在全球範圍內猛烈地衝擊著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和大國霸權主義。他高度評價了中巴友誼,指出,中巴兩國是親密的鄰邦,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今後無論出現什麼情況,中國政府和人民將一如既往地堅決支持巴基斯坦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反對霸權主義、擴張主義的鬥爭。5月13日下午,繼續和布托總理舉行會談,晚上出席布托總理和夫人舉行的盛大告別宴會並講話。5月14日上午,鄧小平同布托總理繼續舉行會談並指出,我們對國際形勢的看法是“天下大亂”,“山雨欲來風滿樓”。從帝國主義,特別是兩霸來說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山雨欲來風滿樓”包含兩個內容:一是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革命勢不可擋,一是由於兩霸爭奪世界帶來戰爭危險。蘇聯在東邊的一百萬軍隊,第一是對付美國,也是對付日本,當然也是對付中國的。但我們不排除蘇聯搞小動作。所謂小動作,無非是像珍寶島事件那樣。我們還是要做準備的,不僅是為對付蘇聯的一百萬軍隊,而是要準備兩個超級大國打世界戰爭。這種戰爭真正要來,恐怕危險主要還是來自蘇聯,美在世界戰略上處於防禦地位。蘇聯想從次大陸打開一出海口,這是肯定的。關於中美關係,鄧小平說,中美關係能否正常化關鍵是台灣問題,美方提出要尋找解決方式,我們說沒有什麼好找的,就是日本方式,即承認一個中國而不是兩個或者是一個半中國。當天下午,鄧小平到機場歡送布托總理和夫人結束對我國的友好訪問回國。
後來當布托在國內處境最困難時,鄧小平又為拯救布托盡了最大的努力。
貝·布托說:“我代表全家成員感謝你,巴基斯坦政府和我個人感謝你支持巴基斯坦的正義事業。”她說,在巴基斯坦,巴中友誼的火炬已經交給下一代的手裏,他們一定會把巴中友好發展下去,並把這火炬再交給下一代人。
鄧小平說,作為朋友,中巴兩國總是互相關心的。中巴都需要發展自己。國際形勢可能有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我們要利用和平環境來發展自己。我們最關心的是巴基斯坦需要穩定。他高度地評價了貝·布托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的“不搞複仇政治”的政策。
鄧小平說,貝·布托表示在處理國家事務中要照顧各個方麵,這是非常好的政策。巴基斯坦各黨派和人民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希望他們聯合起來,團結起來,共同發展巴基斯坦,而不計較過去的恩恩怨怨。這是我作為巴基斯坦的朋友的希望,或者說是我的建議。
會見結束後,貝布托對中方的陪同人員說,鄧小平的會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鄧小平和藹可親,睿智卓識,他了解巴基斯坦,了解我一家,也了解巴基斯坦的問題和難處,甚至知道我關於不搞複仇政治的講話,他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誡我要注意的問題,這使我很感動,也令我深思。